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6463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docx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

文言文矛与盾阅读答案

【篇一:

参考答案】

c2、b3、a

4、“百炼成钢”这个词语中应选取的解释为c;在“坐享其成”这个词语中应选取的解释为d。

“宁死不屈”这个词语中应选取的解释为b;在“理屈词穷”这个词语中应选取的解释为c。

5、2461573

6、

(1)烽火连三月(6)天下谁人不识君

(2)会当凌绝顶(7)旧时王谢堂前燕

(3)似曾相识燕归来(8)明月松间照

(4)为伊消得人憔悴(9)疏影横斜水清浅

(5)月落乌啼霜满天(10)君问归期未有期

阅读一、

1、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倒这里。

2、

(1)不想让小女孩再做类似的“傻事”;

(2)宽慰小女孩:

一个爱看书的小女孩犯了错误是

应该可以得到原谅的,小女孩不必让“偷书”的罪名永远背在身上。

3、第一次是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第二次是为了自己当初

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4、a.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手:

“有

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b.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

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

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有看书,就都阿姨这里来吧。

5、一位教师帮助一个偷书的小女孩,帮她摆脱困难,挽救了一个迷失的孩子的故事。

6、“我就是您当年从书店救出来的那个小女孩,那个因为偷了书店的书看被要求叫家长,

最后您帮忙交了罚款,把我带回您家的那个女孩呀!

您还记得吗?

阅读二

1、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2、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

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3、呼告式,显得亲切;鞋带,一语双关,含义深刻,给人启迪。

(谈一点就行,其他角度也可,谈得合乎情理即可)

4、沉着冷静,大度明理,教子有方(意近即可)

阅读三、

1.少:

少年

(2)仕:

做官..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译:

老婆和孩子的食物和衣服仅仅够他们自己吃穿罢了。

4.答:

围绕立志和勤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一、

填空4.

(1)《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井阳冈》武松

(3)京张铁路

(4)乐府古代诗歌的一种《古郎月行》

(5)宋代张择端

(6)吾陷我的穿透《矛与盾》

填空5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阮明

6、古诗文

(1)乡泪客中尽(6)早有蜻蜓立上头

(2)烽火连三月(7)最是橙黄橘绿时

(3)濯清涟而不妖(8)江碧鸟逾白

(4)老大徒悲伤(9)老何为

(5)淡妆浓抹总相宜(10)半帘花影月笼纱三、阅读

(一)

1.吃贬幼年失去父亲冲洗

2.

(1)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2)有时候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3、有志,勤奋刻苦

阅读

(二)

1、②处表达了老师失落、伤感的心情。

③表达了“我”因为收到老师的贺卡以及老师还记得多年前送卡的我而感动,这份真挚的师生感情温暖了我的心。

2、比喻。

把雪雾比喻成飞跑的雪白的兔子,形象生动,表达了“我”为老师送贺卡后的喜悦心情。

3、当年是那张小小的贺卡温暖了我的心,让我开心快乐,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促使我在教育这个百花园中做一名出色的园丁。

阅读三

1为母亲卖白菜而痛哭流泪;为老太太挑拣白菜而出言不逊;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而让母亲蒙羞。

2、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表现了母亲被贫穷所迫决定卖白菜时的矛盾心理,暗示了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或:

表现母亲坚强的性格。

3、极度贫穷

4、母亲是一个坚强、善良、诚信的人。

(写出“坚强、善良、诚信”三个词语中的任意一个得一分,两个得2分)

5、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1分)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2分)

一、积累运用

1、

(1)问渠那得清如许

(2)化作春泥更护花

(3)绝知此事要躬行

(4)摸不着头脑

(5)她在丛中笑

(6)但悲不见九州同

(7)青春作伴好还乡

2、滞笨吊唁琐屑低眉顺眼

3、小心翼翼气喘吁吁千里迢迢人才济济生机勃勃

深入浅出死去活来前仰后合

4、略

活动一:

爱我中华护我长城!

满腔热情爱中华,众志成城护长城

中华文明属世界保护故宫靠你我!

5、

活动二、网络恶搞是对传统与经典的轻视和歪曲,模糊了是非美丑,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多读经典

二、阅读

(一)

1大部分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较大,不能独立

现在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不能独立

2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

(二)

1、c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

(1)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提出看法,表述完整即可。

例如:

扣住“人与环境关系”就一观点或二者关系谈,言之成阅读(三)

13、贫穷和耻辱

14、“噎”形象地写出了我吃没菜的馒头饿了狼吞虎咽却又难以下咽的难受的样子,表达了我怕同学看见嘲笑我的羞愧心情

15、“网上聊天”给了我大学孤独的生活极大的安慰

16、告诉他们我到家的时间;让父亲蹬三轮车来接我;告诉父母自己在校的情况;道歉;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假期不回家去打工家教

母亲的金手表阅读答案:

2、母亲是不舍得女儿远行,并对女儿异地求学充满了担忧;女儿对远离母亲也很不舍,并对母亲将她自己如此珍视的手表给自己充满了感动。

3、句子中“郑重其事地捧”“轻轻地放”具体形象地写出母亲拿金手表时的小心翼翼和慎重,表现了母亲对金手表的珍爱,进而体现了金手表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4、母亲是个疼爱女儿重视亲情的传统女性。

试卷九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名句默写:

