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765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注:

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

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

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

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A.遗嘱法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D.建立“四百人会议”

5.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

其主要意义在于(  )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③

6.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

A.“四百人会议” 民众法庭B.元老院 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 民众法庭D.公民大会 元老院

7.“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8.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9.商鞅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10.毛泽东

在读《二十四史》时说: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11.《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①秦国最初是从“夷狄”中分化出来的 ②公元前771年,秦国成为诸侯国 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 ④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容斋随笔》说:

“七

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4.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陆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

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19.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20.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④北宋负

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2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2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4.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

25.14~16世纪天主教会统治受到的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  )

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6.“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27.天主教曾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  )

A.反对异教徒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28.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2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30.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其中,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 (2010·浙江高考)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

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著)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

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7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7分)

(3)你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8分)

32.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

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行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反对天主教会的阶层有哪些?

(5分)你对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

(5分)

(3)以上材料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4分)

青海师大二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答题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高二文科历史

 

31.

 

32.

青海师大二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满分:

100分)

命题:

董树杰审核:

李帅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一、选择题

1.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

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

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

B、C、D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状况的准确表述。

答案:

A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解析: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是高考命题的视角。

本题探究的问题是:

在同时代的世界盛行君主制之时,古希腊却形成了人民主权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了古希腊地理环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3.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解析:

贵族的专横与压榨致使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发生了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

统治者为缓和矛盾,制定法律来限制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的行为。

答案:

D

4.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

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A.遗嘱法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D.建立“四百人会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其颁布的先后顺序,梭伦改革中采取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答案:

C

5.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

其主要意义在于(  )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③

解析: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了民主的道路,并不是完善民主制;而且雅典民主并不是所有公民的民主,仍然有财产多少的限制,故选C项。

答案:

C

6.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

A.“四百人会议” 民众法庭B.元老院 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 民众法庭D.公民大会 元老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分别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答案:

C

7.“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

D

8.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

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

A

9.商鞅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

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

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10.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说: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利国福民起到了奠基作用。

A、B两项明显有误;C项属于政治体制,与福民关系也不大,故选D。

答案:

D

11.《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①秦国最初是从“夷狄”中分化出来的 ②公元前771年,秦国成为诸侯国 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 ④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秦国成为“虎狼之国”,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而①②在变法之前,故选B。

答案:

B

12.《容斋随笔》说: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项说法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

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所以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答案:

A

1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

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答案:

D

14.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陆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答案:

A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

D

1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

1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

出发点是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C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

19.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先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于是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

答案:

A

20.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的一面,又要认识到该盟约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一面。

答案:

D

2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解析:

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

不合理;“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答案:

D

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

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

A

2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