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154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docx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

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

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

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语法性(语法是否正确)、可接受性(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是否在语境中恰当,合乎社会文化)、现实性(是否在现实中常用)。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P78)

①、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②、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④、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里语言的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的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

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知识,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使语言和语用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评估语言学习效果的标准;交际能力使交际法成为最受关注的流派。

汉语的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法方面:

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

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

语音方面:

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4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没有哑音等。

词汇方面:

汉语词音节少,便于记忆。

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便于记忆。

汉语构词法灵活。

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法方面:

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

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都是难点。

语音方面:

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学生难建立声调概念或是难区别汉语与自己母语的调值、调类。

汉语音节少,有大量的同音形式需要区分。

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

词汇方面:

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

汉语外来词都经过构词法的巧妙改造,给学生带来困难。

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难认、难记、难写。

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

不同民族文化虽有共同点,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

3.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并发挥着一定规范和准则作用。

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此外还有非语言符号系统:

舞蹈、绘画等等。

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

A蜜月阶段    B挫折阶段 culturalshock   C调整阶段    D适应阶段

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

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

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这两种文化都参与交际。

知识文化常以“知识”或“内容”的形式参与,交际文化则指两种语言间规约性的文化差异,是以制约信息模式的形式参与交际,可能在其中引起误解或偏差。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

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P133)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义文化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胡明扬把它分为:

A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梅雨  梯田  戈壁滩  熊猫

B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馒头  旗袍  四合院  炕

C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科举  支书  下放  农转非

D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 黄道吉日  红娘  阿Q

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农民、肥(词的内涵义有差别)、狗、龙(褒贬义)、松竹梅(引申义、比喻义)

3、语用文化(p136):

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A称呼

B问候和道别

C道歉和道谢

D敬语与谦称

E褒奖与辞让

F宴请与送礼

G隐私与禁忌

语法翻译法: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40年代)

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Founder:

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

因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和语法关系替换就能掌握另一种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的官能心理学(德C.wolff沃尔夫)。

20世纪中期经过改革发展为“近代语法翻译法”加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也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教学。

主要特点:

A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教学。

B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学生熟记,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C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D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评测手段。

E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贡献:

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

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体现了理性派的教学特点。

今天对外汉语教学高年级的一些课程如综合课、翻译课仍可借鉴其优点。

不足:

A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C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

D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过深过难

E最根本的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

这是与语法翻译法对立的教学法。

Founder:

德国语言学家菲埃托、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

语言学基础:

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当时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制定为口语教学创造了条件。

心理学基础:

联想主义心理学。

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否认意识在期间的作用。

主要特点:

A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

B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

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总结和归纳。

C以口语为教学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认为口语第一性,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

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D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

E以当代通用的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

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的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贡献:

A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新的第二语言教学的领域。

B许多主张,如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句本位、以模仿为主、用归纳法教语法、以口语为基础、教授活的语言规则等原则,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

c对其后的听说法、视听法等有很大影响,开经验派教学法先河。

不足:

A过分强调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现实也考虑不够。

B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C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忽视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语法规则。

D过早排斥母语,引起教学操作困难。

E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太高。

贝力子口语教学法:

(P240)

系列法:

(P240):

古安。

 听说法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Founder:

战后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布隆菲尔德等语言学家。

语言学基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主张对活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

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

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中。

特点:

A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书面语第二位,读写为辅。

B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D排斥或限制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和情景,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E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难点、重点。

F严格、及时纠错。

G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强化刺激。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按特瓦德尔的归纳分为五个阶段:

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P250)

贡献:

A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

B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基础更坚固。

C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和许多合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重要原则。

 如,句型操练,对母语的使用上的灵活性,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D对直接法有继承有发展,避免极端和片面性。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足:

A以行为主义为基础,把人和动物等通,否认了人的认知能力。

B过分强调机械训练,枯燥无味,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而且也忽视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C结构主义语言学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

难使学习者有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D易使学习者产生阅读、写作能力差,缺乏语文素养,知识面窄。

认知法(符号法、现代语法翻译法)

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地运用语言。

Founder: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语言学基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认为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不是习惯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能单凭模仿记忆,而是一种有意识、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强调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而绝不是简单刺激——反应和模仿、重复。

特点:

1.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规则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

2.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

反对机械模仿和过多的知识讲解。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强调以学生的活动和操练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

5.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以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利于目的语的学习,但反对滥用母语。

6.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对错误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反对有错必纠,防止因纠错过多伤害学习者失去信心。

贡献:

1.认知法最大的贡献在于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

如,强调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

大大拓宽语言教学理论研究思路。

2.兼收并蓄不同对立倾向。

既反对听说法听说领先、侧重口语、机械训练,也吸收听说法句型操练手段和语言对比。

继承语法翻译法重视自觉掌握语法知识的本质,也避免了过多语法讲解,不重听说等缺点。

不足: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学过程,特瓦德尔的归纳为五个阶段:

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P250)

