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691582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doc

《教师职业道德》讲义

海南省洋浦中学

王艳

第一章我们的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劳动的社会性和责任性教师历来受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赞美。

如“天地君亲师之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者,人之模范”。

(汉•扬雄《法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梁启超《论师范》)在人类历史的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培养万代、推动是会承前启后,既往开来的向前发展的历史重任。

关于教师的职业本质,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

1、 教师职业是造就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职业。

但是,对“造就”和“培养”来说,不仅可以从教师这个职业来理解,而且也是可以从各行各业来理解;既可以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理解,也可以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理解。

这种看法,既没有涉及教师职业的外部特征,也没有揭示教师的本质特征,因而未能确切地回答什么是教师职业的本质问题。

2、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的职业。

这种看法是极为普遍的。

它之所以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抓住了教师这种职业的外部特征,从现象上分辨了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

但是,它没有抓住教师职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作用,未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社会本质问题。

3、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辛勤的园丁”。

这种看法并不是给“教师”这一概念直接下定义,也不是对教师职业内容的解释,而是以文学的语言对教师高尚形象的比喻和高度的赞誉。

而且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来比喻的职业,也不仅仅是教师。

上述种种看法,谈到了教师在新社会的地位、作用,赞扬教师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

但仍未能抓住教师职业的社会需要,未能全面揭示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上述种种看法,谈到了教师在新社会的地位、作用,赞扬教师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

但仍未能揭示教师职业的本质。

最为全面的表述是:

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及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

教师价值的体现是全方面、综合性的,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

1、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之中。

教师所有的工作可以说都是作用于学生的,我们的成果也只能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之中。

学校譬如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技师,学生都是未经雕琢的原材料,当学生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他们都是经过老师处理的产品,这其中就有优等品,合格品以及次品,显然这些产品也就包含了教师的价值体现。

这样比喻虽然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成长能动性,但是无庸质疑的是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影响的。

我们教师会为自己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即使是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开创出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老师也会为之欢欣鼓舞,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种工作价值的体现,辛勤劳动的收获;反之,当学生不能取得优异成绩,表现不良,工作岗位上总是逊人一筹,我们会不开心,可能是恨其不争,怒其不力。

学生的表现是老师工作的一种反馈,也是我们工作绩效的反映,这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最佳载体。

2、 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专业技能的增长,业务水平的提高及教师不断的自我完善中

教育是行业,教师是职业。

任何行业都需要有拔尖的专业人才的出现。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如果仅仅看成谋生手段,那就显得意义非常渺小。

如果把教育放在事业的层面上来理解,就会感受到其崇高,就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所在。

这样,你是快乐的奉献者,你是愉悦的耕耘者。

不管是职业也好,还是事业也好,教师都要充分地学习和掌握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并且愈发显得重要。

教育是一个令教师有极大提升空间的行业。

一个职业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从事者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职业不是一个好职业。

现代社会是讲究学习的社会,其中的每一分子只有不断地学习,汲取各种先进的文化和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育这个行业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也正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活动空间。

从事教育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教育自己,反省自己,既是对所处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教育神圣职业的一种亵渎。

教育是神圣的职业,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激情的碰撞。

教师作为从事者,在要求我们学生不断发展和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是教师价值的人本化体现。

在教育学生做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教育自己如何做人,在教育学生做事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如何做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在教育自己。

这是教育带给我们教师最大的收获和补益。

就是说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对教育的影响上,也体现在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上,体现在对自己的发展、对自己成长的的完善上。

(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1、教师劳动的社会性和责任性

教师要对统治阶级负责,又要对社会发展负责;既要对家长负责,又要对学生成长负责。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教师职业的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

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基础。

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严格性

教师劳动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

由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年青一代,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具有模仿性和向导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师劳动的艺术性与创造性。

在教师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模式.定理或法则,也找不到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这就是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有创造性.教师要靠对教育要求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教育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方法途径去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在德育方面.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其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表现过程.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属性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交换四栋都市单独活动人儿,一个人的成长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

6、教师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的直接作用体现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因而教师劳动的效益不像物质产品那样明显,其效益显示的特点有四:

一是近期显示和滞后显示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近期效果是在一定教育时间内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进步,即教育质量水平。

由于教育的周期长,学生素质的形成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对教育者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带有滞后性。

二是直接显示和间接显示的统一。

教师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

人是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财富的增长间接反映了教师的作用。

在大体相同的劳动条件下,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别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这种高低差别就是教师劳动效益的间接显示。

