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5700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docx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教材

 

企业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概论

“今天你雅虎了吗?

YAHOO!

是英文“农夫”、“粗汉”的意思。

不过,YAHOO!

公司的中文名称“雅虎”却很可爱,就想“小虎队”中的“乖乖虎”。

在首批于互联网络上崛起的公司中,YAHOO!

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的“车库传奇”,再现了20多年前苹果公司乔布斯创业时的精彩一幕。

不过,YAHOO!

幸运得多,不到一年,便筹集到9亿多美元的发展资金。

杨致远,一位20多岁的中国台湾地区移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与同窗DavidFilo——两位互联网上老手——合作,为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编出一个专门用于整理互联网上各个节点资料的程序,并于1994年4月正式在互联网上推出。

1995年4月12日,YAHOO!

正式在华尔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总价达到5亿美元,而YAHOO!

1995年的营业额不过130万美元,实际亏损63万美元,知道1996年底,才赚了区区9万美元。

雅虎没有微软庞大的财力,也没有太阳(SUN)那样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资本。

甚至网景公司,克拉克与安迪森这对“梦幻组合”,创业时还有克拉克带来的400万美元。

雅虎两位创始人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当时他们还只是两名穷学生。

雅虎的成功在全美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刮起了一股创业旋风,大学生们不再追求进入待遇优厚的公司或者攻读什么MBA,他们两三个自成一伙,杀入互联网络,像当年开拓西部荒野的牛仔,义无反顾。

他们中有很多是华人青年,像目前全球最热门的中文网站“华渊”,便是几位中国台湾地区青年学生联手开办的。

如果不是克拉克与安迪森绝妙的营销手段,网络“金童”的光环很有可能会落到雅虎两位创始人的头上。

事实上,雅虎股票上市首日便上涨154%,而网景公司上市的第一天,才上涨102%,其他一般公司不过百分之几。

这家刚上市公司的股票引得各界人士争先购买,致使股价疯狂上涨。

一夜之间,一位华裔青年名垂青史,步入亿万富翁之列。

这无疑为美国这个崇尚个人成功的国度,再次树起青年一代的偶像。

创造这个神话的就是杨致远和他的公司YAHOO!

的确,今天,雅虎已成为很多网上居民首选的查询工具。

1997年1月,《今日美国》为全国信息网的网络族筛选“内容最丰富、最具娱乐价值、画面最吸引人且最容易使用的网络站台”,结果发现“雅虎(YAHOO!

)”连续数周在内容最优良、实用性最高、最容易使用等项目上夺魁。

相信每一位新入门的网络用户,好不容易获得上网成功的喜悦之后,接下来面临的是——我要到哪里去参观——这个现实的问题。

经过一阵子的摸索后,你便能体会到为何搜寻引擎会那么炙手可热的原因了。

对于网络生手来说,搜索引擎就像是一位亲切的导航解说员,如果你想查询资料,它就像一位称职的图书馆管理员。

雅虎公司可以提供世界性互联导航服务,它是在网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息和显现指南。

两位创始人也因开发YAHOO!

所做出的轰动性贡献,被国际电脑界誉为“非凡的创造性劳动”。

因此,有报纸称雅虎和18世纪植物学家Linnaeus一样,重新组织了世界。

雅虎在用户数量、信息量、广告客户数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已成为业界领先者。

随着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与其他公司的竞争,雅虎也一直不断地推陈出新,希望仍能成为网友们在网络上来来去去的中心站台。

在网络上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与丰富之际,专业化与地域化已是必然趋势。

雅虎公司推出了一项称为“本地连线”(GETLOCAL)的新服务,提供全美3万个以上城市的地域性线上资源导览服务。

使用者可直接连上地区站台,或是在雅虎的主站台上以浏览或输入区号的方式查询有兴趣城市的资料。

“本地连线”将自动创造出一个专属于该地区的首页,其中包括地方新闻、当地体育运动比赛结果、气象资料及其他各种当地信息。

(资料来源:

思考题:

1.从雅虎的案例中你发现战略管理有何重要性?

2.对于雅虎的“眼光”,请谈谈你的感想及你对创业的感悟。

3.雅虎是如何创新的?

