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7738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次统练试题

高一语文

校对:

王斌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迷惘(mǎng)蓓(bèi)蕾桌帏(wéi)阳奉阴违(wéi)

B.毋(wú)宁炽热(chì)昊天(hào)狙(zǔ)击铿(kēng)锵有力

C.炫(xuàn)耀坍圮(pǐ)嗜(shì)好恪(kè)守胳(gā)肢窝

D.模(mú)样饕餮(tāo)邂逅(gòu)胡诌(zhōu)鼎铛(chēng)玉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傧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B.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C.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蜇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

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

D.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

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首先,我希望长久地__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

②这些,老兄,倒没什么,我跟他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__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③四百多年里,它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A.凝视  振荡   剥蚀        B.注视  振荡  腐蚀

C.注视  震荡   腐蚀         D.凝视  震荡  剥蚀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B.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

“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C.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被人们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B.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阿房宫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在结尾部分议论,寄托了讽喻之意。

C.海因里希·伯尔是英国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是《火车正点》、《静静的顿河》,《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D.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著有《嘉祐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可谓智力孤危D.诚不得已

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诸侯之所亡(失去)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B.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族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C.始速祸也(招致)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则足以拒秦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则秦之所大欲杳不知其所之也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三、(9分)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2)原文: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

失。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原文:

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

(3分)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四、诗歌鉴赏(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

华清宫是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即华清池而著称,地处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

此地气候和暖,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这里避寒,至春暖,再回长安。

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已经废圮,五代成为道观。

(1)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五、默写(7分)

13.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7小题,共7分,每小题1分)

(1),,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3),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5)羽扇纶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2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

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

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

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

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

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

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

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16.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七、语言表达(10分)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修辞角度任选文中的一句话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的句子在左边画出。

(不超过50字)(3分)

 

18.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30字以内)。

要求:

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3分)

 

(摘制《工人日报》卢军  作)

标题:

(1分)

感想:

(2分)

19.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

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4分)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八、作文(40分)

20.请以“差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

(1)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体裁不限;(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第三次统练答题卷

高一语文

一、二

一、二选择题(本题有9小题,每小题2分,1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三、(9分)

10、翻译(4分)

(1)(2分)

(2)(2分)

11、(5分)

(1)(2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

(3分)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四、诗歌鉴赏(4分)

12、

(1)

(2)

五、(7分)

13、

(1)

(2)

(3)

(4)

(5)

(6)

(7)

(8)

六、(12分)

14、

(4分)

15、

(1)(2分)

(2)(2分)

16、

(4分)

七、语言表达(10分)

17、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修辞角度任选文中的一句话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的句子在左边画出。

(不超过50字)(3分)

 

18、(3分)

(1)标题

(2)感想

 

19、(4分)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4)将改为。

八、作文(40分)

 

语文参考答案

1、C(A迷惘wǎnaB狙jū击D邂逅hòu)

2、D(A傧——殡,B.苍——沧,C蜇——蛰)

3、D(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注视:

注意地看。

①句中用“凝视”更能体现出看的投入。

震荡:

震动,动荡。

振荡:

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很明显,②句应该选择“震荡”。

剥蚀:

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腐蚀: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4、C(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不合语境。

应换为“身临其境”)

5、D(A.“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B.“王夫人”“宝玉”主客颠倒。

C.句式杂糅,导致句意不明。

应为“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级领导,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6、C(德国,《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作品)

7.D8.B(再,两次)9.C

10

(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2)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1.

(1)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

(2)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参考翻译: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

“我小时侯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

‘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会直。

’”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

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

”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12.

(1)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的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从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13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梳晓鬟也

(4)戍卒叫函谷举

(5)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7)赢得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

(8)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4.

(1)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

(2)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3)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感叹,(4)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

本题为归纳内容要点。

阳关闻名起始于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又闻名于《边塞曲》,“阳关道”更成了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答本题时注意文中说“不起始于”并不意味着不是闻名遐迩的原因。

15

(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

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

(1)要理解“绿色的海洋”的借喻意;

(2)要理解“凄冷”“暖意”的具体内涵以及对比的作用。

16

(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

考查引用这一修辞的作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何必”“什么”这样的语气词明显表现了作者的自豪,这一自豪来源于阳关今天的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考察作用的题目,要从材料本身的作用,与上文(包括开头)、下文(包括结尾)的作用,对表达主题和思想感情的作用几个角度考虑。

17.略

18.示例:

标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

(1分)

感想:

现代的父母都怎么了?

