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0320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一轮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某河谷1万年前发生干旱,4000年前形成沙漠,但在沙漠中分布着一个个泉眼,每个泉眼中分布着特有的不同种的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种鱼是遗传物质变化积累形成的

B.不同泉眼中鱼种群的基因库有明显差异

C.隔离是形成不同种鱼的必要条件

D.泉眼的环境变化导致鱼基因定向突变

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X指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新性状产生

B.Y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

C.Z指地理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变异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C.42%D.21%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的发生可以不经过隔离

B.进化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C.自然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如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

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

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B.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C.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D.若干年后,若此地环境无变化,这两个种群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果蝇种群中AA:

Aa=1:

1,该种群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频率不同

B.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该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中雌雄比例为1:

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型频率不变

C.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之比为XBXB:

XBXb:

XBY:

XbY=44%:

6%:

42%:

8%,则Xb的频率为7%

D.人的ABO血型取决于3个等位基因IA、IB、i。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某小岛上人的血型频率(基因型频率):

A型(IAIA,IAi)=0.45;B型(IBIB,IBi)=0.13;AB型(IAIB)=0.06;O型(ii)=0.36。

IA、IB的频率分别是0.3、0.1

英国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变成黑色。

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某随机受粉植物,其高茎(H)与矮茎(h)、绿茎(G)与紫茎(g)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如下表: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群内基因h和基因g的频率分别为0.4、0.5

B.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

C.H-h和G-g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继续随机受粉,该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

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发生进化的内因

B.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产生的机理均为基因突变

C.人为因素可以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迁入与迁出、遗传漂变会影响生物进化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下图表示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因素的合理解释依次是(  )

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

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

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

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

二、填空题

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体型较大的苔原狼,它们从鼻子到尾巴长约200cm,体重45~57kg,身高70~100cm。

与它们同时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还有马鹿,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是在突变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______________;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

(3)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____的改变。

(4)苔原狼和马鹿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填编号)

A.苔原狼可以起到促进马鹿种群发展的作用

B.苔原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化

C.马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苔原狼的进化

D.马鹿的进化速度比苔原狼的进化速度快

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3中Aa占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

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

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

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

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

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率。

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1)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___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

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__________。

第三年纯合子幼苗所占比率为__________。

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

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________________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

请阐述你从图2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解析:

选D 栖息地的分割会导致地理隔离,进而可能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道路的存在会阻断4个种群基因的交流,但是不会诱导发生变异;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选D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泉眼的环境变化对有利变异有选择作用。

解析:

选C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

解析:

选A 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选C 根据题意分析,若融合假说成立,则在进化过程中,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因此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解析:

选C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农药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以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即农药的选择使菜青虫的抗药性(有利变异)不断积累;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析:

选C A、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种群1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AA=64%,Aa=32%,aa=4%;种群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AA=36%,Aa=48%,aa=16%,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

A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0%+40%×

=70%,a基因频率=1-70%=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

解析:

选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隔离没有必然联系;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选D 分析图形可知,1950~1980年,A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a基因的频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到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增大到90%,a基因的频率减小到1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能说明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如果该种群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1960年时种群基因频率为A=40%,a=6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Aa基因型的频率为2×40%×60%=48%,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处于不断变化中,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此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1930~197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1970~199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解析:

选C 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基因,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题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属于同一物种,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理由是其中的黑身个体数目较多;由于两个种群之间能突破地理屏障进行基因交流,若干年后,这两个种群不会具有生殖隔离。

解析:

选D 一个生物种群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粉红花的产生并非由于基因重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才会发生自由组合;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CC+1/2Cc,故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Cc/(CC+Cc+cc),故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解析:

选C Ⅰ段AA个体为40个,aa个体为20个,Aa个体为40个,故A的基因频率=40%+40%×1/2=6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而不是基因突变;在Ⅱ、Ⅲ段,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解析:

选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解析:

选D 一个果蝇种群中AA:

Aa=1:

1,即AA占1/2,Aa占1/2,AA自交后代为AA,Aa自交后代中AA占1/4、Aa占1/2、aa占1/4,故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为P(AA)=5/8,P(Aa)=1/4,P(aa)=1/8,基因频率为P(A)=3/4,P(a)=1/4;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子代中的基因频率与亲代中的相同,即P(A)=3/4,P(a)=1/4。

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则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个体随机交配,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

当XBXB:

XBXb:

XBY:

XbY=44%:

6%:

42%:

8%时,Xb的频率为(6+8)/(88+12+42+8)≈0.09,即9%。

由O型(ii)的基因型频率=0.36可知i的频率为0.6,故IA+IB的频率为0.4,假设IA的频率为p,则IB的频率为(0.4-p),AB型(IAIB)的基因型频率为2×p×(0.4-p)=0.06,A型(IAIA,IAi)的基因型频率为p2+2×p×0.6=0.45,故p=0.3,IA、IB的频率分别是0.3、0.1。

解析:

选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是否适合当前的环境;题干中叙述的现象不能说明自发突变频率很低;变异是不定向的。

解析:

选B 根据题图,通过地理隔离形成a1和a2两个种群,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b和d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解析:

选C 由表格数据可知,矮茎(hh)个体的比例为16%,则h基因频率=0.4,同理可知g基因频率=0.5;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频率=2×0.5×0.5=0.5,即该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四种表现型的比例=63:

21:

12:

4,这种理论比例无法推测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只要是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其产生的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各种基因型的频率都保持不变,所以该种群继续随机受粉,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

解析:

选B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可遗传变异,就不可能发生进化;猫叫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某些特定性状的生物进行培育,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例如,人们选择矮秆作物进行培育从而使作物矮秆基因的频率增大等;迁入与迁出能够引起种群部分基因的增加或减少,遗传漂变会使少数个体携带的特有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消失,两者都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

解析:

选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解析:

选B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

突变以及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由图分析,机制1属于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的物种。

机制2属于一个小族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族群隔离,隔离后,小族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

机制3属于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而演化为不同的物种。

即机制1属于地理隔离,机制2属于种群迁出,机制3属于出现突变体。

二、填空题

解析:

(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该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2)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35×2+60)/200]×100%=65%,a的基因频率为[(60+5×2)/200]×100%=35%,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35+60+5)]×100%=60%。

(3)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