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90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概念

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

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

联系

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分类

作用的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

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

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功用性。

(“身有所为”)

要求的特点

终极性教育目的

=理想的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教育目的

=现实的教育目的

存在方式

实然的教育目的

特点:

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

特点:

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

权威性、统一性等

实际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体现的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

层次

结构

第一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第二个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地位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特点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培养目标

概念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又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区别在于:

①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②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第三个层次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

目标

概念

意义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确立

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确立

理论

个体本位论

观点

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

观点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巴格莱、孔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内在目的论

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本身的目的=活动里面的目的

外在目的论

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反对外在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即生活”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

成立以来

教育目的

各种表述

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四有、两爱、两精神有思想、道德、文化、纪律

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精神、科学精神

1986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6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

教育目的

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现阶段我国

教育目的

的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或: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Ps: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德育

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基本

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意义

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智育

概念

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费认知因素的教育。

主要内容

任务

传授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

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可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

概念

授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

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是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

概念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形态

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主要

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美育

功能

认识

成果

一是对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的认识。

二是对美育的间接功能(附带功能、潜功能,具体说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的认识。

三是对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的探究。

劳动

技术

教育

概念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主要

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五育

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紧密相连,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活动中相互渗透。

考试我国

教育目的

的落实

注意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特别注意:

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主要

问题

主要

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

表现

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学生。

2.注重学生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要是知识方面)

解决

措施

首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全面

推进

素质

教育

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两层次:

做人与成才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要义

第一,面向全体

第二,全面提高

第三,主动发展

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内涵特征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要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本质区别。

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

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施

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此为教育观念的核心;

  (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4)改革考试制度;

  (5)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6)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运行机制。

Ps: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避免

误区

误区一: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误区二: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误区三: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

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误区四: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误区五: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

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误区六: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也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误区七:

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第三节教育制度

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制度的实质。

学制的三个构成要素:

学校的类型、

学校的级别、

学校的结构

建立

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

教育

制度

类型

现代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欧洲。

西欧双轨制

英国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

一轨是学术教育,特权阶层子女,可升到大学

另一轨是职业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生产性的一轨

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美国单轨制

学术性一轨没发展

群众性新学校迅速发展,从小学到大学、形式上热合热痛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很大。

苏联

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欧洲双轨学制。

也称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既有上下级学校的相互联系,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

现代

教育

制度

发展

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及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产生的重要标志)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和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进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核心思想: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利奇的“非学校化”主张

重要体现: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现代

教育

制度

发展

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15%~50%属于大众化阶段;

>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终身

教育

背景

社会变化加速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人口的急剧增长

闲暇时间的增多

提出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

特点

终身性(最大的特征)

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

形式多样性

广泛性(连贯性)

自主性

灵活性和实用性

改革

在教育观念上,要求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在教育体系上,要求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方式上,要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

现代

学制

演变

旧中国的

学制沿革

我国古代学制

官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

书院教育系统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壬寅学制”,

1902年

张百熙起草《钦定学堂章程》

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癸卯学制”

1903年

张之洞、荣庆、张百熙重新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

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

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壬戌学制”

1922年

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首次根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划分学校教育阶段,在高中阶段增加职业科。

新中国的

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2.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7.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结构

层次结构: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类型

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

当前

学制

改革

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实施历史:

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首先实现全免费

2007年春天,“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

2008年秋,城市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

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

《中长期规划》

学制

改革

内容

2010年6月21号,胡锦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中长期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Ps:

《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