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5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探讨河南文化小论文,希望通过以下的小论文,让大家了解一下河南文化的特点。

河南文化小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

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

本文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河南卫视典型文化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河南卫视电视节目和传统文化融合实践中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梳理出创作走向,树立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继而启发媒体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

  关键词:

河南卫视;文化;传承;

  基于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基于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类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姿态,在2018年打破了真人秀独霸荧屏的格局,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梳理国内上星卫视节目播出现状发现河南卫视立足于文化雄厚的中原大地,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为创作母体,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体责任,扛起了文化传承的旗帜。

  1.承载厚重----根植本土文化

  1.1根植本土内容是节目成长之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特色化的本土内容是节目成长之根。

省级卫视在内容选择中受制度、地域、成本的局限,唯有立足于内容独特的本土资源才能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成功突围。

  所谓的内容独特性,即节目所挖掘和展现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排他性。

地域性则是戏曲艺术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念白、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的地区性差别。

因此地方台在开办戏曲类文化节目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现将《梨园春》、《秦之声》、《相约花戏楼》、《走进大戏台》等几档节目进行对比,如表1-1.

  由表中可以看出《梨园春》以豫剧为主融汇不同剧种,采用擂台赛的形式为普通戏迷搭建寻梦、追梦、圆梦的舞台。

豫剧以抒情写意的乐舞为表征,以通俗易懂的河南方言为唱词,以人的形体媒介为特征,而《梨园春》兼具诗和音乐的听觉性和绘画的视觉性,将华夏文明中的仁义礼智信以本土戏曲剧目的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

《花木兰》通过塑造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传达出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朝阳沟》聚焦知识青年的时代选择,以极富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语言备受河南百姓所喜爱。

豫剧因河南而得名,河南因豫剧而扬名,这便是河南卫视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本土资源优势,也是《梨园春》能够成为戏曲节目的常青树的根源所在。

  表1-1河南周边地方戏曲节目一览表

  继《梨园春》成功之后,河南卫视顺势推出了《华豫之门》和《武林风》两档同样扎根本土资源的节目。

河南---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

《华豫之门》便立足于本土历史资源,聚焦于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激发受众了解历史、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爱国之心。

此外,河南还是少林和太极的故乡,《武林风》依托本土武术资源,将现代媒体传播技术与传统武术文化进行融合,身体力行的推动竞技武术,从而弘扬武学精髓、继承传统武术艺术。

  由此可知,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是电视节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才得以有《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等节目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独具特色的豫剧、武术、汉字、历史、文物等本土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

  1.2扎根本土受众是节目立足之本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文化丰厚的中原大地上自然培育出有着本土文化需求的观众。

河南卫视将独特的本土文化与精准的受众资源紧密相连,既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又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往今来戏曲自带草根文化属性,是一种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形式。

《梨园春》便以本土豫剧戏迷受众为出发点,满足了戏迷观赏、品味豫剧这最朴素的精神需求。

在受众群体中有1999年--2016年详实记录每期选手打擂表现的戏迷张杏利;也有25年准时守在节目前的93岁戏迷李玉英。

可以说《梨园春》扎根河南戏曲这方热土,凭借大众媒介戏曲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

  如果说《梨园春》是以戏引众的话,那《华豫之门》和《武林风》则分别从文和武两方面进行受众定位。

《华豫之门》将民间的古董收藏者作为目标受众,以藏宝者手中的青铜器、书画、漆器、瓷器等文物遗产为依托,由文玩专家组成鉴宝团队揭示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华豫之门》立足河南走向世界不断拓展受众群体,使文物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武林风》则依托本土百姓的武侠精神的定位,以擂台赛的巧妙形式搭建百姓武术竞技平台,成功打开了竞技武术的市场,在满足受众一展拳脚的诉求的同时将中原武术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2.传承经典----坚持原创精品

  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坚守媒体责任、根植于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更体现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两个维度秉承原创的制作原则。

  2.1坚持原创节目内容

  坚持原创节目内容是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将博大精深的中原本土文化作为核心的节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原汁原味的文化浸染之下,观众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易与节目达到协同共振的效果。

作为河南戏曲文化传播者的《梨园春》,致力于为观众呈现豫剧名段,如传统古装剧目:

《对花枪》、《三上轿》、《抬花轿》等;改良古装剧目: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现代剧目:

