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450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docx

MBA1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一、关于“考纲”与“评分标准”

从2003年起,MBA入学考试的科目有所调整,数学、逻辑与写作合并为“综合能力考试”。

《考试大纲》的“考试性质”规定:

“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汉语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2009年MBA联考考试大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又见《2008年MBA联考考试大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后简称《考试大纲》)

(一)《考纲》关于“写作题”“考试内容”的说明(已见“讲课用1-考试大纲”)

(二)“样卷”关于写作题的评分标准(已见“讲课用1-考试大纲”)

下面讨论“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是新设计的题型,旨在将逻辑与写作“联姻”,也即将逻辑分析、论证、归纳、综合的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具体来说,该考题的题干提供一个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进行分析与评论,写作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因为其分析与评论的内容完全由考生根据试题来确定,所以,该试题考核的是考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

二、对“样卷”试题的分析

样卷试题为“2003年联考试题”(见《2009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第323页;又见《2008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第368页。

后分别简称为《辅导教材》,及2009/323页、2008/368页),但原题还有一段“提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关于该题的参考答案,《考试大纲》“样卷”所附“评分标准”与《辅导教材》的“试题解析”有两处不一致:

第一,《考试大纲》分为5个要点,《辅导教材》则分为7个要点。

《考试大纲》的第2点包括了《辅导教材》的第2、3两点,《考试大纲》的第4点包括了《辅导教材》的第5、6两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是因为:

《辅导教材》“试题解析”罗列的是命题人拟定的答案,而“样卷”所附为阅卷人实际操作的“评分标准”(平均每个要点得3分,这是“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5分”)。

第二,《考试大纲》增加了:

“考生分析评论的内容超出以上参考答案者,只要言之有理,也应给分”,这也是阅卷人根据实际情况所补充的“评分标准”。

下面我们来看“样卷”的试题(见2009/323页,或2008/368页):

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600字左右。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

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提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该题的论证中存在不少“逻辑”缺陷,《辅导教材》所列参考答案(2009/323~324页,或2008/368~369页)有以下7条:

①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3分。

按:

得分数是根据当年阅卷时所用参考答案。

后同)

②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

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

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

(2分)

③企业经营需要有明确的方向。

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

(2分)

④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明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2分)

⑤不能把对规律的遵循和对规律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律的遵循和对规律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律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律,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2分)

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律,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律。

(2分)

⑦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仅有的选择。

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2分)

运用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上述答案,存在的缺陷还是一目了然的:

第①点属于类推不当(或类比不当);(原文认为: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这是将生物学原理与人类企业发展规律加以类比。

第②点以偏概全,是论据不充分(或轻率概括)的表现;(原文认为,在经营环境存在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其实,企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合力,随机试错只是其中之一,“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也即理性决策同样是其中之一,此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因此,原文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这显然是片面的。

第③点论据虚假;(原文称:

在经营环境存在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这是否认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这就成了虚假论据。

第④点也属论据虚假;(原文认为,“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从而否定了技术预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技术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必要手段和依据。

可见,原文的论证存在缺陷,其前提即论据是虚假的。

第⑤点属于概念模糊(或偷换概念);(原文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与“对规则的突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规则也需要不断地改变;死守旧规则,陈陈相因,企业就没有活力。

“对规则的遵循”并不排斥对旧规则的“突破”,“对规则的突破”也离不开对新规则的“遵循”。

第⑥点转移论题;(原文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这实际上是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律”这个正确的观点,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律”。

第⑦点论据不充分(即论据为穷尽)。

(原文认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事实上,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可供选择的结果有多种,“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仅有的选择”。

《考试大纲》样卷的“评分标准”,将上述7点缩减为5点,②③合并为一点,⑤⑥也合并为一点。

②③合并的基础在于这两条都是针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这层论述,且同属论据方面的“缺陷”。

而⑤⑥合并的基础也如此,都是针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这层论述的,虽然⑤属于概念模糊(或偷换概念),⑥属于转移论题,但两者的“逻辑”错误性质相近。

这样一合并,每一点按3分计算,阅卷时就方便多了。

找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缺陷后,接下来就是组织成文了。

组织成文也是15分;按“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先分四类卷投档,然后再给出具体分数。

