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687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docx

整理第五章生活常识

第五章生活常识

一、物理常识

(一)声现象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如海豚的发声频率为7000HZ~120000HZ。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来交流。

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0Hz~1100Hz。

响度:

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声音一旦超过100分贝,就是人们常说的“噪音”。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护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音色: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

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

这个反应声音特征的因素就是音色。

2、声音的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第二,气体排第三。

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人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

如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离障碍物有多远——仿生技术,出自蝙蝠,海豚】

(二)光现象

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谱)。

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

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长在380~760nm之间(可见光谱)。

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

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

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

1、光的传播:

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真空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平面镜的应用:

①水中的倒影;②平面镜成像;③潜望镜

球面镜的应用:

①凸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观后镜: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变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②凹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3、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现象:

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沙漠无风时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光线折射而产生蜃景。

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1)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4、光的散射

光束通过不均匀媒质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从侧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现象。

(1)如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则辐射的波长愈短,被散射愈厉害。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

雨后天晴,天空呈青兰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大的质点,虽然也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被散射。

如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

(2)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

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

例如波长为0.7微米时的散射能力为1,波长为0.3微米时的散射能力就为30。

因此,红光波长长,散射能力弱,穿透力强——∴红灯禁行;红光作指示灯,可以让司机在大雾迷漫的天气里容易看清指示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例题】2002‐国家A‐78.在电磁波谱中,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三个波段的频率大小关系是(    )。

A.红外线频率最高,可见光频率最低B.紫外线频率最高,红外线频率最低

C.可见光频率最高,红外线频率最低D.紫外线频率最高,可见光频率最低

【解析】B电磁波谱是一系列不同频率辐射的总称。

波段频率从低到高排列的顺序依次是: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γ‐射线。

【例题】2008‐山东‐102.验钞机上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光可控制电视机,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发出的都是红外线

B.它们发出的都是紫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是红外线,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紫外线

D.验钞机发出的是紫外线,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解析】D验钞机发射紫外线,紫外线使特定部分发生荧光反应而帮助人们辨别真伪;遥控器则利用不同频率的红外线来发出不同的指令实现遥控操作。

【例题】2008‐上海‐108.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在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和强度。

红色光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并往往代表警示意义,如红色交通灯、建筑物高度警示灯等。

这里运用了红色光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特征是(    )。

A.波长最短B.波长最长C.空气对其散射作用强D.空气对其散射作用弱

【解析】BD红光波长最长,波长越长的光越不容易散射,因此红光不容易被散射。

【例题】2002‐国家A‐77.香烟点燃后,冒出的烟雾看上去是蓝色的,这是因为(    )。

A.烟雾的颗粒本身是蓝色的B.烟雾将光线中其他色光滤掉,只有蓝光透射出来

C.烟雾的颗粒对蓝色光散射强烈D.烟雾的颗粒吸收光线后,发出蓝色荧光

【解析】C香烟冒出的蓝色烟雾实际上是香烟的颗粒对蓝色光有较强的散射效应。

【例题】2004‐广东下半年‐61.人向竖直的平面镜走近时,镜中所成的像是(    )。

A.变大B.缩小C.大小不变D.先小后大

【解析】C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镜中虚像的大小应与实物的大小相等。

【例题】2007‐北京社招‐69.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    )。

A.沙漠中的人由于高温出现幻觉B.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C.地球的球面效应D.大气中水汽增加使光线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B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例题】2010‐安徽‐110.声音在哪个介质中传播最快(    )。

A.空气B.金属C.玻璃D.水

【解析】B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大约为:

固体约5000米/秒(具体要看什么材质);液体约1500米/秒(具体要看温度);气体约340米/秒(0度)。

而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所以选择B选项。

【例题】2006‐天津‐59.通常女人的声音听起来比男人的声音尖,其原因是(    )。

A.女人声带振动的振幅大B.女人声带振动的周期长

C.女人声带振动的振幅短D.女人声带振动的周期小

【解析】D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周期越小,频率越高,所以,女人的声音通常比男人的声音尖是由于其声带振动的周期小造成的。

【例题】2009‐联考426‐6.下列说法中,所含光学知识原理达两种以上的是(    )。

A.镜中花,水中月B.猪八戒照镜C.海市蜃楼D.潭清疑水浅

【解析】C海市蜃楼是晴朗、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光在折射率不均匀的空气中连续折射和全反射而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

所以海市蜃楼现象包含了光的折射与反射两种光学原理。

【例题】2007‐安徽‐55.当我们望向大海,很多时候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

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

海水看上去呈蓝、绿色的原因是:

A.海上的天空特别蓝,天空的蓝色映照在海面上,海水看上去就成蓝绿色了

B.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程度不同,海水对绿光、蓝光吸收较弱,反射、散射较强,所以多呈蓝色或绿色