你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环节?

2.战略环境分析

格兰仕微波炉的战略

格兰仕原是一家乡镇企业,最初从事纺织、印染、服装和羽绒制品生产,1991年产销过亿,进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

1993年开始进入微波炉行业,当年产量1万台,2001年已实现销量约1200万台,销售收入68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70%,全球市场占有率近35%,2000年出口达到1.5亿美元。

2001年突破2亿美元。

2000年初,企业无形资产已高达101亿元,格兰仕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

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兰仕攻占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成为中国微波炉市场的代名词。

在国家质量检测部门历次全国质量抽查中,格兰仕几乎是惟一全部合格的品牌,与众多洋品牌频频在抽检中不合格被曝光形成鲜明对比。

去年,格兰仕投入上亿元技术开发费用,获得了几十项国家专利和专有技术;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使技术水平始终保持世界前列。

由于格兰仕的价格挤压,近几年微波炉的利润空间降到了低谷。

春节前夕,甚至出现别韩国品牌售价低于300元的情况,堪称世界微波炉最低价格。

国内品牌的主要竞争对手一直是韩国产品,它们由于起步早曾经一度占据先机。

在近几年的竞争中,韩国品牌落在了下风。

韩国公司在我国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屡次在一些重要指标上被查出不合标准,并且屡遭投诉,这在注重质量管理的韩国公司是不多见的。

业内人士认为,200多元的价格水平不正常,是一种明显的倾销行为。

它有两种可能:

一是韩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急需扩大出口,向外转经济危机;二是抛库套现,做退出前的准备。

面对洋品牌可能的大退却,格兰仕不是进攻而是选择了暂时退却。

日前,格兰仕总部发出指令,有秩序地减少东北地区的市场宣传,巩固和发展其他市场。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春节前后一批中小企业进军东北,争夺沈阳及天津市场。

这些地区已经平息的微波炉大战,有重新开始的趋势。

格兰仕经理层在解释这种战略性退让时指出,其目的在于让出部分市场,培养民族品牌,使它们能够利用目前韩国个别品由于质量问题引起信誉危机的有利.时机,在某一区域获得跟洋品牌直接对抗的实力,形成相对的针对洋品牌的统一战线,消除那些搞不正当竞争的进口品牌。

从长远看,格兰仕保持一些竞争对手,也是对自己今后的鼓励和鞭策。

格兰仕的目标打出国门。

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出口额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在国内家电行业列前茅,其国际市场价格平均高于韩国同类产品的25%。

前不久,在世界最高水平的德国科家电展中,第二次参展的格兰仕不仅获得大批订单,而且赢得了世界微波炉经销商的广泛关注。

今年格兰仕的出口目标是再翻一番。

为继续扩大规模,格兰仕将有选择地在国内微波炉企业中展开收购工作。

1998年收购安宝路未果后,公司总结了经验教训,今年将重点联合政府部门实现新的目标。

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不会消除,格兰仕表示,并购工作对海外品牌企业一视同仁。

思考题:

1、试分析格兰仕微波炉面临的战略环境,并评价格兰仕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2、评价格兰仕微波炉的一般性竞争战略及其特点?

3、格兰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3.战略分析方法

阿迪达斯与耐克

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长跑爱好者只有一种合适的鞋可供选择:

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是德国的一家公司,是为竞技运动员生产轻型跑鞋的先驱。

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田径赛中有82%的获奖者穿的是阿迪达斯牌运动鞋。

阿迪达斯的优势在于试验。

它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生产更结实和更轻便的鞋。

它采用袋鼠皮绷紧鞋边。

四钉跑鞋和竞赛鞋采用的是尼龙鞋底和可更换鞋钉。

高质量、创新性和产品多样化,使阿迪达斯在20世纪70年代中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

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健康运动使阿迪达斯公司感到吃惊。

一瞬间成百万以前不好运动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

成长最快的健康运动细分市场是慢跑。

据估计,到1980年有2500万——3000万美国人加入了慢跑运动,还有1000万人是为了休闲而穿跑鞋。

尽管如此,为了保护其在竞技市场中的统治地位,阿迪达斯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慢跑市场。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竞争者,如美洲狮、布鲁克斯、新布兰斯、和虎牌。

