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8914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永《雨霖铃》教案.docx

柳永《雨霖铃》教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

“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

“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像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刘熙的《释名》说:

“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思”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

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柳永《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

“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

(板书:

课题、作者)(幻灯2:

“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

【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

“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

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

【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

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

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

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

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

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

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幻灯6:

【重点探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

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

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

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

为什么?

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

【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

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

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

很好!

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离别情和相思苦。

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请说明理由。

(幻灯8:

【综合领悟】“问题:

拟题目”)

秋别。

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

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

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

【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

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

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

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

(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通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

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

(登楼。

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

(风,草色,烟光,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

(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

(衣带渐宽)

附:

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

手法意象意境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

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

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

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

“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

(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

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

“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

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

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

概括大意:

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

(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

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

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

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

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

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

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

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都是婉约词。

异:

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

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