 交际法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产生于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Founder:

威尔金斯;代表人物:

英国的亚历山大和威多森,荷兰的范爱克。

语言学基础:

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通过“需要分析”选择应该学习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特点:

①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②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

③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手段。

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的情景,采取小组活动形式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交际结合起来。

④以言语交际为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主要通过话语情景综合教学,必要的句型操练也是为掌握话语能力服务的,并结合话语进行。

⑤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

⑥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地进行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⑦强调言语交际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语言形式,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对错误能不纠就不纠,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⑧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

贡献:

A明确地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力图通过教学过程交际化加以实现。

B提出功能意念范畴,并以此制订了教学大纲,突破了以语言结构为纲的概念。

C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主张以话语为教学单位以代替“句本位”的传统教学法。

D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流利性,并以一种全新视角对待学生错误。

不足:

A语言功能和意念是很广的概念,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还不够。

B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在教学中的结合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C课堂教学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D交际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带来了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教师能力、现有教材和测评方法可能不能满足交际法的要求。

E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对学习者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交际法教学步骤:

(P278)

①展示语言材料:

真实、自然、连贯的对话,图片、实物。

②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

③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以及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

④在教师提供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从有指导的到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明确提出功能意念大纲:

功能:

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行为。

交际大纲把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①传达与了解实际情况:

如,判明、报告、纠正、询问等

②表达或了解理智型态度:

如,同意、可能、知道、确定、必须、接受、拒绝等

③表达或了解道义上的态度:

如,道歉、原谅、赞同、反对、遗憾等

④表达或了解情感上的态度:

如,高兴、不高兴、喜欢、满意、失望、意愿、需要、希望

⑤ 请人做事:

如,请求、警告、指令、建议等

⑥ 社交:

如,问候、介绍、告别、祝酒等

意念:

指功能作用的对象,也就是功能的具体内容,常用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分为普通意念和特殊意念。

普通意念:

指与功能相关的时、空、数量等关系,比如,存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心理关系、指代等,适用于各种话题和背景,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掌握的,与功能成为“共核”。

特殊意念:

是由话题直接决定的词汇项目,也就是各种词汇,如个人身份、住处、业余爱好、旅行、健康福利、买东西、食物饮料、花鸟鱼虫、家庭社会、服务行业、问路、语言、天气、公共标志等。

功能、普通意念、特殊意念是交际的三大要素。

除了这三要素以外,人们的交际活动还涉及到情景、社会、性别、心理等作用,语体或语域,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语言的辅助手段等。

语体或语域一般可分为:

严肃体、正式体、中性体、非正式体和亲昵体五种,需要根据对话者的身份关系、使用场合及谈话内容而选择。

交际法中语言结构的掌握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是强调语言形式结构的教学要服从于语言功能。

有的学者提出区分“交际前活动”(包括结构性活动和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功能交际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交际法与听说法比较:

(p277)

A目标:

听说法是培养语言能力,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追求达到说母语者的水平;功能法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更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而正确性是由语境来决定的,追求可理解的发音。

B重点:

听说法对形式和结构的重视超过意义,语言学习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是基本教学单位;功能法则意义和功能压倒一切,语言学习是学习交际,话语是教学基本单位。

C内容:

听说法不强调学习语言变体,语言项目不一定情景化,教学顺序由语言项目的复杂性决定,先听说后读写,先口语后书面语;功能法把语言变体看做学习的重要内容,语言项目必须情景化,教学顺序主要由学习者对内容、功能或意义的需要和兴趣决定,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阅读和写作根据需要从一开始就进行。

D方法:

听说法要求记忆以语言结构为主的对话,主张操练,追求“过度学习”,以句型教学为基础的严格训练,然后才进行交际活动,教学过程中避免语法翻译;功能法的对话以交际动能为核心,一般不需要专门记忆,不排斥句型操练但主要通过交际活动掌握目的语系统,从一开始就鼓励交际活动,并采用一切能帮助学习者的手段。

E母语:

听说法尽可能避免使用母语,初级阶段禁止翻译练习;功能法在需要时允许适当使用一些母语,也可以进行翻译练习。

F师生:

听说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和顺序,是主宰,不放过学生错误,避免形成习惯;功能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需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协调者、参加者和资源提供者,帮助学生主动、自由地运用语言,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通过无数次试误和发现的学习掌握语言。

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原则。

这是总则。

应注意:

a)把汉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不排斥必要的句型操练等机械训练。

b)语言知识的教学要为培养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服务,但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通过练习把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c)培养交际能力要运用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材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

这是针对教育学的关系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原则。

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

a)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内容应真实实用,学以致用。

b)研究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动力。

c)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力。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d)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多听学生的意见、反馈以不断调整教学。

e)注意严格纠错,但也要注意方式和场合。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我国学者总结经验得出的原则。

“结构”指语言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指用语言做事,语言在一定情境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a)结构式基础。

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语言结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捷径。

b)功能是目的。

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结构教学应与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