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824533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投资理论(PPT 46页).pptx

主讲:

王珍珍,第三章国际投资理论,国际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1,2,3,Contents,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后经国际学家金德尔伯格、约翰逊、凯夫斯等人补充和发展形成理论体系。

2.垄断优势理论的内容,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海默认为,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正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市场这种不完全性的存在,使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获得了相应的垄断优势:

商品市场上的垄断优势:

包括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操纵市场价格等;生产方面的垄断优势:

包括经营管理的优越性、资金融通便利性、掌握专利与专有技术等;规模经济垄断优势:

如在生产、采购、销售等方面通过内部水平结合或垂直结合取得更高的利润等;跨国公司内部化产生利益共享的垄断优势:

即子公司能以较低的代价取得专有技术等。

3.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金德尔伯格对垄断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

约翰逊认为,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产的占有和使用。

凯夫斯认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为它能够使产品产生异质化的能力。

4.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贡献,不足,突破了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对一些实力较强的、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及后来美、日、欧三极所支配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能够提供较好解释。

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先是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弗农(R.Vernon)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把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现象。

1966年他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

R.Vernon,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新产品阶段:

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成熟产品阶段:

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放弃国内生产。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贡献,不足,将比较优势原理由国际贸易领域延伸到直接投资领域,创造性的将时间概念引入分析中,较好的解释了某一产品的境外生产最终怎么替代该产品出口的。

从动态区位条件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侧重研究直接投资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

强调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形成过程,认为发达国家市场中的企业往往相对来说更有取得技术优势的长期条件。

力图对美国企业二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进行解释,但它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不能完全解释当代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

不能完全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

三、内部化理论1.内部化理论的提出,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雷丁大学的经济学家巴克雷和卡森首先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建立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企业性质之上,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则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2.内部化理论的内容,内部化交易相对外部市场的优势,当市场存在双边垄断时,交易条件不稳定,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相互参股或兼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长期供需关系,从而使经济活动获得一定保障。

当买卖双方因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而产生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交易难以成交时,可以通过兼并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

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创造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可将其各相互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控制之下,从而充分施展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等策略,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率。

知识、技术在企业内部转移,可以避免外国竞争者仿制,从而确保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特定技术优势,拥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可以获得内部化收益。

当政府在关税、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化来避免某些政府干预。

内部化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不在于资本的转移,而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企业管理机制替代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

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和优势,是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企业特有优势的能力,而不是特有优势本身。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3.内部化理论的评价,贡献,不足,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

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与垄断优势理论分析问题角度一致,都是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

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

仅说明了跨国公司是对国际市场的替代,没有讨论企业管理层级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跨国公司在替代国际市场后其内部分工体系形成与发育的过程。

四、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2.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比较优势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Kojima)提出的。

小岛清运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其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际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运用多产品、多行业及多国比较成本分析,认为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是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从边际产业依次进行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容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将其一揽子经营资源转移到东道国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其实质是先进生产函数的跨国转移。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按照比较成本劣势强弱的顺序依次进行。

各类产业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趋于比较劣势,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作为率先对外投资的边际产业。

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边际产业的国际转移,具有增强东道国潜在比较优势的作用。

从趋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部门开始对外进行投资,有助于东道国弥补其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经营资源不足,加速转移较先进的生产函数,不断增强正在形成或尚未充分展现的潜在比较优势。

由于东道国和投资国都集中发展其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将使两国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3.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贡献,摒弃了垄断优势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原则。

从投资国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克服了传统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

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的结论。

摒弃了贸易替代型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发展战略。

不足,该理论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和政策主张方面,对于80年代日本崛起后的对外直接投资新情况,以及此后的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不能完全予以解释。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完全运用到国际直接投资中,但实际上国际直接投资的条件比国际贸易要复杂得多。

五、国际生产折中论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提出,国际生产折衷论(EclecticTheory)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在1977年首先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约翰哈里邓宁,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内容,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可概括为:

对外投资决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关键因素。

这三个因素的组合,不仅可以确定各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而且可以解释厂商关于许可证合同、出口销售和直接投资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

国际投资方式选择,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评价,贡献,该理论运用多种变量分析和解释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应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并注重综合与客观的动态分析,在理论形式上是较为完全和成熟的。

相比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用性。

不足,仍局限于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跨国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缺乏从国家利益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主要依据是内部化理论,在三种决定因素中,内部化优势起着核心作用,因此,该理论适于解释大型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不适于解释中小规模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时,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但对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缺乏有力的解释。

侧重成本分析,假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

六、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1.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提出2.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该理论核心观点是:

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发生的。

直接诱发要素:

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各类生产要素,是诱发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

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国,也可存在于东道国。

间接诱发要素:

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他诱发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国政府、东道国、全球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直接投资本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运动,但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的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资本、技术等诱发要素方面不具有优势,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所以,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实际上是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基础之上的,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在更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

3.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评价,创新之处,强调了间接诱发要素的作用,说明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状况对当代国际直接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七、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一维和二维决定模型1.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一维决定模型,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一维决定模型亦称效应单一主体决定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尼尔胡德与斯蒂芬扬于1990年在跨国企业经济学中提出。

该模型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生的效应分为正负两个方面,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有关增长、就业、价格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不是;但在收入分配和经济自主方面的影响几乎肯定是消极的。