《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

这些原汁原味的本土剧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拉近了观众和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

  2.2坚持原创节目形态

  节目内容决定了节目内涵与发展方向,而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则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新鲜度与吸引力。

为了将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巧妙的传达,河南卫视在《梨园春》和《武林风》两档节目中,首创擂台赛的形式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梨园春》在节目形态上设立戏迷擂台赛,按年龄分为成人组和少儿组;按专业水准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擂台赛以其本土化的豫剧为内容吸引了更多戏迷的参与,同时将本土的豫剧名家邀请到节目中,戏迷在欣赏豫剧表演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学习戏曲名家的点评指教。

戏迷擂台赛为全国的戏迷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25年中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戏迷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诞生了秦梦瑶、邓鸣贺、牛欣欣等备受欢迎的少儿擂主。

《梨园春》凭借原创擂台赛成就了本土的草根明星,成为百姓心目中圆梦的舞台。

  《武林风》将传统武术和散打竞技进行融合,采用淘汰赛增加节目的观赏性,此外为弘扬传统武术,栏目设置百姓擂台赛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参赛者,在百姓擂台上不分体重和打法只需展现自我。

在《武林风》的擂台上诞生过王洪祥、一龙等草根英雄,可以说《武林风》立足中原热土,采用自由擂台的形式将传统武学精神进行了国际化、平民化传播。

  《华豫之门》虽没有擂台竞技,但引入了海选形式对民间文物收藏进行线下鉴定,拉近了藏宝者和专家之间的距离,调动和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从而以线下海选和线上录制相融合的形式保证了节目原创力。

此外《华豫之门》在鉴定环节中渗入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器物表层的真伪,而将关注重心放在器物背后的故事和真情,增加观众对节目的信赖度和认可度。

《华豫之门》以器物背后的故事呼吁受众,在收藏财富的同时更应该收藏文化、收藏人生的真谛,并以人文化视角,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收藏。

  此外,河南卫视坚守走出去的节目原则,将《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打造成河南独特的名片和身份标识,让传统文化走出演播室,迈出国门走向全世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迸发出新力量。

  3.结语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河南卫视在电视与传统文化实践的道路上,始终在根植厚重的本土文化中坚守媒体责任,依托融合媒体坚持原创精品,构建出生命力顽强的文化类栏目群,突出河南卫视文化定位的同时还满足了当下受众对文化传承的需求,无疑是省级卫视文化探索的成功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河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大象网。

www.hntv.tv

  [2]中央宣传部。

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三十讲[M].。

学习出版社。

2018年5月第1版。

P194--P211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

起源、应用与方法》,郭镇之译,第349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长海:

《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华书局,2014年9月,第20页

  文献来源:

张娜。

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

135-136.

河南文化小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二篇: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

  摘要: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均处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阶段,存在整体规划不力、统筹协调机制不明、资源开发不济、经营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的目标实现。

要实现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找好着力点。

具体路径包括:

制定融合发展规划与保障机制;加强环境治理,消除乡村旅游阻碍因素;因地制宜,打造运河乡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旅游;融合;

  Abstract:

  TheconstructionofHenanGrandCanalculturalbeltandruraltourismarebothinthestageofinsufficientandunbalanceddevelopment.Thereareproblems,suchaspooroverallplanning,unclearoverallcoordinationmechanism,poorresourcedevelopmentandinsufficientmanagementtalents,whichseriouslyrestricttheinteractionbetweentheconstructionofHenanGrandCanalculturalbeltandruraltourism.Torealizetheirdeepintegration,weneedtofindagoodfocus.Thespecificmeasuresareasfollows:

makinganintegrateddevelopmentplanandaguaranteemechanism,strengtheningenvironmentalgovernance,eliminatingobstaclesofruraltourismandbuildingthebrandofCanal-ruraltourism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

  Keyword:

  GrandCanalculturalbelt;ruraltourism;integration;

  大运河文化带是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结合体,其文化价值突出体现为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社会命脉和生态水脉。

以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为引领,统筹沿线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创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新局面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

河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于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的枢纽区域。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运河史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千年运河在流经的乡村留下无数运河遗产,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运河旅游业的发展是民众共享建设成果、感受与传承运河文化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

在河南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寻找二者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式,让河南运河沿线乡村通过大运河的串联形成一条独具河南特色的运河乡村旅游文化带,这不仅可以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1],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可以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及配套服务质量,营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从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文化传、运河兴、旅游旺以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

