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3683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docx

申论考试关注热点范文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的本质和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粮食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

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因而导致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价格就要过分上涨,消费者难以承受。

另外,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

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千家万户,具有“放大”效应——每户多买一点就会出现供应紧张,如果不正确引导,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国家应扶持粮食生产,仅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粮食供需矛盾。

  粮食是弱质产业产品。

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市场风险影响。

加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近年来,在惠农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种粮效益稳步提高,但与经济作物相比,效益差距仍然较大。

目前,粮食与棉花效益比为1∶5,与蔬菜效益比为1∶4,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

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粮食是多功能产品。

农业包括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粮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

由于粮食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对粮食产业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标准来衡量。

  粮食供需的新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粮食消费和加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粮食供需发生了新变化。

  由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转向供求紧平衡、适当进口。

从2000年起,国内粮食形势由产大于需迅速转变为产不足需。

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粮食需求总量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

我国粮食消费总量2005年为9954亿斤,2006年为10160亿斤,两年缺口分别是275亿斤和211亿斤。

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将是相当长时期的总体格局。

  粮食供求关系开始受国际市场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粮食已成为国内与国际互动性较强的产品,当国内粮食减产时,国际粮食价格就会上涨。

同样,国际粮食产量的变化也会波及国内粮食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4年—2006年3年累计净进口1450亿斤,平均每年净进口500亿斤,与这3年增产的粮食接近。

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粮食进口占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

因此,我国进口粮食应控制在适度规模。

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进口粮食总量不超过世界总进口量的10%,对我国粮食安全就不会产生冲击,对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口粮消费稳中有降。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用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

受粮食加工业能力快速增长拉动,工业用粮快速增长。

“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特别是2006年,工业用粮达到1240亿斤,比2005年增加134亿斤,增长11.1%。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三大不可逆转因素影响粮食发展。

一是耕地和播种面积。

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7亿亩,10年净减少1.24亿亩。

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

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二是水资源。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

三是消费快速增长。

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发展和工业需求拉动,近1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一直呈刚性增长,尤其是工业用粮增长较快,并且对粮食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

近10年我国年均受灾面积达7.27亿亩,农业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的压力比较大。

据专家预测,未来气候将会出现大的变化,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对农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2006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有4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

近几年,农业成灾率居高不下,2004年我国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610亿斤,2005年达到690亿斤,2006年增加到894亿斤。

目前,国内重要病虫害已有100多种,而现有条件只能监测15—20种。

  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低。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4亩,人均经营耕地只有2亩,种粮比较效益不高。

以2005年为例,种粮亩收益为243元,按人均2亩计算,人均获得的粮食收入只有486元。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成了主要劳动力。

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种粮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

2003年—2006年,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

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上看,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国际粮食库存减少,玉米资源产业链快速向工业延伸。

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世界粮食库存持续减少,造成粮食出口国出口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涨。

随着石油日益紧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而是工业生产原料。

如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22%,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这对粮食安全和养殖业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保证粮食安全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粮源情况,依靠大量进口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是不现实的。

研究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5%左右,年产量递增不低于1%,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9亿亩,净进口率5%左右。

按照国际惯例,储备粮安全系数为17%—18%。

我国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域差别较大,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安全系数以20%—25%为宜。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的储备粮调节机制,调控“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完善粮食保护价政策以及粮食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

随着可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

在2004年—2007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中,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为40%,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6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

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提高品质。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粮食数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都有较大影响。

应该明确,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靠国内生产和储备来保证;同时也应明确,在现有条件下,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可以适当进口一些我国短缺的或生产成本高的粮食品种,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增加粮食生产。

  坚持保证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致性。

各级政府应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来对待,采取多种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坚持不断完善惠农政策。

加强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

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

对粮食主产区采取特殊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今年夏粮又获丰收,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相对平稳,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着眼大局和长远,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要确保长期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粮食和农业生产力度,建立健全支持保护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有条件有能力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连续下发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我国粮食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稳定增产。

  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0032亿斤,比2003年增加1418亿斤,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

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633.4斤,比2003年增加55.7斤,增长9.6%,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49%。

今年,我国夏粮生产在基数较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市场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单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有望超过2400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央的惠农政策好,措施针对性强;同时,也得益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

  强化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等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建立产粮大县奖励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初步构建了新时期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

这些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强化责任落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

近年来,针对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和用途不变,坚决遏制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和耕地撂荒现象发生,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稳定粮食面积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中央再三强调要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区粮食生产负主要责任,分地区、分作物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引导农民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努力扩大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坚决遏制水稻“双改单”,发展双季稻。

  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

针对品种更新较慢、科技创新不够、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低等问题,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技术。

今年,为进一步挖掘科技增粮潜力,农业部精心组织开展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应用优良品种,推广集成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粮食生产先进技术推广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动区域大面积增产,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证。

2004年起,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国家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强化行政推动,创新粮食工作机制。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

近几年,我们坚持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

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等,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二、实现我国粮食稳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经济社会对粮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巩固粮食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做到“手中有粮”,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