C.海底有一种能发蓝光的矿物质,水越深,海水看上去越蓝,水浅一点看上去就成绿色

D.海底有很多的绿色植物,这些植物颜色的光线通过海水折射到人的眼睛里就会呈现蓝色或者绿色

【解析】B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

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

于是,把海水捞起时是透明无色的,而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例题】2005‐北京应届‐66.下列有关海洋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水所含的元素超过了人体吸收的限度所以不能喝

B.“黑潮”是纵贯大西洋的一支海流,由于污染,海水呈黑色,所以被称为“黑潮”

C.科学家认为,海平面的升降是由于大陆板块运动或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引起的

D.海洋中容纳有巨大的热量,在不断与外界交换和传输自身热量的过程中,对大陆的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解析】B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

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

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

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以及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例题】2007‐山东‐106.“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跑着那羊群……”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解析】C蓝色是由于较短波长的光线在与大气分子碰撞过程中产生散射作用造成的。

【例题】2003‐广东下半年‐56.尽管白天阳光有时不能照在房间里,但房间里仍然很亮,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的衍射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散射

【解析】B光线投射在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上,也就是说,光线在空气中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被物体所吸收或通过,另一部分则在原来的介质中改变原来传播方向而从物体的表面反射出来,这一现象称作光的反射。

【例题】2005‐安徽8月‐5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D造成星光闪烁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的流动,而星光通过这些气层时,折射光的方向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使我们感到星光在闪烁变化。

【例题】2004‐深圳‐87.在太空中,宇航员观察星星时会发现(    )。

A.星光闪烁B.星星十分清晰

C.有时闪烁,有时清晰D.当太空舱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星光闪烁

【解析】B造成星光闪烁的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的流动,而星光通过这些气层时,折射光的方向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使我们感到星光在闪烁变化,宇航员在太空中因无空气折射光,所以不会看到星光闪烁,会非常清晰。

【例题】2008‐内蒙古‐96.某甲在现场观看比赛,某乙在家里观看比赛直播,已知乙家距离比赛现场30公里,问甲、乙谁先听到枪声(    )。

A.甲先听到B.乙先听到C.同时听到D.无法确定

【解析】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这一速度大大低于卫星传输速度,因此乙在家观看直播反而比在现场的甲更早听到枪声。

【例题】2009‐广东‐62.把海螺壳扣在耳朵上,可以听到像海潮一样的声音,其实这是(  )

A.风吹进海螺壳的声音B.颅内血液流动的声音C.海螺运动发出的声音D.外界的杂音

【解析】D海螺壳里面的形状是弯曲的,里面贮满了空气,当周围环境很嘈杂时,这些嘈杂的声音就会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因此,把海螺贴进耳边就会听到像海潮一样的声音。

当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里时,周围传来的声音很少,而且音量很微小,不能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就不会听到海潮的声音。

所以选择D选项。

(三)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

2、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两种方式--蒸发、沸腾);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用途--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浓度越高,沸点越高。

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3、升华和凝华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例:

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例:

霜,树挂、窗花。

【例题】2007‐福建秋季‐14.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啤酒发现啤酒瓶外面“出汗”,以下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酒从瓶中渗出B.空气中水蒸气汽化C.啤酒瓶上水汽化D.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

【解析】D由于啤酒刚从冰箱里取出,温度很低,接触外界空气后,啤酒瓶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急速液化,凝结成小水珠,才会有“出汗”现象。

所以选择D选项。

【例题】2005‐安徽8月‐48.高山上煮饭很难把饭煮熟,这是因为(    )。

A.高山上有雪太冷B.高山上没有煤C.高山上风太大,火一点着就灭D.高山上气压太低

【解析】D原因是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相应降低,水温降低煮东西就不容易煮熟。

【例题】2005‐广东下半年‐56.高压锅能使饭菜熟得更快,其主要原因是(    )。

A.防止散热B.加强热传递C.加强热对流D.增大锅内压强,提高沸点

【解析】D高压锅是利用加热使得锅内的压强增加,当压强增加的时候,液体的沸点就升高,当沸点升高的时候高压锅里面的食物就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煮熟。

【例题】2003‐山东‐70.下列关于水的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蒸发时放热,结冰时吸热B.蒸发时吸热,结冰时放热

C.蒸发和结冰时都吸热D.蒸发和结冰时都放热

【解析】B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吸热;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热。

【例题】2006‐云南州(市)县(区)‐79.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

A.汽化B.升华C.凝化D.液化

【解析】D生活中我们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压强和浮力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

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

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应用: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因此,飞机起降时逆风向有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3、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浮力应用:

(1)轮船:

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

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例题】2011‐北京‐22.体操运动员在上器械前,经常往手掌上抹一种白色的粉末,这主要是为了(    )。