  1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逐步开展了运河沿线的资源普查,对不同类型和地区的运河资源进行了相应的不同程度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全国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较突出的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整体规划乏力,融合发展目标不清

  2017年以来,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相继制定了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方案,围绕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的现实问题,比如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旅游开发、区域协调、文创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规划方案密集出台。

河南大运河遗产资源普查于2017年展开,并成立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起草组,组织了多次现场实地考查,确立了遗产挖掘与研究、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等开发思路和部署,并建立了相关遗产和检测系统,以便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相关指标,启动了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的发展规划的制定[3].但迄今为止,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方案仍未出台。

虽然河南各地市已开始对管辖内的运河资源有所行动,如郑州市开始分步分阶段地对贾鲁河进行景观改造,荥阳市古荥镇规划了大运河文化区并开始了一期工程建设,濮阳市南乐县开始对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按照规划分期实施建设等,但由于缺乏整体的、思路清晰的规划,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还不清晰,如何发掘运河文化、保护运河遗址,如何平衡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与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整体部署。

尽管河南在运河遗产调研过程中表达了高站位、高标准、统筹推进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4]的建设愿望,但相关规划的滞后使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相比,显得相对乏力,运河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建设任重道远。

  1.2统筹协调机制缺失,融合发展关系不明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多维度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

大运河流经河南9个市的40个县,跨区域性特征明显,线型走向的空间布局客观上要求沿线区域的协调发展,避免各扫门前雪。

目前,河南各地在共同解决运河沿线出现的水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时,并未建立相应的政府主体协调机制,也未建立行政主体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协调的缺失不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不利于保持大运河流经地地域特色,也不利于水与岸的关系处理,容易带来重复建设、项目难以对接等问题,造成河南运河建设规模小、竞争力弱,难以实现文化、社会和经济上的叠加效益。

同时,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创新等与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解决的环境提升、基础设施配置、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多有耦合,但二者统筹规划、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融合发展的关系不明确。

  1.3运河资源发掘不济,产业化程度不高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运河精神、运河文明作用于当下的人,应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丰富的内容,以运河文化的社会性丰富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以运河文化的制度性、技术性、历史性充实传统的科学与技术,彰显文化自信,体现人文关怀。

目前,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河南运河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虽将运河的保护、开发与城乡绿化、旅游开发相结合,但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得运河文旅项目囿于休闲观光,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自然产业化程度也就很难达到一定水平,规模上不去,经济收益也就不理想。

河南境内隋唐运河大部分河道已被掩埋或成为遗址遗迹,这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容回避的现状,但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固化、狭隘化,不应受困于运河本体是否安在,其隐藏着的技术的、制度的、社会的、历史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才是运河文化于中国社会的价值所在。

  1.4智库乏力,复合型人才不足

  大运河本身是既包含河工建筑、水文地理,又包含漕运管理、水文治理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除了文化层面,还有技术的、管理学的、社会学的、民俗学的层面等,是多学科的综合体系。

调研发现,运河学自2017年成为研究热点以来,受到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河南多家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成立了专门的运河研究机构,但因起步晚、难度大,成果数量与质量都难以与国内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如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相媲美。

此外,很多其他专业方面的研究者也受到运河研究热度的影响,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存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起点不高等问题,兼具综合学科能力和全局视角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

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客观需要大量既懂运河学又懂旅游,甚至还要懂规划设计的复合型、掌舵型人才。

但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很难文理学科,运河学人才的培养仅聊城大学一家,人才培养制度的限制,导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才严重匮乏,造成大运河文化带在设计与落地实施过程中融合其他产业的难度加大。

  2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最基本要素和最重要载体是境内隋唐运河中迄今尚有运河文化积淀浓厚、颇具典型旅游开发价值的运河遗产遗址遗迹。

梳理隋唐运河在河南境内的40个功能核心区可见,河南大运河文化带遗产类型比较突出的有运河古镇、运河古道、运河古建筑,构成了独具河南地域特色的地理环境、人居空间、建筑风格、民间技艺。