三是国内显示与国际显示的统一。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但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成果。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活跃,随着我国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必将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四是现实显示和历史显示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作用具有长效性,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都是教师劳动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成长,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活的环节”作用,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显示出来。

二、教师职业鲜明的道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是由教育活动鲜明的道德性所决定的。

教育是一项“崇善”的事业,育人成才是教育的基本伦理特性。

自古以来教育就被赋予了道德的功用,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

现代社会中,“人们也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改革当今社会的有生力量,也是实现未来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

’”正是教育活动这种本质特性赋予了教师职业重要的道德意义,而且教育的道德性只有通过教师合乎教育道德性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

(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科学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其内涵的主要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强烈的责任性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

“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成长示范的‘人师’。

教师育人的真谛在于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被赋予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必须承载着比任何其他的社会角色更多的道德责任。

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立教。

以自身高尚的品德与行为,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学生人格的导师。

2、独特的示范性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

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

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3、 鲜明的继承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

“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4、 严格的教育专门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关于教育领域是非善恶的专门性道德,它的理论、规范范畴无不是围绕教育总是和教师职业体现的。

无不是围绕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关系和矛盾而形成的。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教育专门性。

5、深远的影响

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要求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示范性。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的感召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

(一)我国师德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德传承性

1、我国古代的师德思想

(1)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一词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里说: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这一理论几乎让我们每一个人终身受用,尤其是我们教师。

孔子说: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孔子曾把人分为四种:

一种是天生的圣人,这种人“生而知之”,不需要任何学习。

第二种人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知识,属于“学而知之”。

第三种人不是主动求学,而是碰到了困惑、碰到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被动去学,属“困而学之”。

第四种人是碰到困惑也不愿意去学,属“困而不学”的人。

很明显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学而知之”类的。

所以要敏而好学,才能教书育人。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

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

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热爱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孔子说过: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宪家贫,他常接济。

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

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

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

他说: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

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

又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

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

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

他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

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

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

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5)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孔子又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

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2、中国近现代的师德思想

(1)人类才能德行皆系之

康有为是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救国论”的宣传者,他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国家的强弱是以文化教育是否发达为转移。

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穷理”就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劝学”就是普及教育。

因此他多次呼吁清政府兴办新式教育,引进西方学校制度和科学技术。

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康有为按照幼教、小教、中教、高教的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教师素质的要求和行为准则:

“德性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有恒心而无倦心,有弄性而非方品者”;“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德性仁慈,威严端正,诲诱不倦”、“惟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字广博,思悟妙通,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大同书》)等等。

康有为十分重视教师道德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教师道德是“全世界之人类才能德性皆系之”。

因此,全社会必须尊师重教。

他认为,教师履行了父母的责任,其功德大于父母,所有人若路遇教师“不论贵贱,皆加礼敬”。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

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

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3)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也即学生必须具有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制定的校训。

以后中华职教社又根据黄炎培的意见,基此制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标准(亦称训育标准),内容有:

认识职业之意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具有稳健改进之精神;养成对所从事职业之乐趣;养成经济观念;养成科学态度等。

(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实践活动具有严格的道德性要求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肩负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从事着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才的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靠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教师,然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就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完成教育任务。

为获得教师劳动价值的更大实现,社会对教育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严格的道德性要求。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要求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内在规定性。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场地每一种职业都有气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综合司内在地桂东这从业人员的标准,包括相应的职业道德。

1、 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突出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自从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以来,教师就同时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是统一而不可分的。

在古代,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加上现代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职责的履行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教师正是从事的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

第二章我们怎样当教师

一、教师的职业责任

(一)教师的责任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本文所说的教师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责任即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指在学校领域中担当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社会角色的专门人员份内所应做的事情,份内所完成的任务与使命。

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与使命,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实际上责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应该是多样性的。

教师责任虽然只是一种职业责任,但由于主体角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使得我们在理解其责任问题时,既脱离不了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的范围,又要与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紧密相连。

1、教书育人,对学生负责

(1)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及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策略

(3)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

2、学术责任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除了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的传递者的角色之外,在自身的岗位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怀疑、批判、创新,已成为当代教师的一大责任。

3、法律责任

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为法律义务,一般来讲,法律责任以先在的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教师的法律责任主要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

199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在法律上围绕教师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责规定了教师应尽的六项义务赋予了教师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