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7679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docx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指导手册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级竞赛

校团委

二○一○年十二月

什么是“挑战杯”?

如何参加“挑战杯”?

“挑战杯”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你希望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吗?

那么,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小册子吧……

前言:

为什么要参加“挑战杯”竞赛?

安徽新华学院“挑战杯”是校内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科研和创业作品竞赛活动。

“挑战杯”的参赛面广,课题选择自由度大,学术含量高,年年都吸引了众多科研及创业爱好者同场竞技。

它不仅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更成为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每一届都是校内焦点,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注。

参加“挑战杯”学生们将会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锻炼:

学习钻研的机会——

通过挑战杯,可以和同学合作,在互相学习中激发灵感;更可能得到名师指导,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欣喜。

各个院系的实验室、资料室对“挑战杯”的参与者也大多是一路绿灯。

“挑战杯”能提供给你尽可能多的便利和资金、人力支持,使你拥有一个更好的陶然书海,求索真知的机会。

发掘自己的潜力——

“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宗旨重在挑战。

所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灵感,只要你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

探索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苦,也可能经历坎坷失败,从一次次挫折中吸取教训,完善自我,获得宝贵的科研经验。

当大功告成之时,你会欣喜地发现,除了成功之外,你更大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更多的潜力!

准备明天的腾飞——

立项项目将获得资金资助,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部分优秀作品经专家组评选后送交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为校争光,为己添彩。

参赛作品中确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学校会积极对外推介,使作品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句话,“挑战杯”竞赛将是一个学生描绘多彩明天的重要一笔。

挑战杯”竞赛给我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开拓我们的思维,发挥我们的想象,实践我们的想法,最终,证明我们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吧!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挑战杯”竞赛?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这项活动自1989年以来已经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十一届。

活动自举办之初,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高等院校的重视,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竞赛活动也十分关注,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寄语竞赛活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

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修改章程等竞赛重大事宜,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承办单位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完成。

由于这项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并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要求

1、对参赛作者的要求: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2、对参赛作品的要求:

参赛作品分类如下: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

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经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80%作品均参加展览。

3、学校申报要求:

每个学校申报作品不得超过6件,其中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总数1/2,博士生不得超过1件。

4、评奖:

三类作品各设特一二三等奖,比例各占3%、8%、24%和65%。

各学历层次作者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比例。

各等第分别计分100、70、40、20分。

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

按照学校总分排名。

第二部分:

“挑战杯”竞赛的选题指导及参考题目

1、选题指导

选题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自选,二是教师指导,而我校是遵循自选与指导相结合原则。

选题应该是和教学科研不分离的,最好能与本专业相结合。

在科研选题过程中,建议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

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有浓厚的研究兴趣,结合所学专业发挥专长。

同时,科研选题必须要有现实意义,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

“挑战杯”的宗旨是“迎接挑战”,迎接挑战实际上是自我挑战,这是一场比毅力、比耐力的比赛,因此同学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科类的最好是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参赛,这对理论功底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与实际结合紧密,比较容易出彩。

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所以大家选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并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天津当前的发展为背景。

我们做每一个课题都应该有可行性方案和具体进程表,以控制课题实施的进度。

大一大二的学生因为专业知识积累少,应组队参赛。

其实对于一个好的团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拥有良好的团队关系,必然增强团体创造力,而团队关系的不融洽,就会大大削弱了团队的创造力。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参赛论文一定要有好的行文布局,在写作中,切忌把所有的调查结果“塞进”论文中,引用他人信息要领会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工科类的一定要注重创新,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依托学科优势,依托学校重要项目,选取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科研选题。

运用逆向思维,预见一些几年后很有可能成为热门的起步型项目作为选题。

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作品要把握热点话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尤其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代脉搏。

如果能很好的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不失时机地对国家即将颁布的政策和法令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作品的选题要有针对性,不宜过大。

毕竟参赛者的知识水平、精力和资金支持有限,明显不是课外科技活动水平的作品反而会受到评委的非议。

第三,利用具有较强连续性和多学科合作的特点的科技发明类作品,可以确定一些跨专业、学科交叉的选题,往往比单学科作品更能体现综合研究实力。

第四,在作品的选题上一定要体现公平诚实的原则,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但可以在这些基础上继续挖掘出新的高水平成果,不局限于固有的成果。

2、参考题目

我校申报课题的题目应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出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相关。

第三部分:

参赛作品分类及具体说明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

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在校中国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3、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相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4、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6、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7、科技发明制作类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并附有发表文章、申请专利、鉴定证书、查新报告和企业应用证书,最好要有实物展示。

(1)需是本行业领先的产品,或者国外已有但在国内突破壁垒的产品。

(2)2007年江苏大学特等奖获得者王权的作品(机械控制类),是国内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作品,同时以王权为第一作者的专利有3个,第二作者的专利有1个,以第一作者发表了文章10几篇Sci和Ei文章(提供了被收录证明),并有6家企业的应用证明,同时提供了鉴定证书和科技查新报告,并有实物展示。

(3)2009年江苏大学一等奖获得者朱兴业的作品(机械控制类),是一种国际先进的喷头和泵的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一作者发表、被检索文章近10篇,同时提供了科技查新报告和国内应用证明,并有实物展示。

(4)2009年江苏大学二等奖获得者周健豪的作品(信息技术类),是一种信息化控制平台实现汽车的节能减排,作品通过南京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检测;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EI收录论文6篇;在5家公司成功应用;科技查新表明综合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自然论文类作品必须附有发表论文、查新报告等证明材料。

(1)必须是本行业(全球)中的领先优势的作品。

(2)2007年江苏大学特等奖获得者王强作品(生命科学类),是行业内首次提出家蚕方面的问题,并就这类问题发表了第一作者一类文章4篇。

(3)2009年江苏大学一等奖获得者杨哲的作品(生命科学类),是一种基因合成新物种的方法研究,发表文章5篇,第一作者2篇,SC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9、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需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同时附上学生实地调查的照片等资料。

(1)调查报告或文章与国家政策或当地政策导向要相符,体现作品的出发点,有实际应用的前景;

(2)学生实地调研或交流的照片,体现现场实际情况;

(3)制作视频资料,包括前期研讨、交流,实地调研访谈,后期结果处理和应用,将各阶段视频剪辑制作为流畅的短片;

(4)提供原始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

(5)作品引起的社会反响,包括各级各类新闻报道以及各界各形式反馈信息反馈;

(6)作品的成果,各级政府的采用证明或推广应用文件政策等。

建议:

根据以往参赛经验,社会调查类文章有政府应用证明相对容易拿奖,开具应用证明的多少和政府的级别与获得奖项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