但有一家公司比其余更富有进取性和创新性,那就是耐克。

由前俄勒冈大学的一位长跑运动员创办的耐克公司,在1972年俄勒冈的尤金举行的奥林匹克选拔赛中首次亮相。

穿着新耐克鞋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了第4至第7名,而穿阿迪达斯鞋的参赛者在那次比赛中占据了前三名。

耐克的大突破出自1975年的“夹心饼干鞋底”方案。

它的鞋底上的橡胶钉使之比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鞋更富有弹性,夹心饼干鞋底的流行及旅游鞋市场的快速膨胀,使耐克公司1976年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美元。

而在1972年仅为200万美元,自此耐克公司的销售额飞速上升。

今天,耐克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5亿美元,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占有运动鞋市场的26%的份额。

耐克公司的成功源于它强调的两点:

一是研究和技术改进;二是风格式样的多样化。

公司有将近100名雇员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

它的一些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人体运动高速摄影分析,对300个运动员进行的试穿测验,以及对新的和改进的鞋和材料的不断的实验和研究。

在营销中,耐克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大范围的选择。

它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员,并向消费者传递出最完美的旅游鞋制造商形象。

到20世纪80年代初慢跑运动达到高峰时,阿迪达斯已成了市场中的“落伍者”。

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多的创新品,更多的品种,并且成功地扩展到了其他运动市场。

例如,耐克公司的产品已经统治了篮球和年轻人市场,运动鞋已进入了时装时代。

到20世纪90年代,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降到了可怜的4%。

思考题:

请采取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来说明阿迪达斯不良决策导致的市场份额极大的减少,以及阿迪达斯今天所能采取的纠正措施?

4.基本战略的选择

李家诚父子的胜利

亚洲的一些经济评论家认为,香港以李喜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致富的传统型富豪,将很快被知识经济时代所淘汰。

但是李氏家族却以他们不凡的业绩打破了这一的语言。

(一)世纪之交的三大神话

第一大神话,一只“橙子”值千亿。

1996年,李喜诚控股的和记黄埔在英投资,组建了电讯公司ORANGE(橙子)并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

在此之前,ORANGE经营一直亏损,1998财政年度的亏损为98万镑,但电讯业务渐入轨道。

客户基础不断扩大,成为英国排名第三的移动电话经营商。

在此基础上,和记黄埔决定分拆上市,赚回41亿港元特殊收益,将以前投资收回过半。

1999年,又以1130亿港元为代价,出售ORANGE四成多的股份给德国电讯财团,并与该财团进行换股,成功入主德国电讯财团,成为单一持股的最大股东。

在这笔交易中,李喜诚的成本几乎是零,而回报是1000多亿港元的现金和大笔的股权。

第二大神话,盈动演出“蛇吞象”。

1999年5月3日,李喜诚的小儿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拓展集团收购了原来市值不足1亿港元的壳股“得信佳”,将其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复牌后,股价由6.8港元一路飙升,直至28.5港元,在短短十个月内,市值升至2200亿港元,市值居全港第6位。

其后,盈动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颇有呼风唤雨之势,不久前盈动终于亮出大手笔,斥巨资收购香港电讯——香港电讯是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市值为3140亿港元,而盈动仅为2063亿港元,购并后的新公司市值将近5400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第三大神话,“汤姆”出世万人空巷。

眼前父亲和弟弟成为了新的“网络英雄”,李家传统产业的接班人李泽钜也坐不住了,李泽钜早就想通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投资十亿美元搞一个综合性门户网络。

1999年12月7日,他花了2000万港元终于从美国vortexx那里买到了他想要的域名:

www.T。

12月16日正式推出,其注册用户短短两个月里就超过了4万人,新生的汤姆备受关爱,香港创业板为它预留了8001的号码,联交所先后害免了对该公司经营超过两年,上市申请满25个交易日等例行要求,将其公众股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市场。

2月23日汤姆出售4.28亿新股,香港上演了万人空巷认购汤姆的场面,认购人数超过40万人,超额认购约为1500倍,超过了两年前疯狂抢购“北京控股”的水平,1.78港元的招股价,被“一级半”市场狂炒到10港元,上市首日终盘价飙升了335.4%,创下了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

