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5272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docx

0113《当中国改变世界》读书交流会小结

《当中国改变世界》交流会小结

时间:

2006年1月13日

主持:

安保部

参加:

王总、杨总、董总、齐书记、闫伟刚、任文昭、夏琳、刘志强、卢兵、刘文凤、李秀娟、王建平、崔云峰、刘焕、王贞武、武壮、刘建峰、闫兴中、霍彦钧、杜立杰、夏根群、刁俊敬、刘秀华、侯爱琴、魏建海、赵丹、庞国渊、于文浩、李晓勇、王静、张娜、苏西坤、李建波、卢聪、梁中、吕世鹏、陈华德、李媛媛、刘卫超、刘瑞云、张增月、李薇薇、任倩、郭振桥、孙昱、董建海、岳艳肖、王世锁、杨剑、王静、杨景然、卞昭辉、甄慧宁、张建军、周海丰、王志刚、赵凤霞、刘俊明、张小英、王立勇、李晓峰、孙敬华、

以下人员参与讨论

前半时段讨论(注:

因录音丢失,根据回忆整理)

王总:

这是刘建峰写的作业:

在文化中我们得到永生

信息部刘建峰

 2005年,一场关于“秦可卿之谜”的系列讲座以及随之而来的批评乃至指责将“红楼热”再次推向顶点。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并不缺乏文化争议的年代,国学复辟,私塾兴起,有画家拍案,有法学家抗议,更有数千万元打造的作家故居。

  文化,不再是某一阶层的特殊话语,也不是某种意见的主流表达,文化2005年以更加草根的姿态呈现于公共视野中。

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文化精神,在尊重表达权利的辩论中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透彻。

这一年,不仅有征天的神六,也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这一年互联网不但要评选年度经济人物,而且要评选年度文化人物,在文化不断向社会冲击的同时,企业家同样拿起了文化这个武器

人们都说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在《对话商学院》中说,任何从市场上买的到的东西都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产生在企业的内部,是企业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别的企业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最后可能变成惟一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企业家们都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都在宣讲自己企业有着什么样的好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内在的修为,是不可见的。

但按社会学鼻祖韦伯的说法,“内含的价值观往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冲突表现出来”,所以企业文化的外在又表现为“行为方式”。

它包括个人做事的习惯,和企业做事的风格。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一把手的性格,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所谓“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企业一把手的习惯和爱好,往往成为员工们追捧和模仿的对象。

由于企业家的性格特点不同,所以每个企业的文化也会不同。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马钢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紧自己、保国家、多贡献”的企业价值观。

海尔集团20年来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

海尔人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分别是:

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造性的破坏;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

在海尔集团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快速扩张的关键。

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中国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集团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两个字:

创新。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

崇尚狼性的团队精神的华为形成了自己:

团结,奉献,学习,获益。

的企业文化。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最优的企业文化这应该是很难论断,因为,企业文化含的方面很多,只要有一方面很好,就可以,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都意识到的,但是,每个企业都很难贯彻的-------学习。

很幸运我能够在大厦工作,因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学习,和卓越服务构成的,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企业会这样注重员工的学习,一个做酒店的,服务做好就行了,读那么多书干吗?

看那么多光盘,有用吗?

这些反问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我们偏偏是要学,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绅士、淑女,让每个员工都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卓越服务考试中有道题,问我的团队的小愿景是什么?

我回答是“把培训组打造成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培训师队伍。

由于,培训行业的知识性和先进性很强。

我们不得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但是,大厦的其他岗位和部门可能这种意识会相对差一些,还好王总一直在要求,甚至是强迫,在别的企业可能你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大厦,你来学习还奖励你,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还是有人懒得去学习,放金庸武侠小说只有两个人看,举行员工论坛,只有五个人参加,但是,我对大家说,即使有一个人参加我们也要一直办下去。

因为我们要给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员工机会。

从刚来大厦到现在,我觉得大厦最大的变化,就是许多人都能说了,能说说明肚子里有东西,这应该归功于读书小组,和其他诸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我们学得这些东西对于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来说,简直是沧海一粟,重要的是,王总给大厦人灌注了学习的意识。

教会了大厦人要学会运用文化这个武器。

就像卓越服务,它不是结果而是工具是武器。

我常常在想,其实,王总所做的所有的一切,不光是对于大厦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对社会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质量的服务本身就是向社会传递着文明,我们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同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科教兴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这么多年却没有什么发展,道是咱们大厦,能够始终如一的鼓励、支持员工学习,真是难能可贵,叫我怎能不感动?