(1)行者常至

(2)江山带有才人出

(3)千里共婵娟

(4)秦时明月汉时关

(5)潭面无风镜未磨

(6)春风又绿江南岸

(7)立根原在破岩中

(8)莫如树谷莫如树木莫如树人

2、阅读,回答问题

3、c

二、阅读与理解

浣溪沙

1、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

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2、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二)阅读文言文

(1)①到,及②在墙上打洞③以。

为怪④资助给

(2)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①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是不要报酬。

②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得到你家的书全部读一遍。

(3)凿壁偷光佣作求学勤奋好学

(三)阅读答案:

打往天堂的电话

1.本文叙述了一个到深圳打工的女孩去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给远在天堂的妈妈的打电话的故事,表达了女孩对亲人及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表现了报刊亭主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意合即可)

2.因为小姑娘在徘徊犹豫(或很纠结),她很想给亲人打电话,可又不知道该打给谁;想打,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装模作样地打。

(意合即可)

3.虽然女孩的老家没有通电话,她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但是,女孩看见同伴们给家里亲人打电话非常羡慕,也想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弟弟、爸爸,以及已经去世的妈妈的想念之情,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和妈妈打电话,思念至深,让她有模有样(或装模作样地)给亲人打电话。

4.

(1)“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

(2)“再给爸爸买化肥”(3)“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

”,“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5.

(1)女孩流泪的原因:

女孩非常想念妈妈,想看见妈妈,想和妈妈打电话,可是妈妈已经不在了,所以她哭了。

(2)文叔流泪的原因:

文叔被小姑娘感动了,觉得女孩很可怜很懂事。

6.开放题,言之成理、语句顺畅即可

【篇二:

15.自相矛盾(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xt>自相矛盾

楚人①有鬻②矛与盾者,誉之③曰:

“,物莫能陷④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7),于物无不⑤陷也。

”或曰:

以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⑦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坚硬)

(2)吾矛之利(锋利)..

(3)或曰(有人)(4)弗能应也(回答)..

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

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楚国人张目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篇三:

矛与盾】

《矛与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立标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指名回答。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2.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师补充: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

常运用比喻、象征、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理解与接受的道理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故事当中,使得故事既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在世界寓言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篇幅短小,艺术风格多样,大多突出讽刺作用,具有说明道理和劝诫的寓意。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看看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

么样的深刻道理。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及出处。

5.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

6.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

(出示三个重点问题)

什么是“矛”?

什么是“盾”?

它们有什么作用?

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导入,整体回顾,并明确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快速进入自探环节。

二、自主探究,合作解疑

(一)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指名说,归纳补充:

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和断句;借助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细读品味,悟情明理,熟读成诵。

2.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

(二)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1.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鬻誉陷弗能

指名认读,齐读。

4.师:

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篇课文?

5.指名读文,男女生分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句义

1.师:

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每句话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句意,了解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师: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3.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老师要考考大家:

师说句子,指名说句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

(四)研读课文,理解故事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楚人是怎么卖自己的矛和盾的?

结果如何?

3.楚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谁试着夸一夸?

指名夸,评价,强调读出夸耀、吹嘘的语气。

集体夸。

4.他又是如何夸自己的矛的呢?

指名夸,评价,强调读出夸耀、吹嘘的语气。

集体夸。

5.那个楚国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

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先夸盾再夸矛。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呢?

6.师:

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矛的锋利,加重了夸的语气,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

此人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可是,结果怎样呢?

他的盾和矛卖出去了吗?

7.指名读第三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结果。

8.那个问楚人话的人有何用意?

(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他的问话?

(明知故问、嘲笑的语气)

9.指名问楚人,注意语气。

大家齐声问楚人。

10.楚人有何反应?

(弗能应也。

11.师:

从图中可以看出,楚人不但没有卖出去矛和盾,还被问得哑口无言,遭到别人的笑话,多尴尬呀!

1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13.全班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14.背诵课文。

(五)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来表演这个寓言故事呢?

2.出示要求:

(1)小组合作,分配好角色。

(2)合作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

语言的变化,进行合理想象。

(3)文言文形式、现代文形式自主选择。

3.指名上台表演。

4.全班评价。

(六)深入探究,明白道理

1.面对旁人的质问,这个楚国人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

2.图中大家都在嘲笑这个楚国人,那么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交流。

师小结: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就出自这篇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检查自探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理解内容,明白寓意,凸显个性阅读。

三、质疑再探,迁移延伸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师相机补充。

预设:

1.故事中的楚国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结果买卖失败,遭人嘲笑。

让我们来帮帮他,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

老师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2.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举例说说。

学生交流。

师小结。

【设计意图:

学生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故事短小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凝练精彩,仅仅53个字,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收获大吗?

【设计意图:

整体回顾,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运用拓展

1.如果让你来当一位小老师,你准备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

2.出示老师设计的作业,供大家选择。

(1)扩写《矛与盾》。

(2)把《矛与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寻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大语文观,使学生思维得以扩展;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凸现阅读教学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的完美结合。

板书设计

矛与盾

无不陷莫能陷

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又黑又白又胖又瘦(猜一成语)(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一篇古文《矛与盾》[板书课题]

二、韩非子简介

1、韩非子有两个解释:

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家代表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2、质疑、读题

谁知道这“矛”是什么?

“盾”呢?

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

三、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

2、教学“鬻”字。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意思是: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

再看看课文中,你还有不认得的字吗?

3、自由练读

4、全班交流

指导读音字形,重点指导“物/莫能陷也。

四、理解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