(二)为什么要购并香港电讯

李泽楷曾表示,香港电讯的现有人才是吸引他并购香港电讯的原因,这个说法应该不会是言不由衷,但是,它恐怕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了解了盈动的发家过程之后,我们才能分析它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和别人抢购香港电讯。

最乐观的估计是,盈动目前每股净资产不超过0.7港元。

“数码港”本身是个地产项目,一次性开发完了后就基本上没有多少油水了,而且,该项目的效益得等到数年后才能看到,所以,盈动很可能在2000年还是亏损的,如果是赢利了,其市盈率将要高达数千倍。

对一个传统企业来说,这样的经营状况根本不足于支持那么高的股价。

要维持高股价,对盈动来说,只有两条路:

其一,继续高高地扛着互联网新经济的大旗,维持一个“高科技”的形象;其二,迅速地产生一定的利润,维持“高成长”的形象。

在这一条路上,盈动可以说几乎发展到极致了。

好在香港人炒股惟美国人之马首是瞻,美国的互联网企业既有亏损的,也有高达数千倍市盈率的,这给盈动帮了不少忙。

入主得信佳之后,盈动不断地和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换股,不断地并购和发起成立互联网公司,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自己“高科技”的形象。

未来的盈动也许会类似于一个大型风险投资基金,不断地投资和并购高科技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把某些公司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就像SOFTBANK投资雅虎一样。

除了“高科技”的形象外,盈动现有的另外一笔宝贵财富是它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前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现在盈动任副主席的袁天凡,原香港电讯管理局总监,现任盈动总经理的艾维朗,此外还有从数码通挖过来的伍清华等。

但是,这一切说得再好也都是“概念”的成分多一些,对偏好实在的人来说,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这也是大东电报局为什么不大愿意接受盈动股票的原因。

所以,对盈动来说,迅速提高业绩就显得非常重要。

要提高业绩,最现成的办法就是购并赢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

香港电讯显然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并购对象,首先因为电讯的互联网的联系本来就比较紧密,并购这样一个企业并不会对盈动“高科技”的形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香港电讯的盈利能力很强,如果能把其一部分业绩注入盈动,至少在帐面上看来,盈动的业绩得到了迅速的改善。

一个20多倍市盈率的企业(香港电讯股价20多港元,每股赢利1港元左右)和一个数千倍市盈率企业的结合(如果盈科不再亏损,并因此而有了所谓的市盈率的话),势必会大大改善后者的财务报表。

这恐怕是盈动并购香港电讯的根本动因。

(三)走向多元开放的家族资本

李氏家族的成功,主要并不是由于其家庭制的管理,恰恰相反,正是跳出家庭管理的公司制,才是不断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氏家庭的长江实业从开始募股,进而上市,成为社会公众性公司、已有数十年之久。

现在李氏控股八家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发生了三大变化:

一是由传统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同一的家庭管理,向两权分离的公司制管理转变。

董事会集体决策,总经理负责日常管理,已形成制度。

作为董事长,李喜诚本人除从长江实业公司领取不到5000港元的薪金之外,从不到其它上市公司领薪。

当然,作为股东,碰上好年景,他一年从这些公司分到的红利,就达1.6亿美元。

二是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包括上市公司总经理、非出资人担任的独立董事,以提高公司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益。

李氏资产庞大,经营项目林林总总,如果不是旗下不乏业务专才和管理专家,单凭其父子三人,是怎么也管不过来的,一个人纵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

更何况从传统的产业层次转向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型产业,更加离不开学有专才的科技精英。

舍得出高薪借用外脑,是李嘉诚家庭资本得以蓬勃发展的要诀。

三是积极谋求向社会资本开放,这是李嘉诚家庭资本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也是近期连续成功创造网络神话的关键因素。

