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190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docx

人教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1、学生:

复习已学知识,提前预习本课内容,搜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准备彩色笔,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2、

做到线索清晰,条理清楚。

做好多媒体课件,环环相扣,衔接顺畅,与板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提前了解博古、李德等“左”倾冒险主义,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收集相关史料,制作图表,如五次反“围剿”状况图、红军长征路线图(最好是动态图)、视频片段(飞夺泸定桥)、长征路上的相关故事(《金色的鱼钩》、《马背上的小红军》等)、音频材料(《十送红军》、《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我们不一样》等)。

提前了解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如男子跑一千米;提前收集学校午休时间,课间操时间小卖部的情况,并拍照记录下来;收集学生午餐用餐情况,并拍照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基本的路线;尝试动笔标出长征过程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以及通过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高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长征路线图,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视频、音频、神入历史等方式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通过感受红军前辈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理解长征精神;通过现实生活的对比,体会长征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长征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教材分析:

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单元为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展开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本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为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个子目内容描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事迹,但学生未能理解红军为何要开始长征,所以,我将以历史叙述为主的教材内容改为以故事讲述为主,故分为

(一)危机重重之长征的原因,

(二)柳暗花明之遵义会议,(三)道阻且长之漫漫征途,(四)信仰的力量之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度析长征初期红军所面临的危急局面,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必要性。

2、描绘长征路线图,体会长征道路的艰辛。

3、沿着长征足迹,感悟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问答法、图解法、直观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学】学长征基本史实,叹红军精神之英勇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十送红军》

教师:

请问同学们,这首歌叫做什么?

学生:

《十送红军》!

教师:

为什么会创作出这首歌曲呢?

学生1:

送别红军。

学生2:

不舍得红军。

教师:

这首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人们边送边唱,表达出对红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呢?

在长征途中又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

而红军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个又一个的奇迹!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起来重走长征路。

【教学意图】教师要学会综合性地调动和使用各学科知识服务于历史教学,激活学生的理解,避免学习的单一化。

本环节导入利用歌曲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刺激,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融入历史情境。

这首歌曲表达对红军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带动学生共同探讨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红军被迫长征。

课堂伊始便设下悬念,学生带着疑问与教师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新知讲解

(一)危机重重——长征的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表、史料,介绍背景。

教师:

同学们,看到PPT上的地图,我们一起来分析当时的背景是如何的?

学生1:

国名党早已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学生2:

共产党也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

教师:

很好,观察非常仔细。

一个国家两个政府,注定有事发生。

而且大家发现没有,这个时期有个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

没错,就是日本。

日本早在1931年便发动“九一八事变”,使得我国东北三省沦陷。

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无理行为,国名党蒋介石又是作何反应呢?

教师出示蒋介石手稿:

颁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时发布“围剿”红军手令。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五次反围剿的表格:

 

教师:

同学们看到PPT上面的表格,国民党发动“围剿”红军行动,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成功,但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呢?

大家看到课本第81页,找一找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教师:

没错,大家能够结合第81页的相关史事,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左”的错误。

在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作为军事顾问的李德,并且他还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发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死亡”等口号,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结果导致红军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也导致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开始长征。

教师板书:

一、长征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教学意图】打通学科之间水平,让学生将习得的其他一些学科水平同样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得以使用,这个方面是教师把握学生整合思维的表现,更是教师对于本学科专业水平认知的自觉意识。

本环节使用地形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学上习得的识图储备形成一定的时空观点,结合当时的大背景分析红军长征前的基本形势;利用表格,分析出五次反“围剿”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利用课本史料(相关史事),补充说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二)柳暗花明——遵义会议

教师:

同学们翻到课本第82页,观察地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地点。

学生:

瑞金。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红军长征地图,并加以板书:

三、长征的经过:

(1)开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教师:

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紧接着去了哪里?

学生:

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教师:

血战湘江的时候,红军损失十分惨重。

教师出示史料:

“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

—陈靖《湘江黔山》

教师: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

说明当时中央红军损失了很多人!

教师:

没错,在博古等人的指挥下,第一站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人数由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了。

长征才刚刚开始,结果一下子损失了5万多人,血战湘江十分惨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央红军损失如此惨重呢?

