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168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docx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选)1992年6月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设,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P185)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

(P187)

答:

第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P188)

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P189)

答:

公有制是指全体社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8、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P190)

答:

性质: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实现形式:

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9.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10.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涵义(P192)

答: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品。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192)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

一、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民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位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

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

(P195)

答: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以劳动者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6、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必须要注意的两个问题(P195)

答: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之间与体力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城市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选)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选)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选)“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设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广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关系。

(选)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选)(了解)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

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1、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段专政,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

第二、职能相同,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一方面,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另一方面,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形式国家权力。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选)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

五.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六.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六、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233-235

1.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原因: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基层民主

(1)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自治体系的内容: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3.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第二节:

(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十五大提出

第三节:

(选)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选)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

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2)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

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3)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有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P274)

答: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1.科学含义P275-27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重要意义:

(P278)

答: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P276)

答: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P280)

答: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P301)

2、1983年6月,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P301)

3、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P301)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P302)

答: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持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P303)

答: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 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政策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的国家环境和国内环境。

     (5)、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得。

(P305)

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P318)

答: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P320)

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P324)

   答:

一、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二、这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三、这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