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5422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4北京

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议论文阅读

【2014东城期末】(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0-22题。

(共8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

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

有人外向些,有人内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

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

所以,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

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

但内向过分,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

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

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

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

比如,遇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

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

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

“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3分)

22.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过程。

(3分)

答案:

20.人应该有个好性格。

共2分。

21.示例:

家里来客人,妈妈做了许多菜。

大家高兴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大声说菜太咸了,还说妈妈经常把菜做咸,老也不改,结果让大家都很扫兴。

事后我反思到:

说话要讲方式,分场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共3分。

22.示例:

首先提出一个现代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然后阐释了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幸福的本质其实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最后指明为了人类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共3分。

【2014西城期末】(三)阅读《谈敬畏》,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谈敬畏

①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

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

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

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

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

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

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

“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

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

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

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

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

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

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

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人们【甲】、【乙】、【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分)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2分)

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

(3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答案:

20.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

(3分。

引用,分析,阐释各1分)

21.示例一:

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示例二:

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示例三:

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

(2分,总结材料1分,呼应本段观点1分)

22.②①③(3分)

【2014海淀期末】(三)阅读《“黑暗童话”在毁孩子》,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

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砧板”——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幽灵似的在孩子们中间游荡,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

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②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

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

而某些“黑暗童话”像汩汩的黑水,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

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

面对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③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橡皮泥”,肆意切割,用反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

王蒙曾说:

“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

”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某些人的警策之语。

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导体系。

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3分)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分)

22.文章第③段作者引用王蒙的话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

20.示例:

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所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之后提出中心论点:

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21.示例:

首先提出“优良品性取决童年时期”的观点;接着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接着正反对比论证,正面阐述经典童话对人们成长的意义,反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童的巨大危害。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22.示例:

论证了“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

(2分)

【2014朝阳期末】(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4-26题。

(共8分)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

兴趣是什么呢?

就是人追求完

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

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错过了机遇。

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

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③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

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

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

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

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地一声,三只全跑了。

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

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

每到一地,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

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

1859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对于达尔文而言,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

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

比如

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

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

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兴趣是瓜还是豆。

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有删改)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A.兴趣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B.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C.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D.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5.下面这段文字能补充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

请具体阐明理由。

(4分)

托尔斯泰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

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他个人思想的矛盾,更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政府官吏的腐败。

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后人称之为“天才艺术家”。

26.结合达尔文的事例,说说第⑤段加点的短语“种瓜得瓜”具体指什么。

(2分)

答案:

24.D

25.示例:

第④段。

“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创作兴趣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终有大成”的事例,补充证明了该段“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的观点。

26.示例:

达尔文从小对生物有兴趣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2014丰台期末】(三)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21-23题。

(共7分)

“书奴”还是“书主”

赵占豪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

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

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限在书里边。

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

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

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

这真是大谬不然!

殊不知,在这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有脚书橱”。

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

对书籍要大胆质疑,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

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

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

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

经过这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书籍自然为其所用。

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

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

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

(原文有删改)

21.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书主”是指。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3分)

23.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的联系。

(2分)

答案:

21.(2分)示例:

“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

“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

(评分说明:

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分)示例:

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评分说明:

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能为其所用。

(评分说明:

“方法”和“目的”各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4石景山期末】(三)阅读《做人与处世》,完成20-22小题。

(共7分)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

索取手段不出两途:

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

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唐朝张公艺①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

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

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无愧于天地。

(有删改)

【注释】

①张公艺:

生于578年,卒于676年。

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

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

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20.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3分)

21.作者为何重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2分)

22.在第⑤段后补写一句话,阐明张公艺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分)

答案:

20.

把大自然当作伙伴。

与人真诚相待,互相容忍。

消灭私心,本真做人。

评分: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21.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在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上,东西方观念不同,需要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评分:

共2分。

每个要点1分。

22.他以“忍”治家,使家庭和睦,证明了容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评分:

共2分。

事例分析1分,观点1分

【2014昌平期末】(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

“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

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

______。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

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

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

“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想做大规模,又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

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

_____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只有学会舍,我们才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

⑤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⑥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

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

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⑦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

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

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⑧只有学会舍,我们才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盏明灯,却总是背道而驰;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面明镜,却总在逃避。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矛盾,思绪混乱,难以舍弃自我,难能获得重生。

⑩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

“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20.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①段空白处补写出作者的观点。

(2分)

21.请你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马云的例子与“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之间的联系。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

答案:

20.示例:

做人要学会舍(共2分)

21.示例:

马云不收费的决定是睿智的,他为了更大的发展舍弃了眼前的利益。

(共2分。

睿智1分,舍弃1分)

22.示例:

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共4分)

【2014顺义期末】(三)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7分)

①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①。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②。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注释】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大意是做事不分心就能集中精神。

②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分外的事。

21.作者在第一段中对“要敬业”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先论述什么是“敬业”,作者认为敬业就是,然后论述,最后指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如何来选择一种劳作。

(2分)

22.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个职业,并反复将两个工作对比,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2分)

23.第二段中的“忠实”包含哪些内容?

(3分)

答案:

21.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业有什么可敬”或“为什么要敬业”评分:

本题共2分,每空1分

22.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或: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或: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评分:

本题共2分

23.把事看作自己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不羡慕别人所做的事;做事时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评分:

本题共3分,每点1分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