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7969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9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册语文教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1册语文教案.docx

第11册语文教案

1.《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

“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

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

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

“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

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

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

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

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

“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

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

(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

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

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

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

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五、《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

“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六、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

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

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

“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2.《林海》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

林海

  2、释题:

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

“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

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

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

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

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

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

(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

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

(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

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

“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

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

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

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

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

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

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

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

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

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

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

(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

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

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

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吟:

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积累·运用一》教学

教学目标:

   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

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起报名。

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版面安排。

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4.《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

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安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  间:

1949年10月1日。

     地  点: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天安门的布置。

画出天安门的示意图。

   3、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1、写天安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2、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3、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