  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加大。

从总量看,尽管近几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供求偏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增加约80亿斤,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主销区在增加,调出省在减少,产销平衡区在缩小,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

从品种结构看,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专用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大米占居民口粮消费的60%,且比重还在逐年提高,稻谷供需呈偏紧态势。

随着饲料和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玉米正在由产大于需转向供求趋紧。

大豆进口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高。

  资源短缺约束增强。

我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约束明显增强。

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亿亩。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尽管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幅减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

200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73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灌溉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

尤其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种粮效益持续下滑。

近几年,虽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但受农资、人工价格上涨等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6%—8%的速度攀升,粮食每亩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高。

2004—2006年,全国粮食亩均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2007年收益继续下滑。

据监测,今年5月份尿素、氯化钾和磷酸二铵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90%和70%,仅化肥涨价就导致每亩粮食生产成本增加50元左右。

  国际市场约束加大。

从2006年6月份开始,全球粮食价格迅猛上涨。

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42%,其中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

今年国际粮价仍在大幅度轮番上涨,不断创新高。

5月份,国际大米、小麦、玉米每吨价格分别达到873美元、350美元、244美元,同比分别上涨197.6%、72.5%和53.5%。

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世界性粮荒迅速蔓延,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难度增大。

在全球粮价上涨的同时,国外针对我国的技术性壁垒大幅提高,反倾销反补贴力度加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更趋频繁,遏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灾害影响趋势加重。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明显增多,各种自然灾害呈加重趋势。

近几年,我国年均粮食作物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2亿多亩,其中成灾3.7亿亩,绝收9600万亩,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1000亿斤左右。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北方干旱灾害、部分地区的冰雹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近期南方大范围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进入汛期后,气候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病虫害发生频率高,防治难度大,粮食稳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加大力度,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警示我们,养活我国13亿人口只能靠我们自己;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和部署,认真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围绕制约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政策、科技、投入、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调控、行政等多种方式推动粮食生产,构建支持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耕地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加快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巩固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核心产区,开发一批后备产区,建设农垦等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努力促进粮食平衡增产、高产稳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

  提升物质装备能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低产田向中产田、中产田向高产田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

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构建抵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积极推进大宗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提升政策支持能力,构建激励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继续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重点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倾斜。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

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对粮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不断增强。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

食品安全监管如何不留“死角”

  8月29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让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系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在此之前,4月20日,《食品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时,小作坊问题成为焦点之一。

  根据草案初审稿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但生产者生产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销售的食品,不需要获得食品生产的许可。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如果按照草案初审稿的这条规定,等于是放弃了对乡(镇)行政区域内销售食品生产的监管权。

而有数据统计,目前在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县级以上城镇和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占四分之三多。

近几年来,质检部门在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或假冒伪劣食品,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些小企业和小作坊。

  为此,本次常委会在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时,对小作坊的监管问题进行了修改。

二审草案删去了“生产者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销售的食品不需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规定,增加了一款,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

  这说明立法部门已意识到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只是把监管权下放到了地方。

这种修改采取的是分级管理的立法思路,参照现行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授权地方人大出台管理办法。

  未来,《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其实施细则应该明确多大规模是小作坊、由谁来认定。

因为,如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自己制定的话,标准会五花八门。

同样规模的企业,也许在此地就算作小作坊,不用经过生产经营许可程序,而在彼地就不能算作小作坊,须经生产经营许可程序。

因此,应由实施细则来统一划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规模和监管模式。

  县级以上城镇和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四分之三多,说明社会生活离不开这些企业。

我们既不能因为这些企业安全事故多发、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原因,取缔它们;也不能因为不可能对它们都实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而放任不管。

这两种方式都不稳妥,关键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监管。

  如何监管小作坊?

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食品安全。

保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首先,对小作坊要进行全面的登记普查;其二,监管部门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检查;第三,限制小作坊生产的产品销售范围,将其控制在乡镇区域内。

这些内容都有必要通过实施细则加以明确。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小企业、小作坊既服务于百姓生活,又不至于危害百姓健康。

 

“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权利博弈与平衡

“人肉搜索第一案”正在艰难进行中。

今年初轰动一时的北京女白领因丈夫出轨跳楼自杀一事有新进展。

其夫王菲遭遇网友“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公开于网络,生活受到干扰,进而起诉网站,这是我国法院第一次受理此类网络侵权。

(《青年周末》7月31日)

国内因为“人肉搜索”引发的事件不在少数,例如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辱师”事件,“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相关隐私肆无忌惮地公布于网上,并且往往伴随着网上、网下对于当事人的辱骂,因而几乎等同于“网络暴力”的代名词。

但“人肉搜索”的问题并不是“网络暴力”那么简单,否则法院也不会如此慎重,专家之间也不会产生分歧,网民也不会发出“搜索坏人怎么能算网络暴力”的疑问,这个问题,涉及舆论监督与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的冲突,值需要认真考虑。

“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体现,网民将涉嫌违法、违纪或者道德上存在严重问题的人或事件以及相关信息公布在网上,由网民们自行评判,如果行使得当,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

但是,这种监督与批评不能过当,否则就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首先,“人肉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