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8344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30篇.docx

高考诗歌鉴赏30篇

诗歌鉴赏66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6分)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5分)

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6分)

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解析】1.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

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

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3.春天是令人欣喜的季节,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4分)

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2分)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4.有人说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四两句因内心之情感受外物,以环境景物体现人物心情。

(2分)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啁哳难闻。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

什么样的心情眼里的景物就会是什么色彩的。

诗人因被贬内心乱,而眼中的景也凄清,虽是春天却看到的是花落。

鸟啼叫的声音本是动听的,但诗人听感觉乱,其实是心乱。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②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

①柳中庸:

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

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②巴陵:

今指岳阳。

5.“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分)

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6.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说明。

(4分)

颔联:

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

“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2分)

7.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想像。

(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

(1分)

【解析】5.情形、情景类考题是一类简单的再现题,只要读懂意思,结合自己的语言还原画面即可,但是注意分析情景中寓含的深意(情感,营造的某种意境,或者渲染了某种气氛)6.根据题目和首联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颔联和颈联的主要内容:

首联握手泣下,则知友情深厚;颔联写往日亲友渐疏,近来知音更少,则衬托友情的弥足珍贵;颈联“何处去”对友人远去的担忧和牵挂,“几时归”则更见依依惜别和未别先盼归的关切之情。

这些情感都是离别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7.试题分析:

尾联手法分析也属于常规的分析题,根据离别诗歌一般的结构,对友人的远去应该有一个虚写想象的结束。

也表达对友人的万分牵挂。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海旅次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裁”即剪,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

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

【解析】一、读诗先看标题,题目显示,作者在南海暂住,颔联又说是“为客”显然的,作者漂泊天涯,羁旅之愁不免;首联中“上台忆归”显然是“归思难收”,盼归之情顿生;颔联又说,谁道故园有书来?

没有书信,音书阻绝,倍感孤独。

9.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4分)

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荡漾着月影。

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解析】是一道考查诗歌形象的常规题。

学生只要正常展开诗句描写的内容即可。

在展开时注意层次。

第二问也是常规问法,景色描写的作用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营造一种意境(气氛),隐含作者的某种情感。

10.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3分)

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6分)

乐府·杨柳枝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1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叠词。

(1分)好处:

增强诗句的音乐性,(1分)突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清翠的特点。

(1分)

12.诗中第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柳条柔嫩细软、禁不住落鸟的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

(1分)

【解析】11.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要求明确,就是答出用字的特点。

首句除“复”外,其余三词都是叠词,可见首句用字特点很鲜明,即叠词。

叠词,也是一种修辞,可从它的修辞功能与内容两方面考虑。

12.三四句诗人用雪来喻柳絮,形象地表现出柳絮的洁白轻盈,用绿丝来喻柳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条的柔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喜爱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5分)

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4.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6分)

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13.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

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点评:

《雨霖铃》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下片写虚。

其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本题即是对课本内容的转移。

扣教材较紧,虚实手法也是常考的一个考点。

14.此诗作于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

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歌前几联的关键词“旅馆”“旧事”“断雁”“家书”已明确指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描绘了现幅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优美宁静祥和风光图。

面对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

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

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点评:

本题命题角度不错,既考了思想情感也考了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

而且与《天净沙·秋思》结合的很紧密。

但本题答案个人认为有一处值得商榷,“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有点牵强。

应该是以家乡美丽的风景、闲适的生活引起长期在外任职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5.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

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5分)

1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6分)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6分)

【解析】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从鉴赏艺术手法的角度来把握诗歌情感。

从二句和三四句都能看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将柳和黄莺人格化,通过二者对诗人的留恋来表达他对此地的不舍。

16.本题以品味关键字词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二句写柳条的动作,因其长而软,故能“系”,四句主要是黄莺的叫声,因其叫声婉转,故作者感到离情依依。

八、阅读元曲,回答小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

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

何处游人驻马?

17.“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5分)

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

(3分)主要由柳条、桃花构成。

18.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6分)

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盎然生机来反衬主人公愁思满怀(思乡之情)。

(3分)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色。

(3分)

【解析】17.此题较为简单,抓住句中的“墨”、“画”、“柳”、“花”几个关键的词语,说明了在这幅画中的景象,而“疏疏”、“脉脉”即可以勾勒出春意盎然、大地披绿、万物复苏、桃花盛开的景色。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

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

②笠泽:

指太湖。

③长桥:

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5分)

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

(2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

(3分)

20.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请作简要说明。

(6

同意。

(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

(2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1分),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

(2分)

【解析】19.可以根据每句话的大体含义来总结:

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

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可以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然后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

意象就是每句当中作者描写的物象即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20.根据注释可以知道是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作者是孤独的,和雁影所传达出的意蕴相符合,根据当时的意境,作者是借孤雁来表达淡泊、清冷、落寞的心情的。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虚堂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

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21.本诗一、二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

(“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

大意正确即可。

2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

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

(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

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21.“寂”与“鸣”相对,可见使用的是反衬(或对比),第二句寓情(旧情)于景,“虚堂”双关,既指堂空,也指诗人的心空。

