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747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docx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

2021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1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

  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被关爱。

  李林浩是个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入园以来一向表现的很好,善于团结其他小朋友,从来未和其他小朋友大家吵闹过,但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元旦过后,他妈妈找到我说孩子不愿来上学,每一天早上都找出不想来上学的一大堆理由来。

我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最终明白了他不想来上学的缘由。

原先是元旦前几天,李林浩小朋友早上高高兴兴的来上学,看到我后主动跟我打招呼,但由于当时正是孩子们来学校的时间,汽车鸣笛声,孩子们的笑声都响成一片,根本听不到他在跟我打招呼,他看到这种情景后以为教师不喜欢他,故意不理他,所以很悲痛,并且告诉了妈妈。

  了解到情景后我主动向李林浩小朋友说明了情景,并向家长作了解释,期望家长和孩子能谅解。

幸运的是孩子和家长都很热情理解了我。

事后李林浩小朋友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开朗。

  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当教师必须要细心和认真,要研究到每个孩子和家长的心境,他们都期望被关注,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2

  孩子需要分享!

  “啊,我的,是我的车!

!

”正在“停车场”玩的汪君昊叫了起来,我循声走了过去,看见两个孩子正在争夺一辆玩具车。

“怎样拉?

?

”“教师,马孙伊抢我的小汽车”“我也要玩这个车的,我也要!

  这就是经常发生在咱们班的一幕幕抢玩具事件,也是咱们最头疼的事,咱们班的小兄弟姐妹平均年龄仅有三岁半,并且都是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构成了倔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可是到了幼儿园里,和那么多小兄弟姐妹在一齐,玩具数量是有限的。

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

如何让他们学习并领悟分享,从而减少这种争吵的发生呢。

  经过和孩子们三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对故事、儿歌理解的很快,每次当我宣布要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安静的用小眼睛看着我,于是我就想到能够利用儿歌、讲故事的形式引导他们,让他们从中领悟分享,体会分享的愉悦。

有一次我讲故事《大家一齐玩》,让他们学习并领悟讲:

“大家一齐玩,你玩一会,我玩一会。

”教育他们要和小兄弟姐妹一齐玩,不能争抢玩具。

  对于孩子们,最有效的方法就应就是游戏了吧。

所以我就利用区角活动的时刻让几个孩子在建构区一齐搭积木,在娃娃家玩的时候,我让孩子分主角扮演,分好工作,比如:

让马亦心和陈茜小兄弟姐妹专门负责厨房那块,做好吃的点心,让黄梦妍小兄弟姐妹哄宝宝睡觉,小医院就有唐佳怡小兄弟姐妹做医生,给生病的宝宝看病,让他们一齐搭建玩具,分工合作,培养幼儿合作潜质和体会分享的愉悦。

在去淘气堡或是滑滑梯的时候咱们也总是不忘提醒一句“注意安全,不能和小兄弟姐妹抢着玩,要一个轮着一个!

  在小兄弟姐妹离园时,和家长交流幼儿园里的活动状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里需要大家一齐分享才能愉悦融洽的生活、游戏。

  经过一段时刻我突然发现孩子们为抢夺玩具而争吵的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虽然还是会有个别小兄弟姐妹,可是我明白他们,正因我明白他们还小,咱们仅有用博大的无私爱心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让他们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明白分享的愉悦。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3

  托班的孩子是这学期刚入园的,他们对幼儿园的环境、教师都不太熟悉。

早上来园后总会有哭闹的现象。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就应当有一颗耐心、爱心去关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李超然是刚入园的,他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从早上来园到放学就一向哭,已经入园几个月,一进教室门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不和其他小朋友一齐玩。

  我想,他这个性格很内向,如果不好好引导,长大了会很难适应当今社会,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就主动去接近他,和他聊天,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

渐渐的他有了一丝改变,此刻的他一进门总能看到脸上浮现出那童真般的笑容。

有时和小朋友一齐玩,也总能看到他哈哈大笑,无比欢乐。

这个时候得我真的感觉很欣慰,起码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想各种方法来贴近孩子,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在各项活动中,我都是给乐乐开绿灯,使乐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守纪律的坏毛病。

  加上我没有及时制止,这让其他小朋友觉得教师偏心,只喜欢乐乐不喜欢自我。

我的做法既害了乐乐,也伤了全班孩子。

于是,我及时向孩子们道了歉,保证再也不这样了。

孩子们点点头。

  是的,孩子们需要教师公平的对待他们,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

孩子一旦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公平的种子,他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我们应当把机会给予每一名幼儿,使其能够展示自我的亮点和风采。

这时我们幼儿教师应当牢记的。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4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例如:

教《美丽的心座》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

"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

师还可以问:

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

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7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如在教学《掷双色片》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双色片,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

  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

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

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

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张饼烙2面,烙1面要3分,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

“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

”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

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钟和12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9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办法。

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

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分钟烙法比12分钟、18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

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

”“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

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

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

这里的设计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

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9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观察到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

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

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

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

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

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

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

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

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

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

第一次烙1号、2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2号饼与3号饼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

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

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

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三种不同烙法,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

在这种“层层剥笋”似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3】

  师:

5张饼怎样分组?

  师:

老师将5张饼分成3组,第一组2张,第二组2张,第三组1张,行吗?

为什么?

  生:

(略)

  师:

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1张饼,否则这样就会浪费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5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结果。

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

这里的反问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

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

  师:

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2张饼?

  生:

(略)

  师:

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

(略)

  师:

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

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

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

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由于教师精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6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

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

“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

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

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

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

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

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

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

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

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

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

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7

  感悟:

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过去一般都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较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级教学大数的改写时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年级就有安排。

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比较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

估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正好,第九期《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

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准备组织我校的29名离退休教师出去秋游,每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104元,请你帮工会主席估一估,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

104__29,

  生:

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__30=3000元,准备3000元钱就够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__30=3300,要准备3300元。

  生:

不对,3000元钱不够。

  生:

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

应该准备3016元。

  师:

你已经算出准确数是3016。

  师:

如果你现在是工会主席,你觉得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生:

3000元。

  生:

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

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

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买。

  生:

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

看来是应该多准备一些钱。

  师:

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

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

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师: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估算方法,比较估计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

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

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

(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

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

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准备20__元就够了。

  生(反驳):

你没有发现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

看来如果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

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

把110__29=3190元

  生:

104__30=3120元

  师:

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欢哪一种?

  生:

110__29,

  生:

我也不喜欢。

  师:

为什么?

  生:

不好口算。

  师:

你认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

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容易些。

  师:

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

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

小估,看成700__10=7000瓶。

  生:

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

700__12=8400。

  生:

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

看成800__12=9600,

  生:

看成800__10=8000。

  师:

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

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

随便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

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很多。

  生:

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减少很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须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始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安全,应该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8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

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

”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

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

“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

生1:

我的想法是:

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

生2:

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

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

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

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

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