自从人类脱离愚昧进入文明社会,是什么一直推动着社会发展,是文化,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什么东西能够一直沿袭下来,是文化,如果你问我,什么东西可以得到永生,仍然是文化,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但是,如果你能创造出先进的文化,那么你就可以和文化一起不朽,同样,一个企业的生存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传世的企业文化,企业即使消失了,它的文化会一直流传下去,

当然我希望北方大厦是一棵常青树,但是,不管未来会怎样发展,大厦培养出了一批学习型的员工,他们会继承王总的思想,把王总的理念传播到整个社会,甚至是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相信您的一片良苦用心是不会白费的,文化是无形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迸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但是,希望我们可以在文化中得到永生。

2005年12月29日

这篇文章从一定程度上读懂了我思想中的关于人的生与死,鬼与灵魂。

企业文化是什么?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误区,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板报,是报纸,是礼仪等一些看得见的、贴在墙上的东西等。

其实,它是一种价值观,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内在的价值观,是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一个人有生有死,一个企业同样也会面临这样的生与死,可能你在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几千年后会消失,但这只不过是你身体或者企业原来实体的消失,但他却能转换成另一种生命体或者说是其他企业实体,这也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不会随着身体和企业实体的消失而消失。

我们举办的读书小组,卓越服务培训,还有些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在于你能学到多少东西,而在教你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

我们常说坚持长久必有好处,可是有多少人在坚持呢。

大家都知道量变到质变的这样一个事实,可是没有一个人能预测到量变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比如你学习了五本书,并不是在学完之后一定会出现质变的,但是你在此时放弃了,那质变可能永远不会达到,但是只要你坚持,接着继续第六本,第七本的学习,你会达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说我们要尽全力为大家提供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家要抓住一切机会,尽早的为量的变化提供机会。

韦伯曾经说过:

“内含的价值观往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冲突表现出来”。

比如二斤一两花生米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每个人所考虑的和所肩负的责任是完全不同的。

在咱们家总有那么一些人,将与大厦文化不相符的事情揭发出来,通过不同的看法,观点表现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事件冲突中产生价值冲突,从而提升企业文化。

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并不是要一味的去模仿,简单的模仿不会对你的发展和成长有多大的好处,也不会让你有从量变达到质变,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要突破前陈,在模仿中有所创新,突出自己的品牌优势。

下面是海丰的作业:

读书小组想起的

信息部:

周海丰

2005年就要过去了,读书小组已经两周年了。

对我们来说,读书小组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还记得第一次读书小组,大家做一个非常切入实际而又有意思的游戏。

大家分组扮成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厂家、分销商、经销商、零售点。

各级销售和生产是一条密切相关的利益链。

大家要密切联系,时时沟通,才能销量达到最大,产销比率最小,从而达到整体和部分的最大收益。

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准确的估算、上报自己的销售情况或者下级沟通不及时,都会给整条销售链带来损失,更损害自己的销售情况。

这个游戏就简明而又形象的描述了时下最流行的链锁经营的动作模式。

记得当时大家的情趣很高涨,宛如自己正在进行一场实战。

但是几场下来结果还是令我们不太满意,大家的库存剩余还是不少。

一个只有四个环节、只要保证供应和适量购入的简单游戏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生动的读书活动。

大家买几本书,看一看、在一起聊一聊是一种学习形式,要是能组织大家动起来那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是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思索、甚至没有读这本书而信口开河谈感受,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我们的读书最好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名企的成功案例只是雾里探花、“大家之谈”僵硬死板。

倒不如拿我们工作的环节来示范一下,拿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让大家试试,谈谈感受,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省了你说我的工作好,他的工作差,也互相感受一下他人工作的苦与甜。

学习还是从自身的现状开始起步更好。

新的一年,我们需要新的知识,读书小组我们能学到自己实用的新知识吗?

但愿,新的一年读书活动能红活起来!