【例文A】做“蜜蜂”还是“苍蝇”(2009/331页,或2008/376页)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玻璃瓶,瓶底对着光源,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蜜蜂由于执着地追求光亮衰竭而死,盲目乱窜的苍蝇却逃生了。

这个实验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当面临困境时,不能一味执着地朝一个方向努力,因为可能既定的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

有时灵活变通一下,可能会找到出路。

做蜜蜂,更要学会做苍蝇。

这里,苍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墨守成规。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各种高科技企业。

它们的经营者都是些有着明确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肯于付出辛劳的人。

但是,据统计,仅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天就有十几家公司倒闭。

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们只学会做蜜蜂,没有学会适时地当回苍蝇。

在外部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不稳定的条件下,只知道一味地固守原有的方略,不知道在市场竞争中学会不断的调整、改进和创新,最终落得个财随云雾去、人作鸟兽散。

当然,苍蝇的灵活性是盲目的。

盲目的灵活性只能奏效于一时。

我们取苍蝇的灵活性,不取其盲目性。

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应提倡灵活创新的发展思路,自觉地随机试错,不能死抱着一根稻草不放。

要敢于突破原有的思想束缚,敢于打破旧规则,寻求新秩序。

这样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按:

2009/331页,或2008/377页有讲评,注意参阅。

这是一般论说文的写法,不符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要求。

按照论说文的写作要求,《做‘蜜蜂’还是‘苍蝇’》一文属于成功之作,可入一类卷,得分很高。

但是,依据“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要求,《做‘蜜蜂’还是‘苍蝇’》一文完全失败了,得分很低:

属于第一大项“分析评论的内容”(即指出题干论证中存在的漏洞)的15分全部扣完,一分未得;属于第二大项“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也是15分)的,因为偏题了,只能“放在二类以下,给三类(4-7分)”(摘自阅卷人讨论结果)。

【例文B】评“随机试错”(2009/331~332页,或2008/377页)

题干要论证的结论是: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像蜜蜂那样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应当像苍蝇那样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这一论证存在很多逻辑漏洞,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随机试错”这一核心概念的准确界定和恰当分析,由此衍生的含混和谬见,大大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随机试错作为一种决策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决策者的盲目性。

这种盲目,不光体现在对试验对象的选择上,而且体现在对试验结果的总结上。

苍蝇这次撞上南墙回了头,但下次它还会继续撞。

因此,随机试错和“摸着石头过河”不同。

“摸着石头过河”也是试错,但不是盲目地试错,它能理性地选择石头;它这回撞了南墙,下回就不再撞了。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和随机试错不同,它属于理性决策。

随机试错的决策有时也会奏效,蜜蜂实验就是一例。

但因为随机试错不以理性为依据,因此,它的成功率如同掷骰子一样,纯粹是个随机概率问题,而且一般地说,这是个低概率事件。

在上述实验中,出口背对光源,是人为设置的条件,在现实中,它的出现概率是极低的。

在这一实验中,苍蝇侥幸胜了,蜜蜂不幸败了。

但这充其量只说明,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

但更重要的是,鸡永远不会飞得比鹰高。

事实上,理性决策的成功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

题干的论证试图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在企业竞争中提倡随机试错而否定理性决策,这是站不住脚的。

(按:

2009/332页,或2008/377页有讲评,注意参阅。

这份答卷的写法有点对路了,可惜对题干的论证缺陷的选择点过少,只有1点(“这一论证存在很多逻辑漏洞,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随机试错”这一核心概念的准确界定和恰当分析,由此衍生的含混和谬见,大大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

按照当年的“评分标准”,属于第一大项“分析评论的内容”的15分,实际阅卷时只能给3分。

第二大项“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也是15分),如果入二类卷(8-11分)的话,那么,该文最高也只有14分。

【例文C】无序和有序之间(载《2005年MBA联考辅导教材·逻辑与写作分册》第27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无序的乱窜拯救了苍蝇,有序的努力断送了蜜蜂。

上文根据一个特殊实验论证了这样一个结论: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这一结论在总体上缺乏说服力。

首先,实验涉及是生物行为,而企业经营涉及的是人的社会行为,作为世界普遍联系的一部分,二者的规律当然有某种共性,但也必然有本质的区别和界限。

上述论证把某个生物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在逻辑上是“轻率概括”、“不当类推”。

这种方法用于说明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是十分有害的。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生物界进化的规律,以它来类推社会发展,是反动的达尔文主义。

