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709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09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训练(九) 文学作品阅读

                 

一、[2018·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7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

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树绿荫浓,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

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

“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

“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

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

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3分)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6分)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⑩

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分)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4分)

 

二、[2018·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7分)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意?

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

“刚才是不是在画我?

”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

“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

“我也会画画。

”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

“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

“您给我画一个。

”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

“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

”我指着杂志对她说:

“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

”她拧开笔帽,对我说:

“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

”我说:

“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

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

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

“您画得真好!

”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

“好什么呀!

不成样子了。

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

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

”我说:

“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

”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

“你猜。

”我说:

“我看您没到八十岁。

”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

“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

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

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4分)

场景

偶遇

老太太

画像被

发现

老太太

画花

得知其

年龄

“我”的

心理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5分)

 

三、[2018·河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5分)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

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

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

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

“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

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

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

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

“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

“来吧,画一张。

”我心想:

“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

”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

“好!

好!

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

“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

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

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

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

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

“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

齐老说:

“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

”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

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

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

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

老尹对金涛说:

“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

”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

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

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

“我没有吃饱。

”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

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

“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

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一定要神似。

他还说:

“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

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

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

“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

”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

(3分)

 

2.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分)

 

3.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分)

(1)好!

好!

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分)

 

四、[2018·杭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7分)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

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

桑果嘀咕着:

“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

“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得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4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分)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五、[2018·东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6分)

根 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

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

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心想:

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

您忘了吗,父亲?

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

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

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

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

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

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

”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

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

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

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

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

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

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

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

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

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

“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

“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

“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3分)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3分)

     →平静→     →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3分)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4分)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3分)

 

六、[2018·吉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6分)

敬畏柴草

  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乡村的炊烟是最暖人的,特别是傍晚时分,夕阳余晖将尽,百鸟争相归巢,千家万户的炊烟和天上的云朵一起袅袅飘香。

柴草的味道渗透进每一寸褐色的土地,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累积沉淀,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氤氲着绵延不绝的糯香,那种醇厚绵长的味道,被春风吹得漫山遍野都是,在夏雨浇灌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秋霜覆地时扯起乡愁,冬雪飘飞时驱赶寂寞。

②柴草是炊烟的源头,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跟着哥哥去野地里捡拾柴草。

童年的村庄四周基本没有多少荒地,柴草奇缺。

树林里的树木是不可以随便砍伐的,亭亭的芦苇必须留作织盖房用的苇帘,我们只能用镰刀割一些青草,一捆捆背回家里晒干备用。

刚割下来的青草很沉,哥哥总是给我捆一小捆,给自己捆一大捆。

两捆青草哥哥都放在高一点的土坡上,我们双膝跪在土坡前,两条胳膊分别穿进捆草的两根绳子,一直把绳子拉到肩膀上,双手扶地支撑身体,咬牙用尽全力艰难地站起身来,手握对向肩膀前的绳子减轻勒痛,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

③我喜欢的柴草是红荆条,但是村庄附近比较少,偶尔发现几丛,就提了镰刀拼命砍削,有一次用力稍偏,镰刀正好落在右脚的骨头上,尽管鲜血染红了脚背,我依旧不管不顾地砍柴。

我一瘸一拐地背着一捆红荆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后,急忙向我跑过来,蹲下身背起我去看医生,泪水糊满了她的脸颊。

④有时候赶巧了,我和哥哥去树林里读书的时候,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我们高兴得像是捡到了宝贝,蹦蹦跳跳地拖回家,一路上尘土弥漫,如同粗中有细的张飞,用马尾巴上拴着的树枝在长坂坡后的树林里拖起尘土满天。

⑤秋收的时候,所有的庄稼秸秆全部运回家中,堆成一个个幸福的柴垛。

庄稼收完了,父亲会抽时间下洼割柴草。

做教师的父亲一般都是周六下半夜起来,母亲烙上几个饼,灌上一大葫芦开水,父亲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和叔叔大爷们顶着满天繁星一起出发,在漆黑的夜色里一路上磕磕绊绊,六七十里路程正好走到天亮。

他们急急忙忙地吃完饭,就挥起镰刀开始割草。

挥汗如雨地割到太阳当头,把柴草装到车子上,捆得结结实实。

车子两边绑了木棍,增加柴草装车的宽度,而高度不能超过父亲的眼睛,那样会阻碍视线。

⑥吃过午饭,父亲他们就踏上回家的路,路上歇息一两回,晚霞即将隐去的时候,疲惫的父亲推着满满一车柴草回到家中。

我经常站在夕阳裹满金光的村头,像期盼一个得胜的将军凯旋般迎候父亲归来。

⑦父亲推回来的柴草,经常有一串串金黄喷香的小野果和密密麻麻的小野豆,我们把小野果摘下来,稀罕得要命,一颗颗计划着吃,那是贫困童年里秋天唯一的水果。

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碾坊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

⑧捡拾柴草的日子,已经随着故乡的远离化作了永远抹不去的缕缕乡愁。

有时候看到路边或者垃圾堆里的树枝和青草,心里会生出许多的酸楚,因为我无比敬畏这些曾经滋养了我生命的柴草,如同敬畏食物和书本一样,我把它们深深地珍藏在心底。

1.文章②~④段依次写了哪三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分)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

  母亲看到后,急忙向我跑过来,蹲下身背起我去看医生,泪水糊满了她的脸颊。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

  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碾坊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敬畏柴草”的妙处。

(5分)

 

七、[2018·江西样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6分)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

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