教师出示史料:

①“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

——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93-94页

②“李德瞎指挥……”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356页

③“他(注:

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仅仅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和训练方法,但博古对他十分信任和支持。

——王桧琳郭大钧《中国现代史》234页

【教学意图】“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个史学意识的养成,有赖于教师平时课堂的点滴渗透和日常示范。

教师做到“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才有可能让学生真真成长为“证据之人”。

本环节并没有结合书上的结论,出示相关史料,客观地表现遵义会议召开前的革命形势。

教师:

从材料当中我们不难客观地分析出这个次的惨重损失,极绝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德、博古等人“左”倾的错误指导,再回顾之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个时候我们党内开始出现不一样的声音。

长征才刚刚开始,结果中央红军竟损失了五万多人。

而且说是实行战略转移,不过实际上呢,红军出发时把能带的几乎全部带上,甚至连桌子、椅子都带上,这还是战略转移吗?

这简直是在搬家!

所以下一步中央红军到底该去哪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仍然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应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听取谁的意见?

学生:

毛泽东!

因为我不想去送死!

教师:

所以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并且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具体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我们一起看下课本找出其内容。

【教学意图】“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听取谁的意见?

”创设情境,以境育人情理交融,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岁月做一做当时的红军,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感受遵义会议作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伟大意义以及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地位的确立之来之不易。

教师板书: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2)转折: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

时间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准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准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

根据内容来看,此次会议的召开是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的,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左”倾错误呢?

学生1:

李德背书背得特别好,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不过他不了解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理论跟实际相脱离。

学生2:

博古、李德自不量力,明明当时红军的数量与国民党相差甚远,他们还硬碰硬,鸡蛋敲石头,结果很明显。

教师:

我们同学回答得都非常好,李德过于追求速度,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盲目瞎指挥,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敌我力量的悬殊,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口号,(教师结合副板书)解释什么叫做“左”倾错误,即激进的、甚至是盲目冒进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长征初期就损失惨重。

【教学意图】教学过程中把握层次至关重要,抽象的概念需要具体的案例得以阐释。

教师到此处才解释什么叫“左”倾错误,学生通过对之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此时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更能理解出何为左倾错误以及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2【思】思中共行走之路,叹历史选择的重要

教师:

而经过了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准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又应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结合副板书解释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

教师: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学生:

1921年!

教师:

遵义会议又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学生:

1945年!

教师: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学生:

1949年!

 

教师:

请同学们看看上图,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

都相隔14年!

教师:

历史是何等神奇呀!

回想党从刚刚成立到遵义会议之前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党召开一大、二大之后领导全国工人运动,其中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典型,结果呢?

学生:

遭到血腥镇压!

教师:

于是党理解到了什么?

学生:

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教师:

于是后来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那这次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

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又遭到国名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到大量屠杀。

教师:

于是党又理解到了什么?

学生:

必须要有武装割据力量,必须要有军队指挥权。

教师:

所以在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的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党的摸索期,或者叫做党的幼稚期。

而经过了遵义会议后党慢慢成熟壮大起来,一直引领我们走向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乃至现在,更会一直领导我们建设美好未来。

所以我们将遵义会议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学意图】回顾已学知识,服务于新知识的深度理解,这又是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特征的表现。

教师结合副板书,同学生一起回忆党从建立到遵义会议的展开再到新中国的成立,来共同理解遵义会议为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

经过遵义会议之后,长征往后的征途好不好走?

我们接着来看!

3【行】行漫漫长征之路,叹红军大无畏精神

(二)道阻且长——漫漫征途

教师:

遵义会议之后,我们一起来看地图看路线,中央红军去往哪里?

渡过赤水而且是四渡赤水,为什么?

四渡赤水目的何在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地图: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教师:

佯攻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

假装攻击!

教师:

很好,红军佯攻贵阳,敌人晕头转向,于是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红军变被动为主动。

经过四渡赤水之后,巧渡金沙江,又成功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紧接着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飞夺泸定桥”,学生们感受到当时过泸定桥的艰难。

好不容易冲出敌人的包围,接下来又有其他困难等着红军!

学生:

爬雪山、过草地!

教师:

雪山会有什么困难呢?

学生1:

好冷!

学生2:

红军穿得单薄!

学生3:

红军脚上穿的是草鞋,好冷!

教师:

那么过草地呢?

教师出示一系列图片,如《金色的鱼钩》、《马背上的小红军》,让学生感受过草地的艰辛。

再出示材料:

“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了。

——《西行漫记》

【教学意图】学生坐在课堂中是极难想象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所以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知识,共同回顾长征道路的艰险。

课堂有时间的话还能够请学生讲一讲其中一两个故事。

教师:

过草地的时候面对着物资匮乏、装备简陋、行军艰苦的同时还要忍受失去战友的悲痛,为什么呢?