A.使手变的粗糙B.吸取手上的汗水C.刺激肌肉D.保护皮肤

【解析】B体操运动员在器械上做体操时,常要在手掌心上抹一种白色的粉末,有时还在器械上也抹一些。

这种白色粉末叫“碳酸镁”,人们通常称之为“镁粉”。

碳酸镁是一种质量很轻的白色粉状固体,具有很强的吸湿作用。

运动员在比赛时,手掌心常会冒汗,这对体操和举重运动员来说非常不利。

因为湿滑的掌心会使摩擦力减小,使得运动员握不住器械,不仅影响动作的质量,严重时还会使运动员从器械上跌落下来,造成失误,甚至受伤。

碳酸镁能吸去掌心汗水,增加掌心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这样运动员就能握紧器械,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质量。

【例题】2010‐广东‐58.一般人进入高海拔地区后会出现头晕、气喘、易疲劳等症状,即高原反应。

然而,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却在比赛前专门到高海拔地区进行强化训练,其主要原因是(    )。

A.高海拔地区空气清新,有利于运动员身体健康

B.高海拔地区气压较低,有利于运动员强化训练

C.高海拔地区环境恶劣,在这种环境下训练能够磨炼运动员的意志

D.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在这种环境下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心肺功能

【解析】D高海拔地区空气较为稀薄,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答案选D。

【例题】2008‐山西‐103.三个重量相同的实心铅球、铁球和铝球,将它们用细线分别挂在三个同样的弹簧秤下并浸入水中,比较三个弹簧秤的读数是(    )。

A.挂铝球的最大B.挂铅球的最大C.挂铁球的最大D.三者一样大

【解析】B三者的密度都大于水,因此都会完全沉入水中。

三种球由于铅的密度最大,故体积最小,浸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最小,所以受到向上浮力也为最小。

弹簧称上的示数=球身重量‐所受浮力,故挂铅球的弹簧称读数最大,选B.

【例题】2009‐江西‐89.在影视剧的拍摄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落下,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重物是用(    )。

A.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成B.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成

C.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D.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

【解析】B由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制成的,因为体积不变,密度小的质量也小,所以不会把演员砸伤。

【例题】2004‐安徽‐55.船从内河开到海洋中的时候,会浮起来一些,这是因为(    )。

A.海水的比重比河水的比重大B.海水的比重轻于河水的比重

C.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D.海面较宽,而河面狭窄些

【解析】A因为海水的比重比河水的比重大,故船从内河开到海洋中的时候,会浮起来一些。

(四)电学常识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

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

1、电流:

带电粒子的移动,通常以安培为度量单位,符号为A,1安培=1000毫安(mA),1毫安=1000微安(μA)。

通常情况下2000mV以上才能被感觉;36V以上的电压即可对人体构成危害。

交流电一般是在家庭电路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有220V的电压,属于危险电压。

直流电则一般被广泛使用于手机等电池之中,如普通电池(1.5V),锂电池,蓄电池等被称之为直流电。

2、四个第一:

(1)富兰克林通过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被雨水湿透了的风筝的金属线变成了导体,把空中闪电的电荷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后富兰克林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2)1799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以含食盐水的湿抹布,夹在银和锌的圆形板中间,堆积成圆柱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电池-伏特电池。

(3)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是第一台使用电流将物体运动的装置。

(4)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

【例题】2004‐山东‐79.为什么许多鸟全都停在电线上却很安全(    )。

A.因为这些鸟只站在一根电线上B.因为这些鸟是绝缘体

C.因为鸟的体积很小D.因为鸟的爪子与人不同

【解析】A如小鸟两只脚站在同一条电线上面,则其两脚的电压相等(没有电位差)即电压是0伏特,电流当然也是0安培,所以小鸟不会触电。

【例题】2005‐安徽‐45.“超导”是金属在低温时的什么现象(    )。

A.电压为零B.电阻为零C.电量为零D.电容为零

【解析】B由于在通常条件下导体都有电阻,而将其冷却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被称为超导体的零电阻现象。

故本题选B。

【例题】远程电力传输一般采用50‐100万伏的高电压,其主要原因是(    )。

A.确保远程电力传输的安全B.减少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损失

C.节约传输线路上的设备和材料D.减少雷电对传输线路的破坏

【解析】B电流在导线中传输时,导线本身有电阻会消耗电能。

维持相同传输功率的状况下以越高的电压传输则通过导线的电流越少,所损耗的功率就越少。

【例题】2005‐安徽8月‐52.用一个开关控制三盏灯,这三盏灯的连接方式(    )。

A.一定是串联B.一定是并联

C.一定是又有串联又有并联(混联)D.以上三种连接方式都可以

【解析】D混联,指一个电路中各用电器既有串联的又有并联的。

因为在串联电路中,开关能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所以当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时,往往就把此电路当成串联电路。

其实,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上,或在混联电路的干路上的开关一样可以控制所有的用电器。

(五)能源家族

化石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叫化石能源。

一次能源:

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化石能源-煤/石油等、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能等)

二次能源:

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电能)

生物质能:

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