过去,一些华人家庭企业不愿意与人合资,更不愿意上市融资,主要是怕别人会来分享企业利润,肥水流向外人田。

李嘉诚家庭不是这样。

拿李泽楷来说,他的盈科数码动力借壳上市和购并香港电讯,无异于空中着陆,靠的是资本市场的支持。

盈动的前身市值不足1亿港元。

并没有任何实质性业务,自盈动推出发展数码港计划,并成功借壳上市之后,短短数月间,盈动概念成为香港股市一颗耀眼的明星,市值上升到2000多亿港元。

尤其是此次盈动以小搏大。

成为香港电讯最大的单一股东,取得了企业的控股权,更是商业领域中成功的蛇吞象个案,所以,与其说上帝使李嘉诚家庭靠网络火了起来,还不如说资本市场的魔棒使他们得以成功演绎收购兼并的神话。

思考题:

李氏家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战略转型

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2003年注定是伊莱克斯中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年,仅上半年一幕幕大戏即轮番上演。

1月,中国区总裁刘小明突然被总部解职,随后多名高管挂职而去;4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经销商会议上,刚刚履新的伊莱克斯亚太区兼中国区CEO白桦志宣布,从6月份始伊莱克斯产品实行全国统一零售价,且上调10%,欲重回高端;5月,伊莱克斯中国公司突然又宣布,由澳大利亚人唐佳敦接替白桦志任伊莱克斯中国区CEO一职;7月,伊莱克斯断然解除与南京伯乐三年的“婚约”,将其在南京的冰箱和洗衣机生产线移师长沙。

这一系列的调整,被业界认为是伊莱克斯中国公司战略大调整的前奏,同时更表明刘小明时代的伊莱克斯彻底终结。

那么,伊莱克斯中国战略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能否成功,以及它的出路何在呢?

扩张拖累伊莱克斯

伊莱克斯作为世界家电业大鳄,其多品牌的经营战略和市场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除中国市场之外在全球每一个角落的扩张几乎都是所向披靡,惟独在中国是一个“怪胎”。

追溯伊莱克斯在中国的七年历程,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踉踉跄跄。

97年伊莱克斯兼并长沙中意电冰箱厂,开始进入中国冰箱市场,产品锁定高端消费群,随后把其在欧美国家做的非常成功的吸尘器项目也推向中国市场。

然而天不遂人愿,伊莱克斯中国3年亏损高达6000万之巨,期间即使频繁走马换帅业绩仍不见起色。

无奈之下伊莱克斯瑞典总部正准备撤出中国市场之时,刘小明及时出现。

刘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尤其在营销策略上推行亲情化营销和向经销商提供高扣点政策,至今被业界传为佳话。

至2000年,伊莱克斯公司宣布中国业务扭亏为盈。

当伊莱克斯开始“容颜转换”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华的单一经营策略,开始大举进行扩张。

2001年,伊莱克斯借兼并杭州东宝空调杀入空调行业。

几乎同时,伊莱克斯在南京又购买了一条生产线,进入洗衣机行业。

而为了应对频繁的价格战,同年又在南京兼并了伯乐电冰箱厂。

此后通过OEM方式,伊莱克斯宣布正是进入厨具行业,加之先期经营的吸尘器等小家电,伊莱克斯在中国全面进入扩张经营时代。

低成本的扩张对伊莱克斯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可以对伊莱克斯这7年的中国之旅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1999年之前,虽然伊莱克斯静音系列冰箱在媒体投放上下了很大赌注却效果平平,市场份额始终在1-2%之间徘徊,但在2000年其冰箱市场份额骤然升至6.5%左右,2001年更是高达8.9%之多,在部分城市,伊莱克斯冰箱已取代“四大家族”的禁锢,跃居行业三甲之列,但这些是伊莱克斯以价格平均下降20%的代价所取得的。

伊莱克斯小家电项目自诞生之日起就形同“鸡胁”,至于空调、洗衣机、厨具等项目除在个别城市有一定认知外,一直是不温不火,就从来没有进入行业前十名。

除冰箱外,由于其他项目销量一直得不到突破,其协约式的生产买断方式开始经受考验,营销总部与生产商摩擦频频发生,坊间的口碑传播更使得其声名狼藉。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其利润逐年下降,在媒体上的暴光率逐步减少,伊莱克斯的品牌认知率和忠诚度与时俱退,战略扩张拖累了伊莱克斯。