难道不知道孩子的路要自己走吗?

老鹰让小鹰自己飞翔,小鹰才能翱翔蓝天啊!

(表意明确给1分,语句连贯得体给1分。

解析:

第一幅画面是孩子上学,母亲不放心紧跟其后;第二幅画面是孩子上学,父母不放心紧跟其后;第三幅画面是孩子长大了,双方父母还是不放心,都紧跟其后。

19参考答案:

注意尊称和谦称的区别。

(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20.例文两篇

1.我与他人的差别

一想到我与他人的差别,我的脑海里最先出现的两个字是“爸爸”。

一个上小学五年级,就快懂事的小孩,梦想着与白手起家的爸爸“并肩作战”的时刻……

一切却都戛然而止。

一切的差别而都因此而起。

看着放学时候在校门口停着的名车中走出的某某家长,微笑着等着他的孩子,我很羡慕,不是那车,而是那人。

看着同学泪汪汪地述说着自己的手心是如何因考得不好而被打红的,我很羡慕,我很羡慕那顿打,虽然曾经也有过,现在却不复记忆。

再看着别人的父母牵着儿女的手一起去扫墓,我很羡慕,因为这不像扫墓,仿佛是一场有趣的春游。

……

这一幕又一幕回想在我的脑海里。

的确,这些都是我与别人的差别。

但差别仅此而已吗?

不,如果那样的话,我将如何昂首面对人生,又将如何面对含辛茹苦地抚养我的妈妈呢?

我可以对不起任何人,但我不能对不起我尊敬的伟大的妈妈。

放学回家没有人接,我可以挤公交车,甚至可以步行。

回到家,我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

“我比你们更自立。

”然后高高兴兴地品尝妈妈细心烹饪的美味。

在学习上,妈妈不会因为我成绩差而打我,我也不会让这种事发生,因为我懂得自强奋斗。

最后来到爸爸的坟前,看着伤心的妈妈,我告诉自己不能哭,并在心里默默地对爸爸说:

“你的儿子来看你来了,他将快快地长大,替你照顾起身边这个操碎了心的女人。

这就是我与他人的差别。

他们有完整的家庭,而我却有激励我成长的爸爸,和成为我心中动力源泉的妈妈。

2.一座城池

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题记

走出考场之后就是众人瞩目的春假,于是春游的目的地显得十分令人关注。

就我所见的情况而言,似乎很多同学都想走出这座城。

于是有高人用题记一语道破众人心思。

我看过很多城市的地图,却极少见到像杭州这样城中镶嵌一方碧玉的城池。

洞庭湖,太大;大明湖,太小;千岛湖,太人工;白洋淀,太土气。

于是,温润如玉的西湖成了这座城市的情侣,虽然人们会用古板的术语喋喋不休地解释西湖的起源,但,这片湖是这座城的一瓣灵魂。

这是一座小家碧玉的城市,山水显得温柔。

这是一座精细的城市,从每个角度,最不能忽略的是它的细节。

而很多时候,这样的词是被人们忽略的,因为,习惯了。

我们走出自己习惯的一座城池,准备跨进下一座。

于是梅花碑迷惘地看着高架路,保俶塔无奈地看着北山路滚滚车流。

一份份的规划走向钱塘江,而钱塘江也正不安地回望身边尚未建起的摩天大楼。

杭州人诟病着西湖,而无数人又钟情于它。

然而看完规划书才发现,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有一个上海、圣迭戈或是库里蒂巴。

规划书似乎不断的宣誓着,也许将来,世界上只有一座城池,或是,所有的城池都只是一座城池的简单复制而已。

接着,这样的思维又可以蔓延开去,而媒体也贪婪地报道着“大学生汉语水平不如留学生”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

剥了一个“如果”:

如果世界上毫无差别……

有人说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又无力地看着无数违反熵增高原理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自己的一片城池,却总在竭力希望取得其它城池的签证。

——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了悟自身而已。

因为,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城池之魂。

因为,我们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因为,差别,本来就是一种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