其次,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也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

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这类似于文化革命中的流行语: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即使基于当时的政治大前提,资本主义的苗和社会主义的草,也并不是两种仅有的前途。

事实上,更可能或应当争取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苗”。

第三,当今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要求经营者灵活地对待规则,这是上述论证中涉及的合理思想。

但是,真理朝前一步就成为谬误。

在上述论证中,这一合理思想被夸大和绝对化而走向反面。

不应死板地恪守规律,被偷换成不应遵守规律;对某些不适当的规则的突破,被解释成不要任何规则。

事实上,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上述论证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联系。

牵强附会地建立这种联系,在论证中就难免出现种种逻辑漏洞。

该答卷的写法就符合要求了,可以作为“范文”来看待。

按照最近两年的评分标准,该答卷得分为“15分(5分×3个要点)+一类卷(12-15分)”,最低也有27分。

下面我们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试题进行比较详细的梳理:

三、“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特点

试题名称由“论证有效性”与“分析”两个词语组成,这意味着,考查的内容是对题干所提供论题的“论证有效性”进行“分析”。

因此,在审题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题干肯定是一个有逻辑缺陷的论证,或者说,题干所提供的论证缺乏“有效性”,所以要对它的“论证”是否“有效”进行分析与评论。

《考试大纲》对此有明确规定: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进行分析与评论。

2.逻辑常识告诉我们:

论证是否“有效”,与论点的正确与否是无关的,或者说,与所论证论题的真实或者虚假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因此,论题的真假不属于考查的内容,考生应该将此撇开不论。

如果考生将自己的分析与评论放在论题的真假上,那就偏题了,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在“论证有效性分析”中,关于论题的真假问题,是根本不用去考虑的。

(可参阅2009/320页,或2008/365页)

3.该试题的审题首先应该集中在,题干所提供的论证究竟有哪些方面缺乏“有效性”。

考生必须熟练应用逻辑知识对题干进行分析,寻找出论证中存在的若干个明显的缺陷或漏洞,并加以必要的归纳与筛选,最后确定几个比较关键的、容易评论的缺陷来写作。

4.该试题属于“写作题”,阅卷评分包括两个部分:

“分析评论的内容”占50%,“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占50%。

“分析评论的内容”与逻辑相关,能够找出论证中存在多少问题,就给多少分,标准是刚性的。

而“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方面,则分四类卷给分(可参阅《考试大纲》)。

要对若干个论证缺陷进行评论,而且必须组织成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精练流畅”的文章,这样的作文试题对于考生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想要写好它确有难度。

下面分两个部分作介绍,先说逻辑方面的解题要点,再谈语文方面的写作规范。

四、“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逻辑内涵

从逻辑角度分析,一个有效的论证主要包括论据真实和推理合乎逻辑两方面;当然,有时还涉及到逻辑学的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如概念明确等。

概言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逻辑内涵包含以下几点:

(可参阅2009/321页,或2008/366页的“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要点”一节)

1.论题。

找出题干中的论题或论点,查一查,它们在论述中前后是否一致?

是否存在转移论题的情况?

论题一旦发生转移,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有效性。

2.概念。

题干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在界定和使用上是否清楚、准确?

尤其要找一找,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

如果存在偷换概念的情况,那么,论证也就无效了。

3.论据。

论据的问题往往较多,主要有:

(1)关于论据真实性的。

虚假论据不能支撑论点,论证必然无效。

有时候,论据是否虚假难以验证,但可以对论据是否真实进行分析,例如,它是否依赖于某种假设或某些其他因素才能成立?

这种假设是否合理?

这些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多大?

(2)关于论据充分性的。

用于论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

是否遗漏其他必要的或更重要更有力的证据?

是否存在以偏概全、归纳不完全的现象?

论据为数字时,是否存在所谓的“数字陷阱”?

(按:

“数字陷阱”方面的内容,可参阅2009/169~173页,或2008/172~175页)

(3)关于论据必要性的。

论据是否与论点相一致(也即论据能否证明论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因果关系)等。

4.论证。

找一找,论证方法是否存在错误?

有无类比不当、轻率概括等情况存在?

对论证的结论是否做了不恰当的或过分的引申,因此导致某些错误结论的产生?