相关链接一:

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遭质疑

2002年初,伊莱克斯召开推介会,并推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但令伊莱克斯没有想到的是,却激起了众怒,批评和质疑声音不绝于耳。

据说这次发布会本来计划在2月份召开,在得知西门子1月16日开会之后,就临时决定赶在西门子之前召开,并且在同一地点只超前对手一天。

伊莱克斯在新闻稿中这样说,不用洗衣粉就能实现洗衣洁净的离子洗衣机,开创性地通过对水的活化处理达到洁净目的,从而结束近百年来人们使用化学剂清洁衣物的历史,在节能、环保方面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随后,世界第一家推出“不用洗涤剂”的洗衣机厂家——日本三洋公司,国内洗衣机生产厂商西门子、海尔、小天鹅、荣事达公司,洗衣粉生产厂商宝洁、联合利华公司,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北京、广州等地的主要媒体均公开表态,对伊莱克斯推出这种洗衣机的质疑和对市场炒作这种洗衣机的批评。

定位策略的迷失

与大多数欧美品牌逐鹿中国的市场策略一样,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起初是剑指高端,而且通过其系列的整合传播以及产品的独特卖点提炼,也确实给中国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后来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定位的频繁转换和一系列市场行为使其与企业理念“全球信赖备受人爱”大相径庭,虽然其声称这一系列变化的依据是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做出的,但显然与其一贯坚持的高端定位形象发生了错位,也使其在消费者心智中原本清晰的形象模糊起来。

产品瓶颈无法突破。

理论上,对于产品的高、中、低三阶定位,无所谓优劣,而且具体到一个企业的产品线而言,这三者是可以并存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的品牌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是什么样子?

西门子产品定位于高端,其目标消费群就是特定的高阶消费群,因此其产品设计、功能、价格定位、售后、广告、甚至卖场设计都会迎合这类消费者,因此颇受这类消费者的认同。

同为国际品牌的LG、三星则又与西门子迥异,其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就在于其坚持一贯的低价策略,让消费者迅速接受和认同,而且它会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强化刺激这种低价高质的印象。

故而伊莱克斯将产品定位在高端还是中低端市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其转型的速度过快过频,没有达到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告之,使得消费者原有的心智资源受到了粗暴贱踏。

尤为重要的是,伊莱克斯这种产品定位的转型要有相应的产品力支撑,而这些又是伊莱克斯的软肋。

伊莱克斯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专业制造商,但在中国,其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线的投入都显得很吝啬,其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盘存原有的生产设备,让其自给自足。

因此就出现了伊莱克斯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国产和韩日品牌,而产品造型、工艺、质量等又远不如西门子、惠而浦等品牌,这样的高不成低不就,让人搞不清楚其目标消费群体到底是那类人群的尴尬境地,这样模糊的产品定位实际上也更容易引起众怒,树敌太多,以至于在售点上成了众矢之的。

笔者有一次买电冰箱,在各家电柜台转悠,各品牌厂家在作产品功能比较时,均把伊莱克斯作为靶子,可见各厂家对其颇多怨恨。

这么多年我们虽然从伊莱克斯的宣传上知道其有很多创新性的名词,如OZ冰箱、网络冰箱、斜桶洗衣机、免洗衣粉的洗衣机等,但更多的是画饼充饥,在售点上很难看到有产品出样,而被其寄以厚望的自选冰箱,也是炒作大于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道是每一次家电业的价格战跟进最快,与其只打“技术战”不打“价格战”的宣称背道而驰。

价格战的拖累。

价格战并非中国特色,世界皆然,但若论价格战的频率和幅度,中国家电业在这方面可能是各项记录的保持者。

伊莱克斯在刘小明时代的营销上一个显著特点是规模成本取胜,这也是彼时国内家电企业普遍所采用的一个策略,但刘显然低估了中国家电业由于市场经济不充分所具有的“耐力”,跟进的结果使得欲罢不能,几败俱伤。

伊莱克斯是以营销公司买断各生产基地产品的经营方式而存在的,为了参与价格竞争,其营销公司势必压低产品的买入价,生产厂家受利益驱动,又势必压低下游供应商的价格,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