2005-12-31

在海丰作业中对读书小组作了一下自我反思,介绍了读书小组中产销一条龙的啤酒游戏,主要由领班以上人员做了这个游戏,海丰的这篇作业说出了这一年来对读书小组的感受,也提出了现在读书小组确实存在的问题,这说明读书小组的形式及内容上还有待提高。

 

齐书记:

其实我与杨总是有同样的感受的,当时王总刚上任的时候,还想着能充当一个参谋的角色,有时还常到王总办公室给王总出出主意,但每次王总说出来的想法,都比我所说的好得多,而且王总想的、看的非常长远,考虑得非常周全,后来,慢慢的我觉得我已经帮不上忙了,觉得自己的思想与王总差得太远了,王总的思想高度比我高许多。

读书小组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认为这是共青团的一个活动,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大厦的一个活动,我开始的时候没有参加,后来看了给我发的读书小结,我觉得还不错,有一次来了,觉得大家讲得都非常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闫经理:

我并不赞成杨总和齐书记所说的,认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步伐了,其实不是这样,企业的发展思想先进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想一些社会经验、社会阅历,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向他们学习。

杨总:

刚才海丰的作业里提到读书小组创新的问题,我看这次安保部拿来了一个吉祥物来传递,让大家发言,我认为不应用这种方式来让大家发言,但这比前几次可以说是有所创新,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要求:

希望以后每次读书小组都要比前一次好,一次和一次的方式不一样,弄出特色,这样咱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后半时段讨论

1、赵丹

·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了实现一个愿望,我们一定得牺牲吗?

像谭嗣同死了,最后变法也没有成功,到最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有很多所谓的忠臣或奸臣,在没有读和珅以前,大家对和珅的认识只限于就是他是个大贪官,事实上,他不只是我们想象中的贪官,欺压比他小的官员,他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对乾隆皇帝的忠诚,还有对国家肩负的这种责任,我觉得这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的,这个责任也是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个例子,臣子对国家很忠诚,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国家、这个皇帝有希望,有能力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当他看不到这种希望的时候,尤其是到了一个王朝的末代,总会出现一些背叛皇帝的人,这时候他的责任是对的呢,还是不对的呢?

是忠还是不忠啊?

我觉得很奇怪,也可能看到这个人没有希望的时候,他会去扶植另外一个有希望的人,他这么做,他以前对国家的所作所为就是不忠,就懈怠了吗?

不是这样的,责任也是根据你所处的历史变动而变化的。

所以说,我对任文昭说到的流血牺牲并不是很赞同,有时候,我们得计算成本,看是不是合乎我们的要求。

2、任文昭

·我做一下自我解释,我当时在读书小组说到这个责任的时候,我也说了关于选择的问题,谭嗣同是死,还是想法逃到国外去继续他的变法运动,所以说他的选择是他的个人行为,跟责任是不一样的,人死了,是因为他尽了这种责任了,他要去国外进行变法运动也是在尽他的责任,他的责任在于哪儿呢?

在于他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变法运动,为了国家的兴衰,采取这种行动,而不惜一切结果,不惜牺牲自己,不惜远离他乡,这是他所负的责任,而不是说在于结果是什么,是死还是远离他乡,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3、王建平

·我讲两个现实中的故事。

在80年代初,有个全国有名的英雄,是一个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叫张华,很优秀的班干部,他在滑山抢险中救人时候牺牲了,救的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当时产生了很大争论,就是值与不值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他是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而且是军队的一个人才,去救农村的孩子,这个孩子还有点毛病,孩子活了,张华死了;这个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

我们且不来下这个定论,这是一起。

另外,一群孩子在游泳,有个孩子溺水了,当时河岸有部分钓鱼的,有人喊“救命”,孩子家长也来了,求人救孩子,当时有人提出,救人可以,你得给多少钱,现在是市场经济。

同样是救人,但是是两种观念,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是去救,还是谈钱,还是学张华。

4、赵丹

·前些天,报纸上登了一个新闻,夏天,有一个山区,下雨很大,五个孩子一起去割草,当时走的时候,天气还可以,一会下起雨来了,因为是山里,非常危险,一个家长就去找孩子,后来找到了,但是孩子已经被困到水里边了,雨越下越大,然后五个孩子就站到一块石头上,这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救自己孩子,他先救别的,他认为他自己的女儿很大了,能在雨里支撑,其它的孩子比较小,就先把自己的孩子救了,结果其他的孩子得救了,他的一个孙女和一个女儿因为自己救晚了,死了。

采访他的时候,“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冲动?

先抛弃自己的孩子,去救别的孩子?

”我觉得这个话题要比你刚才说的更高一个层次,当时我也很不理解。

5、王总

·我说一下谭嗣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有关责任的问题,到底值不值?

付出的成本到底和所得是不是相匹配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你怎么看,是按个案看,还是按整体来看?

是短期看,还是长期看,意思是不同的。

我可以再举两个或是三个例子。

第一个,做得像谭嗣同一样优秀的还有谁?

项羽,他兵败了完全可以走,他还可以重新回到江东去,重新再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呢?

他死的意义是什么呢?

