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19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学习大纲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范围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分:

3

总学时:

54

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各个专业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使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

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提出的)

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

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

在。

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质量互变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

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

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史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采取了感性思维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一步

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总过程

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1)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

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2)唯物史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①、两者含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

部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

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

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

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存在时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

碍作用。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

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

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8、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1)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包括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2)评价法

1 历史分析方法:

就是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2 阶级分析方法:

就是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P145-150

答:

商品二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交换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即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制作方法。

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商品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补充: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价值量:

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关系。

劳动时间影响价值量、劳动量;劳动量影响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运动)

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①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②实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

3、剩余价值的本质;P159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4、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P170-17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

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

补充: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性)。

5、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72-180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官吏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决策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核心。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资本主义阶级利益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是:

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产的占有者拥有其资产的分配方:

具体表现在财富的分配关系。

补充: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念,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

历史必然性:

P184-185

①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2.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3.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P196-199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走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⑴ 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积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

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也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显现、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

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有: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提高。

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不怎么考)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217-218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218-221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P234-238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补充: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补充: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