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888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docx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

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

⑤理直气壮直: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

⑤百发百中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兵:

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

④穷兵黩武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②驴不胜怒,蹄之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

6、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②臂非加长也加: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

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

7、食

①鱼鳖不可胜食食: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

③谨食之食:

8、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

9、之

①王道之始也之:

②寡人之于国也之:

③填然鼓之之: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

10、以

①请以战喻以:

②以时入山林以: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三、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

古义:

;今义:

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古义:

;今义:

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

古义:

;今义:

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

古义:

;今义:

常连用,表示同意。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

古义:

;今义:

保养身体。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鼓: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

、丧:

、死:

5.谨庠序之教谨:

6.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非我也,岁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8.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劝学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通“”,释义:

2.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释义:

通“”,释义: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利

①金就砺则利利:

②非利足也利:

2、明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明: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明:

③火尚足以明也明:

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望:

4、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而:

③而见者远而:

④锲而舍之而: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

5、者

①假舟楫者者:

②不复挺者者:

6、焉

①风雨兴焉焉:

②圣心备焉焉:

7、于

①而寒于水于:

③取之于蓝于:

8、之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

古义: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黄泉:

古义:

;今义: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

古义:

;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

古义:

;今义:

指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

6.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

;今义:

金子,黄金。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曲: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

9.用心一也一: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过秦论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释义: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仟佰之中通“”,释义: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释义:

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通“”,释义:

7.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及:

②及至秦始皇及:

2、北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

②追亡逐北北:

3、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制: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制:

4、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兵:

②收天下之兵兵:

③行军用兵之道兵:

5、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

②追亡逐北亡: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

6、举

①包举宇内举:

②西举巴、蜀举:

7、利

①因利乘便利: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利:

8、固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

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9、因

①因遗策因:

②因利乘便因:

③因河为池因:

10、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之: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之:

③商君佐之之:

④聚之咸阳之:

三、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古义:

;今义:

认为。

2.山东豪俊遂并起

山东:

古义:

;今义:

指山东省。

3.皆明智而忠信

明智:

古义:

;今义:

通达事理。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

古义:

;今义:

河流。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古义:

;今义: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6.于是六国之士

于是:

古义:

;今义:

连词,表承接关系,用在后面的分句里。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

3.外连衡而斗诸侯外: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

、响:

、景: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

6.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

、弱:

9.追亡逐北亡:

、北:

10.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铸以为金人十二。

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师说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释义:

2.或师焉,或不焉通“”,释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

③吾师道也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

⑤吾从而师之师:

2、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

3、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4、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5、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贤: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贤:

③尊贤而重士贤:

6、无

①孰能无惑无: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

7、之

①择师而教之之:

②郯子之徒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之:

④句读之不知之: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

8、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其:

⑥其可怪也欤其:

9、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乎:

②生乎吾前乎:

③固先乎吾乎:

10、于

①耻学于师于:

②其皆出于此乎?

于:

③于其身也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于:

⑤不拘于时于: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

;今义: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圣人之所以为圣

所以:

古义: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

;今义:

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

古义:

;今义:

用不着、不需要。

6.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

古义:

;今义:

“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古义:

;今义:

大多数人。

8.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义:

;今义:

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吾师道也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

3.小学而大遗小:

、大:

4.吾从而师之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一、1.“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通“斑”,花白。

3.“涂”通“途”,道路。

4.“直”通“只”只是、不过。

5.“检”通“敛”,约束、收敛。

二、1.数①cù密、细密;②几、若干;③命运;④shuò屡次;⑤数目、数量;⑥shǔ计算。

2.直①仅、只;②与“曲”相对,不弯曲;③价值;⑤正确。

3.发:

①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出发;③征发、派遣;④开放;⑤发射。

4.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

5、胜:

①尽;②承受;③胜利;④超过;⑤优美的。

6、加:

①更加;②增加;③夸大;④放;⑤施加。

7、食:

①读shí,吃,动词;②读shí,名词,食物;③读sì,通“饲”,喂养。

8、于:

①介词,比;②介词,对;③介词,在;④介词,到。

9、之:

①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衬音,无意义;④代词,代百姓。

10、以:

①介词,用;②介词,按照;③介词,把;④介词,凭借;⑤连词,因。

三、1.河:

专指黄河;2.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走:

逃跑;4.可以:

可以,凭借;5.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四、1.鼓:

名词活用为动词:

打鼓,击鼓进军。

2.王:

名词此活用为动词:

为王、称王。

3.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树。

4.生:

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死:

动词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5.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6.移:

使动用法,使……迁移。

五、1.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2.判断句。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3.判断句。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4.状语后置。

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他们听。

5.状语后置。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重物行走。

6.宾语前置。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7.宾语前置。

畜养鸡豚狗彘等家禽,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

8.状语后置。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劝学

一、1.“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生”,通“性”,资质、天赋。

3.“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二、1、利:

①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2、明:

①明达;②智慧;③照明。

3、望:

①向远处看;②盼望;③名望;④农历每月十五日。

4、而:

①连词,递进关系,并且;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假设;⑤连词,表承接;⑥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5、者:

①代词,指……的人;②代词,……的原因。

6、焉:

①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②句末语气词,了。

7、于:

①介词,比;②介词,从。

8、之:

①助词,的;②助词,无义。

三、1.博学: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2.爪牙:

爪子和牙齿;3.黄泉:

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4.用心:

因为用心;5.寄托:

寄放,容身;6.金:

金属制的刀剑等。

四、1.輮: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3.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下: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曲:

形容词用作名词,曲度,弧度。

6.高: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7.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一: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1.判断句。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判断句。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状语后置。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定语后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5.省略句:

輮(之)以(之)为轮。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

6.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达到千里远地方的办法

过秦论

一、1.“衡”通“横”。

2.“从”通“纵”。

4.“倔”通“崛”,兴。

5.“景”通“影”,影子。

6.“有”通“又”。

7.“没”通“殁”,死。

二、1、及:

①赶得上,追得上,动词;②等到,介词。

2、北:

①在北方,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②败北的军队,名词。

3、制:

①统率,动词;②制裁,制服,动词;③控制,动词。

4、兵:

①军队,名词;②兵器,名词;③军队,名词。

5、亡:

①丢失,丢掉,动词;②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③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举:

①举起,拿走,动词;②攻取,动词。

7、利:

①有利的形势;②锋利,形容词。

8、固:

①坚持;②坚固;③顽固。

9、因:

①沿袭,动词;②趁着,介词;③凭借,依据,介词。

10、之:

①的,结构助词;②这,指示代词;③他,指秦孝公,代词;④到,动词。

三、1.以为:

把……作为。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2.山东: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3.明智:

聪明智慧;4.河:

黄河;5.爱:

吝惜;6.于是:

在这时。

四、1.履:

鞋子,名词作动词,登上。

2.瓮、绳:

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子系。

3.外:

名词作状语,对国外。

4.云、响、景:

名词作状语,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5.北:

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6.斗:

使动用法,使(诸侯)相斗。

7.愚:

使动用法,使(百姓力量)愚蠢。

8.小、弱: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9.亡、北:

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士卒,溃败的军队。

10.固: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五、1.判断句。

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2.判断句。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的人民,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

3.判断句,宾语前置。

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4.定语后置。

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5.状语后置。

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6.省略句,“命”后省“于”。

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师说

一、1.“受”通“授”,传授,讲授。

2.“不”通“否”,表否定。

3.“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二、1、师:

①名词,老师;②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③动词,学习;④动词,从师学习;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2、惑:

①名词,疑难问题;②形容词,糊涂。

3、道:

①名词,道理;②名词,风尚。

4、传:

①动词,传授;②动词,流传;③名词,传文。

5、贤:

①德才,名词;②贤能,形容词;③贤明的人,名词。

6、无:

①没有;②无论。

7、之:

①代词,指代人;②代词,这;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之:

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8、其:

①人称代词,他;②人称代词,他们;③人称代词,他们的;④指示代词,那些;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表反问,难道。

9、乎:

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介词,表时间,在;③介词,表比较,比。

10、于:

①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1.学者:

求学的人;2.所以:

用来……的;3.所以:

相当于“……的原因”;4.从而:

跟随并且;5.不必:

不一定;6.古文:

秦汉的散文;7.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8.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了。

四、1.师:

名词作动词:

学习。

2.惑:

形容词作名词:

疑惑的问题。

3.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师:

意动用法:

以……为师。

5.耻:

意动用法:

以……为耻。

五、1.判断句。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判断句。

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被动句。

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向我学习。

4.宾语前置。

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5.状语后置。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