存在于试题题干中的逻辑错误往往较多,按照上述四个方面一一分析,只要找到四、五点就算成功,比较后确定三、四点便可以构思成文了。

应该说,只要有扎实的逻辑知识作背景,“分析评论的内容”方面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拿的。

试以2003年的试题为例:

(可参阅《考试大纲》“样卷”所附。

又见2009/323~324页,或2008/368~369页)

第①点类推不当(或类比不当)(原文认为: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这是将生物学原理与人类企业发展规律加以类比。

),这属于论证方面的问题。

第②点以偏概全,是论据不充分(或轻率概括)的表现(原文认为,在经营环境存在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其实,企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合力,随机试错只是其中之一,“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也即理性决策同样是其中之一,此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因此,原文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这显然是片面的)。

第③点论据虚假(原文称:

在经营环境存在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这是否认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这就成了虚假论据)。

第④点也属论据虚假(原文认为,“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从而否定了技术预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技术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必要手段和依据。

可见,原文的论证存在缺陷,其前提即论据是虚假的)。

第⑤点属于概念模糊(或偷换概念)(原文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与“对规则的突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规则也需要不断地改变;死守旧规则,陈陈相因,企业就没有活力。

“对规则的遵循”并不排斥对旧规则的“突破”,“对规则的突破”也离不开对新规则的“遵循”)。

第⑥点转移论题(原文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这实际上是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律这个正确的观点,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律”)。

第⑦点论据不充分(即论据为穷尽)(原文认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事实上,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可供选择的结果有多种,“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仅有的选择”)。

参考答案的思路缺乏规律性,影响了读者的接受与理解。

如果用上述方法来分析,那么,该题论证的错误依次为:

属于论题的是⑥,属于概念的是⑤,属于论据的是②③④⑦(细分的话,则为论据虚假③④、论据不充分②⑦),属于论证的是①。

显然,这中间属于论题的⑥、属于论证的①和属于概念的⑤,是比较容易找出的,而属于论据的是②③④⑦,稍微麻烦些。

要找出并找准试题中的逻辑错误,有时候比较容易,有时候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

试题1(2009/322~323页)(2008作“2002年测试题”/367~368页)

该题的“试题解析”是一份完整的试卷(只拣出3个逻辑错误来写作),答案并未穷尽,我们可以继续找一找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试题6(2009/326~327页)(2008作“2005年GRK试题”/371~372页)

该题的“试题解析”是命题人所列出的“参考答案”,答案基本上穷尽了。

以上两题比较容易,难的题目也有。

如试题4(2009/325页)(2008作“2004年GRK试题”/370页)等。

我们不妨自己先来做一做,再对照该题的“试题解析”(即命题人所列出的“参考答案”),也许会产生一些争议的。

《辅导教材》载有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及解析(2009/322~330页收录2002~2007联考试题,346~347页载2007GRK试题,367页载2008联考试题。

2008/367~375页收录2002~2007联考题),应仔细阅读,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及解析中,2002年测试题和2005年联考试题属于完整答卷(但均缺标题),其余都是命题人所列出的“参考答案”。

2006年联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有6条(2009/327~328页“例6”,或2008/373页“例6”),而考生的完整答卷可以拣出其中的4条(2009/333~334页,或2008/379页),我们可以进行比较考察。

(注意:

“例7”为“不符合试题基本要求”的作文,也可进行比较。

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我们先来尝试一下“论证有效性分析练习题”(2009/321~322页,或2008/366~367页)。

然后,再看2007年GRK试题、2008年联考试题(2009/346页、367页)。

五、“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成文

从逻辑角度找出需要“分析评论的内容”,这是“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关键和基础;接下来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因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程式化:

“开头可概括地陈述对该论证的总体评价,然后选择几个要点,围绕该论证中的缺陷、漏洞或不足(如果它们确实存在的话),分段分析和评述该论证的有效性。

考虑到篇幅,一般地说,这样的要点,确定三四个即可,不宜过多。

当然,也不宜过少。

”(2009/321页,或2008/366页)《2009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第356页也有类似“解析”(针对“2007年GRK试题”):

论证有限性分析不要求考生穷尽题干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一般能指出其中4点就可以了。

除以上7点外,考生也可以指出论证中存在的其他逻辑错误或漏洞,或者肯定有关论点,只要言之成理,都能得分。

对论证有效性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