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87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

历史原创模拟卷

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徐复观先生说:

“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作者意在说明()

A.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B.《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C.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D.《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2.《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

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

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6..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材料体现了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7.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

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

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8.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9.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

10.下图是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

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B.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1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近代变局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重构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12.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该记者的看法

A.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B.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D.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13.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

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4.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

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

“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B.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15.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

个)。

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16.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

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

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

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D.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7.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

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

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

材料表明

A.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B.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C.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D.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

18.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

这表明古代罗马

A.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D.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19.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B.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C.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D.理性主义引发精神危机

20..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这样描述美国的困会:

“当你进入华盛顿众议院的大厅时,你会为这个大会议厅里的粗俗举止感到震惊……他们大部分是乡村律师和商人,甚至是属于最下层阶级的人士……又隔几步,就是参议院大厅的大门……他们当中有善于雄辩的大律师、著名的将军、贤明的行政官和出色的政治活动家。

”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三权分立原则的优越性  B.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

C.国会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D.美国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21.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

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

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

“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     B.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   

C.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          D.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

22.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3.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

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美国“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2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人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二.非选择题(5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

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

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

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

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

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

“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

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

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

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

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22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

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7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

中国代表团指出:

维持和平与安全必须根据正义与国际公法之原则。

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

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

中国代表“善于斡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

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

中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域平等分配的原则,要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

这些提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贡献。

(8分)

 

(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

(7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冼夫人(512-602年),“世为南越首领,多筹略,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

后嫁于高凉太守汉族人冯宝为妻。

“夫人诫约本族,使从民礼。

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犯。

”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和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岭南发生地方叛乱,冼夫人都果断率兵协助平息。

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算为“圣母”,保境安民。

冼夫人审时度势,迎接隋军进入岭南。

后番禺王仲宣起兵反隋,“诸州跟叛”,冼夫人出兵平叛,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冼夫人因功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公元601年,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有效解决了危机。

每逢节日,冼夫人出示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对子孙们说:

“汝等宣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关于冼夫人的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奉祀冼夫人的冼太庙遍及岭南乃至东南亚国家,形成冼夫人文化。

——据《隋书·谯国夫人传》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书》为洗夫人立传的原因。

(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洗夫人文化的积极意义。

(8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

历史原创模拟卷

1.【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中“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说明《春秋》超越了史学记载功能,可见,孔子修订《春秋》主要目的是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故D正确;A是作者在材料中自我否定的内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

【奇思妙法】本题注意题干中“史的审判”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价值,孔子重视道德教化,其整理编订的作品及其言行中,皆渗透孔子的这一理念:

重视道德自律与道德的他律。

2.【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属于史料实证题,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应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不同形式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相互印证,来还原历史的真实。

因此B正确。

正史带有成书时代很强的政治主观性,可信度并不是最高,A错误;实物史料也会存在对历史的错误记载和印证现象,不能说全部有更高史料价值,C错误;历史记载也可以通过其他史料印证,不唯一,故D错误。

【奇思妙法】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对史实的印证,遵循“孤证不立”原则,任何史料的真实性都没有绝对性。

需要二至三个不同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做出史学判定。

3.【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知识点。

从材料主体看,皇帝对史官《起居注》的编写干预越来越多,《起居注》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少,相关,《起居注》越来越体现皇帝的意志和要求。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因此,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内容体现;唐太宗强行查阅《起居注》,不是“仁君”的表现,故B错误;“劝诫”功能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

【奇思妙法】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体现在:

亦是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控制越来越强;二是对皇帝的制衡与约束力越来越小

4.【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政治形势的影响。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易错警惕】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逐渐南移于隋唐,完成南移与南宋。

5.【答案】B

【名师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

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6.【答案】A

【名师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文人士大夫的意见,宋朝确立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家法,也就是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治国方略,A对。

材料没有反映五代的信息,“重文轻武”局面正是在宋代才形成,B错。

C、D材料没有反映。

7.【答案】B

【名师解析】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B正确;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D错误。

故选B。

【奇思妙法】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学生应该从儒家伦理和道德中的忠君与气节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察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材料的主旨是“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而不是真正地主张“复封建”,颜元等人明确提出应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

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要培植一种类似西方的封建贵族那样的地方领主势力,以平衡中央的过度专制集权。

D对A错。

B、C与材料不符。

9.【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的侵略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军事观念的改变。

结合所学得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并没有被吸取,二次鸦片战争的威胁仍从海上开始的,故排除A;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材料反映的“19世纪70年代到10年后出现的转变原因”,故排除C;瓜分中国狂潮开始于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中国吸取多次失败的原因,多是海防松懈所致,故将海防作为重点,以保障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故选B。

【奇思妙法】历史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历史时空观,本题抓住“1875”和“海防”的时空信息,答案立现。

10.【答案】B

【名师解析】材料考查的内容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整了政府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能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因为外国人企业数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未得到改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1840年以来,伴随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民族概念开始变化,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产生。

注意材料中时间和评价的变化:

由晚清以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郑成功的评价由“遗民忠义”或“草寇”褒贬不一到“备受国人推崇”而高度统一。

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是因为郑成功“排满”“驱荷”“开拓台湾”,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映了对民族国家概念的重构,C对。

材料反映不出A、B,D不符合史实。

12.【答案】D

【名师解析】材料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获得支持的原因,实际上是中共支持人民政权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了将来中国政局变动将朝中共一方倾斜,故D正确;材料没有分析抗战胜利意义,故A错误;抗日政权是民主联合政权,故B错误;材料是站在客观立场上分析,不带有美国意识形态,故C错误。

13.【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用行政手段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

“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得到全国投资的2.5%”资源配置调入少,跳出多,是在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建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的体现,故C正确;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经济到位不会下降,故A错误;B项不能体现“得到全国投资的2.5%”这一信息,以偏概全,故B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14.【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状况。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已确定,84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故A错误;由“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判定改革开放初期,国企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交流联系并不强,故B正确;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状况逐步改善,故C错误;改革以来,城市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

15.【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能够最直接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诠释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故C正确;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是人代会制度的内容,故A错误;我国主流民主制为代议制,故B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施的地域范围,故D错误。

【奇思妙法】解答表格型材料题注意三点:

一题头主题,二表格内容展示的有关项目,三注意数据或基本内容的比较。

16.【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相应社会阶层的变化。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都是新社会阶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

故D正确;材料主题是统一战线的组成,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完善程度,故A错误;统一战线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