学生:

因为草地藏有沼泽地,很可能陷进去就救不回来了!

教师:

道路艰辛,坚强克服!

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

终于,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会师,一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于甘肃会宁!

教师板书: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2)转折: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3)结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动态),再出示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从一开始的8.6万人,后面只剩下0.6万人),伴随《我们不一样》音频。

教师:

我们不一样,我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意图】以情设境情真意切,着眼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需求。

漫漫长征路,浓缩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中,利用动态的路线图,让学生清楚长征路上的重要环节。

长征胜利会师于陕北,由前后的人数对比,思考红军为何能坚持到最后,特别加入了音频《我们不一样》,结合当下热门歌曲,带动课堂气氛,由学生思考红军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材料:

“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35.5千米),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星照耀中国》

教师:

红军在长征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险是在难以想象,其中平均每天行军35.5千米就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35.5千米到底有多远,比如要跑多少圈一千米呢?

学生:

吓死人了!

35圈还要多!

教师:

我们学校操场还是平地呢!

而红军要爬山涉水,要忍饥挨饿,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在种种困难之下毫不退缩,坚持到了最后!

如果换做是你的话,你会不会退缩?

学生:

(弱弱答)会!

教师:

那你们认为红军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呢?

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准确领导;

2.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3.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合作;

4.······

【教学意图】历史史实与现实相比较,红军所处环境与学生现实环境相比较,从而让学生得出红军之难难以想象。

同时引入问题链,明知难,红军为何还能坚持下去,长征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教师总结留余地,提醒学生开放性试题答题的技巧性。

(四)信仰的力量——长征精神

教师:

我们国家历代领导人对长征都给予崇高的评价,那么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假如我们班一起实行长征,小明在雪山病倒了,小青在过草地时饿晕了,我们是不是就害怕困难不走了?

学生:

不是!

我们要继续走!

教师:

而且我们还会扶起小明、小青一起走!

以此为突破点,总结得出长征精神就是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体现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意图】长征精神无处不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颂扬,同学之间的惺惺相惜、团结协助等。

并且同学生神入历史,假如你是红军一份子,看到班上同学病倒了、饿晕了等等情况你会怎么办?

缩短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

4【省】省红军长征精神,叹如今生活之不易

教师:

作为中学生,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呢?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现实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平时搜集学生午餐吃饭的情况加以展示,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学生普遍存有剩饭的现象;再展示各个时间段学校小卖部的情况,排长队购买零食的现象及其普遍。

教师:

学生偏爱零食,导致剩饭现象普遍存有,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学校的饭不好吃,菜不好吃,不过我们有没有想想其他人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教师展示山区小孩的现状。

教师:

一张张面对镜头的笑脸之下,可能他/她饿着肚子,可能他/她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但是恶劣的环境却没能阻止他们想要求知的欲望!

教师:

相比我们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学习环境更加艰苦,生活条件及其简陋,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一张张笑脸之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神之下,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而我们呢,学习环境是极好的,生活水平是极高的,但我们仍在抱怨!

今天学习了长征精神,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弘扬长征精神,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怕艰难险阻,好好学习,乐于助人,杜绝铺张浪费,勇往直前,做一个可爱的人!

【教学意图】设置问题链,由假如是你,面对着种种困难,会不会退缩?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作为中学生,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等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知古讽今,联系现实生活,感受长征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师:

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诵毛泽东所做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

长征,永远的丰碑;长征,永远在路上!

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生活越来越美好,长征永远在我们心里,永不能忘!

【教学意图】课堂最后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为结尾,升华学生情感,长征并不但仅只存有课本上,只存有于过去,相反的是长征之路谁也不能忘,长征精神谁也不能忘!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自主完成素养练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选做题

(1)准备一张A4纸,用彩色笔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

(2)自由组合,排演历史小短剧(关于红军长军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开阔,情感丰富,独立意识增强。

所以针对此阶段孩子的性格特点,我将教学设计设计为以故事讲述为主所展开的,将原本教材以历史叙述为主的三个子目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改为1、危机重重——长征的原因,2、柳暗花明——遵义会议,3、道阻且长——漫漫征途,4、信仰的力量——长征精神来展开。

在授课过程中还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板书以清晰线索体现给学生,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融于课堂,轻松学习。

并且我还将PPT之间的衔接,恰当地使用音频资料加以过渡,学生感觉新颖,又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的口头表达习惯还需注意。

比如在讲述国民党时,我以“人家”作为称呼;红军牺牲惨重,我用了“死”来形容,实属不该,以后还需多多注意,细节不可忽视,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