2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第一小问就是描写画面,第二小问就是结合前两句分析诗人情感,再结合注释中作者两次罢相的经历不难理解作者的心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11分)

千秋岁①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

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

汴京(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23.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

(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

(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分)

24.“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春去也”运用双关。

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6分。

【解析】23.:

对于第一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

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

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24.春去也,使用的双关手法比较难于辨析,其作用的简析是很简单的,双关也是古典诗歌中常涉及的手法,在《定风波.莫听》一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典型双关修辞,既有谐音双关,也有语意双关。

语意双关的识别有赖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诗词的深层理解能力。

后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夸张容易答出。

但是,借代就比较隐含了。

这其实也是个积累问题。

平时接触到很多的“落红”“飞红”“乱红”“残红”其实都是借代。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茶陵道中萧立之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注】①南宋灭亡后,诗人归隐江西老家,这首诗就写于归家途中。

②竹,六十年一花,花后则枯,以为荒年之兆。

25.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首联“迷”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

着一“迷”字,形象地写出了丛山交叠,遮天蔽日,夕照惨淡的景象,隐寓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表达了作者一种心中无主,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心境。

26.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首联、颔联写景,近景、远景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意象苍茫,凝重含蓄,使人顿生茫然若失的沉重感,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人民的悲惨生活。

此两联写景为下半篇因景生情,表现亡国遗民无家可归的主旨作了渲染和铺垫。

颈联由眼前景过渡到写心中事,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进退两难的困境。

尾联总摄全诗,表达诗人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27.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2.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3.对国破家亡后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4.生死两难,进退失据的无奈;5.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解析】25.本诗中的“炼字”,根据注释所给的创作背景,可知,落日、家、老屋等等意象都有很强的象征含义。

故此,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其内在的深意。

26.试题分析:

一般的,诗歌和词的结构思路都表现为景和情的处理关系。

大部分诗歌和词作采用的是先写景后抒情的办法,当然,也有一些纯然写景,毕竟这些诗歌是少数。

从情感的产生原因上看,我们也好理解,人总是要受到外界的某些刺激或者影响才能产生某种特定的感受。

至于写什么样的景,表什么样的情,那就看诗人、词人自己答案第4页,总9页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生际遇,生活经历了。

结合本诗创作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在上述框架的基础上理出构思的脉络。

点评:

难度较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诗歌架构的基本认识水平和对本诗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

27.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核心是逐句梳理分析:

首联——空阔苍茫的景象——迷惘;颔联——穷苦悲惨——同情;颈联——进退失所——无奈,悲凉;尾联——国破家亡——悲怆、痛心、孤苦

十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分析。

(5分)

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重感情、思念朋友,边散步边想朋友的谦谦君子形象。

(2分)作者通过写秋夜、凉天,渲染一种空寂、清凉的氛围,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自己的孤寂之情。

(2分)

29.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

(5分)

①“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

在此以动衬静,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一句。

(2分)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从朋友的角度写起,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

(2分)(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28.试题分析:

分析时要从诗句的关键句入手,怀君说明他想念朋友,散步想念朋友。

幽人应未眠中的幽人应是朋友吧。

从秋夜、凉天、山空等词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因为朋友不在,更显得孤寂。

点评:

本题较难。

诗人的形象与思想感情都要从本诗的关键词中提取,表达思念与孤寂之情有难度。

29.本题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不同于修辞手法,如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等属于表现手法,而比喻、拟人、比拟等属于修辞手法。

山空松子落,诗人能听天松子落的声音,可见周围环境之静。

幽人应未眠,一个应字表示这是一种推测,能过想像朋友应像我一样未眠吧。

分析了表现手法,还要写出其作用。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7分)

听筝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30.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

31.颈联中有两个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

(4分)

“独”和“空”(1分)。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1分),“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分)。

【解析】30.“似逐„„”“如随„„”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声音写成“春风知柳态”“啼鸟识花情”状,这是把声音描摹成看的见的,运用通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写的离愁别绪。

31.全词表现的是一种羁旅的孤独的心情,颈联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的就是“独”“空”分别是孤独、空无所依的意思,正好印证诗人当时的心情。

先找出是哪些词,然后分析这些次所表的出的情感。

十五、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32.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4分)

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3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一: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或: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32.试题分析:

(1)根据全词的意思来看,作者自己一人被阻隔在江西,既是身体被阻隔,也是心被阻隔,一语双关,先解释“隔“的意思,再分析,最后落到情感上。

33.首先明白实虚的内涵,所谓实是实实在在的状写,虚是指那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想象的、梦中的、夸张的事物。

很明显上阕写眼前之景是实,梦中回江东是虚,下阕中的写信是实,希望大雁送信是虚。

然后结合诗句归结到表达的情感上即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小题。

送允晖①沈周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

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注】①此诗为春日送友而作,诗中所称之陆郎,即作者所送之允晖,“郎”为少年之美称。

34.诗歌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分)

承上启下(1分)承上句“春”字,点出春天“山鸟山花”的景象,(2分)“有情”二字引出后两句要写的内容,详尽叙述花鸟之情(2分)。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