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965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docx

专题十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

专题十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

高考试题

考点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回答第1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

解析:

C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2月14日情人节时,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美国比位于赤道附近的哥伦比亚的气温要低,即哥伦比亚鲜切花生产的气温条件优越。

  (2013年北京文综,4)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如图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

读图,回答第2题:

2.甲、乙、丙分别位于(  )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D.巴西、南非、印度

解析:

C 南非和巴西在南半球,与中、印农时相反,印度在北半球,农时和中国接近,故C选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回答第3题: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

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运费低B.热量足

C.技术高D.品种全

解析:

A 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发展鲜切花生产的区位优势。

由图可知,墨西哥的纬度比哥伦比亚高,因此其热量条件不会比哥伦比亚充足;鲜切花的保鲜时间短,墨西哥离美国较近,将鲜切花运往美国的运费低于哥伦比亚,且更易保鲜。

  (2012年安徽文综,23~24)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

读图,回答4~5题:

                  

4.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B.市场C.土壤D.机械化

解析:

4.D 5.B 第4题,读图1可知,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整体略有下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在减少;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是产量上升的重要因素。

第5题,读图2可知2000~2010年安徽省蔬菜瓜类播种面积明显增加,这主要与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的蔬菜瓜类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有关。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3~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回答6~8题:

6.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7.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8.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

6.C 7.D 8.A 第6题,巴西由于经济落后,开发历史较晚,国内有大量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为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提供了可能,因而其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第7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低。

第8题,由题干可知,中国大豆的问题是品种退化,出油率低,所以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大豆品质。

9.[2013年安徽文综,35

(2)]如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可得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塬面宽阔,大陆性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适中等。

而苹果种植的效益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条件:

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

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10.(2013年江苏地理,27(3)(4))如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    。

 

(2)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

    ,理由是           。

 

解析:

(1)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即可得出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本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

(2)题,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的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

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11.(2013年四川文综,13(3))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该题考查区域气温、降水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东北地区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春季气温较常年低会导致春播推迟,作物生长期缩短;东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降水较常年偏多,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2.(2012年大纲全国卷,3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如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解析:

(1)题,据图分析,该地是我国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地区,该地气候干旱,农场应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因此,农场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的绿洲上。

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种植棉花的气候优势条件是光热充足;位于绿洲,地形平坦,土壤适宜,灌溉较便利。

(2)题,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入手,分析影响农产品销售市场范围的因素,包括交通、农作物品质、商品的易储运程度、销售渠道和国家政策等影响因素。

该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交通要道上,交通便利;该区域盛产优质长绒棉,棉花品质高;且棉花易储运;市场需求量大。

第(3)题,塔里木盆地处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地表径流少且水量小,大规模发展商品棉生产所需要的水源条件不足,所以制约该区域发展商品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另外,该地地广人稀,棉花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采摘时期,劳动力不足成为限制性因素。

第(4)题,该区域如果过度扩大棉花种植,就需要过度开垦土地,容易造成天然植被的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绿洲消失;过度扩大种植面积还会导致过度引水灌溉,一方面使土壤盐渍化,另一方面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绿洲的面积萎缩,湿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分布规律:

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

(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1年江苏地理,23~24)图1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2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题)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解析:

1.BC 2.AC 第1题,从图1左侧的耕地面积数值及曲线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在减小并趋于平缓,但都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从图中曲线可知2002年~2003年处曲线坡度最大,所以耕地面积减少最快;2003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幅度不同。

第2题,从图2可知林地和建设用地增长比重最大,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010年浙江文综,5~6)读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4.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

解析:

3.B 4.D 第3题,甲为我国台湾西部平原,乙为埃及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丙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丁为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四地对应的主要经济作物B项正确。

第4题,我国台湾西部平原的甘蔗、埃及的棉花和法国的葡萄商品率都很高;四地都不是混合型农业;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法国南部都不在热带。

四地农业投入生产资料较多,应为集约型农业。

5.[2013年安徽文综,35

(1)]如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图中陕北高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黄土质地疏松,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该地区过去种粮需要大规模开垦坡地,过度垦荒、种植方式不合理很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答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6.[2013年山东文综,26(3)(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题,根据该地区东西地形和水源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解答即可。

(2)题,从银川平原的气候、农产品品质、市场竞争力、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答出两点即可)

7.(2010年课标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如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解析:

本题以我国桑蚕养殖业的时空变化入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发展特点需要分析全国的变化,并分省区说明,可从增产和减产的角度分析。

(2)题,桑蚕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热量、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方面分析。

第(3)题,开放性题目,赞成的理由可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以及自然条件(热量)等方面分析;不赞成的理由可从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模拟试题

考点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2013赣江期中)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

如图中阴影部分为这一格局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种植(  )

               

A.棉花 小麦B.小麦 油菜

C.棉花 水稻D.甜菜 葡萄

2.这一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  )

A.有丰富的光热资源B.有便捷的交通

C.有肥沃的土地资源D.有丰富的水资源

解析:

1.A 2.D 第1题,甘肃新疆主产区受气候条件影响,主要种植小麦和棉花。

第2题,甘肃新疆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主产区呈带状分布在山麓绿洲地区。

  (2013保定期末)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垛状高田称为垛田。

垛田四面环水,形同千万个水上小岛,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改造自然中的智慧结晶。

据此回答3~4题:

3.垛田非常适宜蔬菜的生长,其比较优势有(  )

①地形平坦 ②养分丰富 ③灌溉便利 ④降水充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在我国垛田最可能常见于(  )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D.江淮平原

解析:

3.B 4.D 第3题,根据题干中材料分析,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

第4题,我国垛田最可能分布在南方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

  (2013福建四地月考)南昌市郊区某村,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并同时开办了养猪场,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5~6题:

5.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D.土壤条件

6.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  )

A.光照不足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解析:

5.B 6.C 第5题,利用塑料大棚可以提高温度,主要改善热量条件。

第6题,自然状态下气温日较差较大,白天光合作用较强,夜间呼吸作用较弱,产品品质较好。

大棚内气温日较差较小,质量稍逊。

7.(2013南京调研)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区,对带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如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分析:

西北地区棉花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限制性条件是     。

 

(2)东北和京津沪都是我国牛奶优势产区,东北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    ,京津沪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      。

 

(3)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都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列表比较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主要粮食作物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解析:

(1)题,西北地区棉花种植的优势条件主要是西北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

限制性条件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的水源缺乏。

(2)题,东北是我国的重要牧区,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条件是饲料丰富;京津沪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该区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市场。

第(3)题,根据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其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差异。

社会经济条件优势东北地区主要体现在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较高;长江流域则为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以小农作业为主。

答案:

(1)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 水源缺乏

(2)饲料丰富 靠近消费市场

(3)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优势社会

经济条件

人均耕地广(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

劳动力丰富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徐州质检)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

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如图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示看,该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是(  )

A.所有的沿海地区

B.大部分沿海平原地区

C.多数低纬度丘陵地区

D.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上游

2.为保证该地域类型稳定生产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培育良种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改良土壤D.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析:

1.B 2.B 第1题,从图中看,该农业地域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沿海平原地区。

第2题,季风水田农业受季风气候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保证稳产的主要措施。

  (2013浙江联考)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读图,回答3~4题:

3.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A.甲B.乙C.丙D.丁

4.关于该诗描述的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农牧业的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该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C.该地区资源丰富,属于能源调出地区

D.该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木材加工业

解析:

3.D 4.D 第3题,该诗描述的地区为我国西北沙漠戈壁地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该地区农业以粗放畜牧业为主。

符合图中的丁经营模式。

第4题,该区域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森林植被稀少,因此不能发展木材加工业。

  (2013临沂质检)读“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

A.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6.图中M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量大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C.交通便捷

D.气候温和湿润,草原面积广大

7.图中②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三江平原B.内蒙古和新疆

C.成都平原D.珠江三角洲

解析:

5.C 6.A 7.D 第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分析,该地地处欧洲东部地区,纬度较高,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

靠近非农业带的是以市场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乳畜业;靠近游牧业地区分布的为大牧场放牧业,由此判断正确选项为C。

第6题,M地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靠近非农业区,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

第7题,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

8.(2012杭州模拟)比较甲乙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各自特点。

(2)比较图中A、B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甲图所示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限制乙图所示区域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应采用什么措施解决?

解析:

(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典型地物分析,甲图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代表;乙图农业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是混合农业的典型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2)题,甲图中A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为春小麦分布区;B地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为冬小麦分布区。

第(3)题,甲图为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投入高,资源耗费高,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现象。

第(4)题,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水源缺乏,限制了农业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以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

(1)甲图所示区域为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有:

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商品率高。

乙图所示区域为混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