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6330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docx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4教案

【篇一: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套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学习重难点】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虚框,思考:

1.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

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指

(二)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

1.哲学的智慧是不是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2.是否说,人们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哲学智慧?

3.是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获取哲学智慧的唯一途径?

4.课本第5页“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们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思考:

1.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的学问。

哲学就是或。

马克思说,哲学是

2.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综合一、二两部分,得出结论: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c.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d.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

2.哲学智慧不像知识,它既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

1936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桥梁设计或化工大全等论著,尽管富于三十年代先进的知识,但早已进了造纸厂,而《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还在不断再版、译成别国文字,并加以重新研究。

为什么?

因为今天《道德经》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而在于它的智慧。

是它的智慧,而不是它的知识,征服了人心。

人类需要哲学智慧,这是因为()

①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②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③哲学智慧是人们认识世界、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④哲学智慧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马克思说: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表明()

a.哲学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

c.哲学存在于高度发达的人脑中b.哲学存在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之中d.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是说()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b.只要改造世界,就能认识世界

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哲学

5.现实生活中人们嘲笑杞人忧天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然而在今天看来,人们的嘲笑是错误的。

杞人忧天的合理思想是()

a.预见到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

b.看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趋势

c.触及到思考世界、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

d.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世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6.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舟;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

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b.对普通百姓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

”这句话意在说明()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8.真正的哲学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的、理性的、智慧的明灯,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这表明()

a.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只要掌握真正的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能取得成功

c.真正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真正的哲学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灵丹妙药

9.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来源于生活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④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0.马克思说: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主要批判那些把哲学()

a.神秘化的倾向b.简单化的倾向C.庸俗化的倾向D.体系化的倾向

11.哲学的任务是()

a.满足人们的好奇心b.帮助人们改善物质生活

c.帮助人们在辩论中获胜d.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哲学源于()

a.人们在辩论中获胜的需要b.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不满d.神对人类的启示

13.“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4.“哲学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格外为人们所需要。

”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

①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②正确对待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③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④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各自的含义;理解: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运用:

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生活、哲学与世界观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作用及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同学们学习哲学知识的积极性。

【学习重难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第1、2自然段,思考回答:

(1)世界观的含义

点拨:

①世界观是人类特有的,人人都有世界观。

②世界观的研究对象包括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两部分。

③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零碎的看法以及一般的观点。

(2)哲学的含义。

(3)思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既然人人都有世界观,那么是否人人都是哲学家呢?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页第1自然段,思考回答:

(1)方法论的含义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联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人类形成的具体知识的含义和分类

(1)

(2)

(3)

2.结合p8中间虚框和专家点评“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体会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

【篇二: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中政治组王信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方法建议:

(1)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2)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结合生活案例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

(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

(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

(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

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

a解析:

“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

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

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答案:

a解析:

“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

(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

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

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

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

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

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

c解析:

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

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

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

d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a。

b、d项不符合题意。

c项片面。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篇三: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人教版必修四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识记:

(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2)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课堂探究: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

◇课堂探究:

(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课堂提示:

(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

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