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380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docx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

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

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答案 A

解析 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这首诗作于唐代,故A项正确。

6.(2017·辽宁大连二模)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答案 C

解析 图片中从“家庭成员、学徒”到“工人”的变化,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已经消失,故B项错误;图片中从“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到“全部产品进入市场”,反映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图片中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反映出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无法说明机器工业开始出现,故D项错误。

7.(2017·山东淄博二模)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答案 C

解析 手工工场是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8.“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材料反映的是(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获得信息。

杭城应该指杭州,故A、B两项可以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D项材料无法体现。

9.汉景帝时期,曾经明确指出: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

C.农商皆本D.重商抑农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中主要是限制商业的措施及重视谷物和丝麻的言论,这明确表明了重农抑商的态度。

10.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现象。

材料反映了豪强占有肥沃土地的史实,这是土地兼并的结果。

11.有一族谱记载:

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

这说明(  )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由“壮则服贾,老则归田”可知,所获的商业利润主要用于买田置地。

12.古代曾有人认为: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意思是: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D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52分)

13.(26分)(2017·河南郑州模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哪种方式更进步?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6分)

(2)图三、四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

(4分)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

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8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

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8分)

答案 

(1)方式:

图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是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更进步。

影响: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6分)

(2)特点:

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4分)

(3)联系:

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原因:

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

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

(8分)

(4)图一:

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图二:

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图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

图四:

商业的繁荣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答出任何一点即可)(8分)

解析 本题选用不同图片来反映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注意时间限制是清代,结合宋以后商业及城市发展回答。

第(3)问注意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4)问选择任意一幅图回答即可。

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

14.(26分)(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8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12分)

答案 

(1)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8分)

(2)状况:

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

(6分)

(3)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1)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对应的土地制度;第

(2)问,可从“商帮”和“工商业市镇兴起”两个角度总结;第(3)问,注意审题,从“消极”方面总结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