  以运河古镇保护和修复后的优美环境提升乡村特色人居空间,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以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创新利用丰富乡村风俗内容和层次,丰盈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实乡村旅游文化底蕴,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多样性;以运河水运功能的持续发挥提升乡村旅游、乡村交通、乡村产业的格局,开创乡村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格局;以运河2500多年历史中积淀的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及运河故事阐述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这些是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3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应放在家园建设的高度,让乡村民众热爱家园、扎根家园、建设家园,不因暂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要杜绝跟风盲从文旅融合的热点以及贴标签式为融而融的假融合,要始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找准最佳连接点。

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乡村水资源涵养、植被保护等环境整治相结合,让乡村山青水绿、文明和谐,打造优良的旅游环境,实现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繁荣,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口碑效应。

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规划、统筹协调与具体实施等层面逐层推进。

  3.1制定融合发展规划与保障机制

  进行大运河文化带遗产资源普查,厘清河南境内大运河遗址、遗产分布状况,准确把握地质、水文、生态环境、面貌、乡土风情等真实样貌,从总体和全局把握资源要素并做好分类,评估与论证资源属性,确定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相融合的发展规划,实现运河遗产和乡村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避免行政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重复、浪费,提高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区域及部门间完善的协作机制,形成大运河开发及乡村建设的政策、资源、财政、金融、人才的大合力。

  完善运河乡村旅游财政保障机制,在政府投资及合理安排涉农资金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如企业、团体、基金会、社区等的力量,通过开展项目、兴办实体、提供服务或物资捐赠等方式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和乡村建设。

政府要加强引导、搭建平台,积极研究出台相应的合作机制和风险保障方式。

完善运河乡村旅游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各业态产权归属法律制度,明确大运河文化带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权责,理清关系,明确任务。

广泛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与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

完善运河乡村旅游金融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创新大运河与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简化金融手续,完善金融退出与补偿机制。

建立运河乡村旅游的联合验收考核机制,按照规划明确任务,制定时间表并建立奖惩措施,抓紧出台验收指标体系,杜绝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或多头开发。

  3.2加强环境治理,消除乡村旅游阻碍因素

  河南境内隋唐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大部分河道已被掩埋,失去了通航能力,但尚有部分河道仍然具有排水排涝、蓄水灌溉的功能。

有水河段需提升现有水质、加强岸线保护、增强排涝能力,逐步推动有水河段河湖水系连通,进而推动旅游通航[1].如永济渠(卫河段)应尽快改善长期劣V类水质,充分盘活周边水资源,可对引黄灌溉末端水渠、小丹河、百泉河、淇河、漳河进行对接补济;通济渠局部如郑开段、泗水段可清淤疏浚,必要时将水系连通。

而郑州与开封、洛阳三个运河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形成政策、资源与规划合力。

如将运粮河沿途的湖泊(凤湖、龙湖、众意湖)、水库(陆浑水库、坞罗水库、尖岗水库)等成体系开发[5],将散落在遗址处的运河资源如早期的鸿沟、梁惠王墓以及惠济桥等运河资源穿点成线,缓解人口集中地水资源短缺、调剂农业用水丰枯,使之兼有引水、蓄水、排洪的河渠功能,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提高运河生态环境自我补给和优化能力。

  3.3因地制宜,打造运河乡村旅游品牌

  3.3.1着力打造大运河古镇游

  河南境内分布在乡村的运河古镇有朱仙镇、道口镇、古荥镇、河洛镇、陈桥驿、卫辉古城、卫国故城、浚县古城、万胜古镇等。

运河古镇承载着展示运河风貌、传统民居、生活美学、生产场景等[1]功能,打造运河精品古镇游,首先要摸清古镇遗产类型及特色定位,其次要高度结合河南厚重的中原文化,融合各朝代历史风情及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远古形态文化,精心打造有运河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古镇游。

  调研发现,河南运河古镇遗产类型丰富多彩,各有优势与不足。

古荥镇历史资源丰富,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庙、汉霸二王城、鸿沟、西山仰韶文化遗址、古城墙、唐碑、古战场遗址密集分布,因此应以考古发现、历史展示、研学体验、研学教育为特色,同时联合附近惠济桥、索须河段运河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等项目,结合生态旅游理念,彰显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文明。

朱仙镇运河旅游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是漕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豫剧祥符调和以岳飞为代表的忠义文化。

朱仙镇应将丰富的资源形成合力,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古镇游品牌。

道口古镇是豫北唯一有水的运河古道,当地民风民俗中仍保留着道口烧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