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0049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docx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哲学

1.1.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1.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3.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4、马克思主义哲学

1.4.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1、物质

2.1.1、哲学的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1.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2运动

2.2.1、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2.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2.3、物质运动的规律

2.3.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3.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2.4、物质决定意识

2.4.1、2.4.2、2.4.3、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5、意识的能动作用

2.5.1、2.5.2、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2.7、实践

2.7.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7.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8、真理

真理的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

(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

(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9、认识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1、唯物辩证法

3.1.1、3.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3.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2.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2.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

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2.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2.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2.5、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系统具有有序性(即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系统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3.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3.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3.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3.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3.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3.3.5、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3.4、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3.4.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种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4.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见3.4.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个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

要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3.4.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共同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

3.4.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之所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因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

3.5、辩证的否定观

3.5.1、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5.2、3.5.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方法论〗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5.4、、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

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

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

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2.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2.2、4.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