和谭嗣同一样的伟大。

如果说他去了日本,重新组织反击,可能也会有很高的成就,不见得比这个差到哪儿去!

但是当时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他所考虑的问题,最需要的不是增加一个人的力量,而在于大众的觉醒,只有见了血,才能觉醒,这是人们所需要的。

在考虑成本和产出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成吉思汗,他答应城下两句话,要么投降,要么屠城;同样的问题,你完全可以不屠城,这些人还可以当你的部队,还可以打别人。

这样来看,既仁慈,又强壮了部队,还节省了自己的人;要屠城,自己人还得受伤;但是对以后的战争影响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有侥幸心理,我打打试试,打不过,我再投降,这样你要每攻一个城池都要打。

如果你不论老幼,把全城的人全杀光,这也是心理的震慑;我这一仗可能损失了部队和仁慈,这些都是负面的影响,可以说是成本,但是你的所得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你的威名受到损害,但是你下次的震慑力会很大,很多城池不用打都闻名丧胆,都会认为成吉思汗再有三里就到了,这边早跑了,全是空城,你要长期这么看,你又觉得杀人是值得的。

为什么说杀鸡给猴看呢,鸡又没罪,是让猴见见血,是震慑,是警示,是教育。

相关的,我们车子上牌照,原来挺麻烦的,还得找关系。

后来,也有部分人在等着你,你来找我吧,我给你办,你给我多少钱。

从前年,国家放开了,上牌照可以搞代理,找中介。

实际上,他们用自己的权力给他们的亲属、朋友谋了利,200或50,因为他有这种权力,可以寻租,等于发了国家的财了,得了不该得的财,并且量很大,对国家是种损害,但是你放开了看,这对国家的运作效率是有利的,很多买车的人并不是天天去上牌照,这些人可能是科学工作者,可能是技术工人,可能是产业工人,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学生,是机关干部,身份不同,他们可能是各个岗位上的精英,在本领域有技术专长,如果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他在本领域创造的价值要比搞懂如何上牌照,跑两趟,拿多少资料所耗费的精力、时间产生的价值多的多,产业链有高端,也有低端,中端,高端的人来从事低端的工作,这是社会效率的一种浪费,你宁可把低端的东西租出去。

现在外包很流行,原来都是自己擦玻璃,现在为什么不自己擦了呢?

而包给保洁公司擦呢?

自己擦,又累,又危险,还耽误事,还不如雇个人花五块钱擦呢!

这样,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了,整体的社会效率提高了,你看似他们挣了不应该挣的钱,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你没有认识的人,你做这个完全就没有优势,别人可能50分钟上个牌照,你可能两个50分钟也上不了,局部来看效率降低了,全局看效率是提高的。

赵丹,你考虑的这个问题光是考虑这个事了,一个人不死,还可能创造很多的价值;但是由于他的不死,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斗志,因为你的就义,激起了相当多的热血青年的激情,对整个社会是进步的。

在日本,所有的人都对天皇很忠诚,这跟体制有关系,天皇本身没有什么权力,他把权力分给大家,你们来争,谁最强,谁来管理国家,这是日本高度发达的原因,它有竞争的机制,机制比较合理;咱们这就不行,皇帝说了算,说的一切都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他不高兴,就灭你全家,高兴了给你个金山,他高度的集权就容易,什么叫神?

不食人间烟火才叫神;日本天皇就约等于神,什么事情都不管,就是个精神的象征,咱们的皇上不行,什么事都管,这样,人们对你忠诚的程度就受到影响,你的圣洁程度受到影响,从咱们祖辈传下来的窝里斗,导致了相互的不信任,跟这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有问题,还有就是因为我们足够大,我们才足够的大,因为我们地大物博,从口众多,我们什么人都不求,强势背后必有隐忧,因为你这样的强势,你忽视了外面。

曾经中国有机会完全可以把日本灭掉,如果这样的话,哪还有今天什么“靖国神社”的事啊!

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叫蛮夷小国,我们所有的都能自己的解决,就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所以这样的心态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日本就不同,它认为我不出去就不行,要什么我得去掠夺,你不给我就打,要不我没法生活;因为它小,所以它有了这种机制,谁强谁是榜样,就是这种机制。

咱们就是大,大得让我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小的问题导致我们的全盘皆输。

忠和奸没有什么标准,本身历史是清白的,它只是反映一些事件,内在的价值观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冲突表现出来的,我们对人的看法也不是个人说了算,不是这个概念,而是根据他做的事来评判,我们为什么骨子里就从小把人分为敌人和朋友,是和我们的教育有关系的。

凡是红的,都是好人,像我,一上台,肯定是特务。

现在电影的这种情况就比较少了,国外的电影就更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受外界的刺激太深,一件事,两件事很难改变我们的思维,关于救人,我们并不倡导你学历越高就越去救这个小孩,只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义务,当然损失越少越好,下去的会游泳最好,2.8米的个儿最好,但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往往是没有最佳选择的,只能说是选择损失最小的,损失和长远相比较,如果你觉得值,你就去做。

现在市场经济了,不给钱你救不?

很合理,救人就应该要钱,你付出了就应该得到,这是市场规则,如果大家都奉献的话,就跟村里盖房子一样,每家出个人,管饭就是不给钱,速度又慢,质量又不好,还不能说,市场经济按规则办事,但是说有些事情不行,福利院救人是你的职责,没钱你也得治;如果你不给钱,人不下去救,你把人家杀了,这有失社会的公平,他要钱是正当的,你不能瞎要,你要10万块,他家穷的只有一块地,拿合同来说,这个叫欺诈合同,这也不公平。

最难的就是,如何跳出我们惯有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三个科学家在一个船上,一个数学家,一个化学家,一个物理家,我把它改叫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化学家,船快沉了,三个人只能容下两个人,把谁扔下啊?

把最重的扔下去。

(任文昭:

也可以把会游泳的扔下去)你这就麻烦了,限定的条件你不能改变,你会游泳,水里有鲨鱼,对不啊?

你想问题得一步步的实现,你说得很对,在考虑对社会贡献,但是前提是你得能够达到第一步;首先我得活下来。

同样的问题,老妈和老婆掉河了,小伙子你救谁啊?

(任文昭:

救近的。

)对,这是最节约资源的方法。

刚才说的,他先救石头上的其它孩子,记者问他,你当时怎么想的?

我想他当时想都没想,可能是人家的孩子在前边了,你不救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救不了,就这么简单,哪还想入党啊!

所以说,我们最现实的想法也是最接近真理的想法,也是最科学的想法。

我们很多时候受外界或情感的东西影响太多,所以很多时候找不到恰当的方式。

6、梁中

·看了这个题目,有两个思想一直有我的脑子里缠绕,我很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的思想。

项羽那个诗是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个显示了项羽的魄力,我们也很佩服这个英雄,对于我们大厦的发展来说,咱们的题目叫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这个题目可能太大,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眼睛太小,世界太大,我们看不太清,我还是想把目光放到北方大厦自己的发展来看。

我们不需要来看自己的发展,只要看周围企业的发展就行了,俗语就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察秋风之落叶而知清水之冷暖”,北方大厦周围人发展了,就说明我们发展了,因为我相信我们大厦的实力,在周围所有的企业和个体中应该是最强的,也是他们最羡慕的竞争者,这是我的个人想法。

这也是我对大厦的认识吧,也是拿对大厦的感情来说,好像两个人在恋爱中,我们发现的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迷恋精神,迷恋,我劝大家都是不可要的,就好像我们只迷恋“北方大厦”这几个字一样,我们恋的应该是这种精神,大厦企业企理念,甚至说是品格,这才是我们应该认识的;品格是不会改变的,面貌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的,我们不应该把迷恋当作婚姻的代价和爱情的推崇。

迷恋可能导致婚姻,可能导致爱情,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想法,我们的发展对世界并没有什么影响,就相当于我们是火车的第二、三截,而火车头并不是我们,我们的发展或者说我们的前进那是在轨道中,在别人的推崇下,是我们的必然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说是发展呢?

我们只是顺应潮流,随波逐流而已,没什么发展;就像今年所说的GDP系数一样,中国是全世界第六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可是我们国家却付出了40%的水泥,30%的石油,27.8%的钢材,30%的煤炭,花了如此大的代价来增加GDP,平均到个人的话,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8000元人民币,相当于非洲最贫困地区赞比亚的水平,这里全世界都是给它援助的,我们中国人却是生活在这种条件下,我认为我们并没有发展,我们更谈不上崛起了,这种崛起的意识来源于哪儿呢?

来源于我们的精神,这种精神受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总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好,这实际上是非常自卑的,这种自卑的龌龊心理才产生了我们这种非常向上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却耽误了我们的发展。

最近,我刚看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木匠的活儿特别好,特别漂亮,他给周围的邻居都修木门,可是随着发展,人们都换上了防盗门,铁门,甚至钢门,而它还是木门,困为他保留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