一维决定模型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效应主要都归因于跨国公司及其行为。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效应是主要的,东道国仅限于对效应的修正。

2.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二维决定模型,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二维决定模型亦称效应双主体共同决定模型,是指外国投资所产生的效应是由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双方共同决定的,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效应的决定因素源于二维主体。

谈判是决定外国投资及其效应的关键环节。

具体体现为:

谈判实质上是决定收益分配的过程;谈判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谈判决定外国投资行为和东道国对外投资的控制方式;谈判决定其他效应决定因素对外国投资效应的影响。

内容

(1),二维决定模型阐明了外国投资效应决定因素的分析重点,解释了外国投资效应取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二维主体的行为,外国投资效应的决定因素也源于这两个方面。

内容

(2),从东道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角度看,外国投资效应中东道国的决定因素:

东道国区位变量东道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评价和态度东道国政府,从可以调控跨国公司的因素看,主要是外国投资的类型,东道国政府可以根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所需要的外国投资类型加以鼓励,而对与目标冲突的外国投资类型进行限制。

研究二维决定模型的意义,揭示了东道国(政府)在外国投资效应决定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对于外国投资效应并非处于被动的、间接的和无能为力的位置,而是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清晰展示了东道国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效应的作用贯穿外国直接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

明确了谈判是决定外国直接投资及其效应的关键环节。

强调了东道国在外国投资效应形成中的重要性。

外国投资效应的决定因素分析强调指出了几个核心的效应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素对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非常重要,由此可以演绎出明确的政策含义。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一、“两缺口模型”理论,“两缺口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H钱迪里和A.斯特劳特提出的,用以分析发展中国家投资大于储蓄和进口大于出口的一种经济模型。

两缺口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IS=MX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被称为储蓄缺口MX是进口与出口差额,被称为外汇缺口“两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处理好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

其解决办法是引进外资,以刺激出口,提高储蓄水平,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投资发展阶段理论,邓宁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基础上于1981年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一国利用外资或对外投资战略地位的变动与该国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一部分是国家特定优势或企业特定优势的函数,另一部分是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

该理论还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差异取决于各自拥有的不同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影响各国投资发展阶段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资源禀赋结构、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家的经济制度、对外开放的程度、政府吸引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政策等。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于1983年在新跨国公司:

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忠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和需求,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质量相适应,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四、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83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文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市场规模小,需求量有限,小规模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具有劳动密集、低成本、灵活性高等特点,与大企业相比反而具有相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采取低价策略,不需要高昂的广告费用,以物美价廉为特色,是大型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有很多是满足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从而形成“民族纽带性”投资,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竞争优势所在。

小规模技术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这个“相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生产技术,因而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相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当地企业,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又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具有竞争优势。

五、技术创新升级理论,1990年,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坎特威尔和其学生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提高与它们对外投资的累积增长直接相关,技术能力的积累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其对外投资的形势和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深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它们首先进行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

内容,六、国际投资发展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泽辉智于1992年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对外投资作为相互作用的三种因素结合于一体,阐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对外投资来促进经济转型。

(1)每一个经济实体内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着差异

(2)企业是各种无形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差距明显(4)各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具有相应的阶段性和继起性(5)各国政策中有一种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的趋势,世界经济结构特点,小泽辉智认为(3)和(4)最重要。

前者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形式和速度;后者则说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

小泽辉智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模式参与跨国投资的必要性。

第一阶段: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阶段,第二阶段:

外资流入并向海外投资转型阶段,第三阶段:

从劳动力导向的对外投资贸易支持型向技术支持型的对外投资过渡阶段,第四阶段:

资本密集型的资金流入和资本导向型的对外投资交叉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第三节国际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概述,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国际债券、股票等国际证券为投资标的而进行的一种国际投资行为,证券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主要是如何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不同的证券进行投资组合。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源于证券投资理论,是证券投资理论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延伸与拓展。

二、托宾投资选择理论1.托宾投资选择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认为,所有投资对象,即资产都有“预期收益”和风险两重性质,只是预期收益和风险程度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投资人要研究如何组合风险程度不同的各种资产,以平衡投资风险。

其理论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詹姆斯托宾,2.托宾Q理论,托宾Q理论说明了资本如何在金融资产和产业资产间进行选择。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

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Q=MV/RCMV是企业的金融市场价值(通常所说的“企业值多少钱”)RC是企业的“基本价值”(即重置成本)公司的金融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

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再来一遍,创建该公司需要花费多少钱。

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当Q=1时,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的套利空间小时,资本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马柯维茨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1.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于1959年在证券组合选择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证券组合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证券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创始人。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也被称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组合理论或投资分散理论。

哈里马科维茨,2.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内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如何化解投资风险的可能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投资的市场风险一般有两种:

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

个别风险指围绕着个别公司的风险,是对单个公司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是指无法由分散投资来减轻的整个经济的风险。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分散原理,认为投资者对于投资活动所最关注的问题是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关系。

投资者或“证券组合”管理者的主要意图,是尽可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组合。

那就是在市场上为数众多的证券中,选择若干股票结合起来,以求得单位风险的水平上收益最高,或单位收益的水平上风险最小。

3.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评价,贡献,该理论第一次对风险和收益两个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

该理论关于分散投资的合理性描述为基金管理业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有效投资组合”的概念使基金经理从过去关注于单个证券的分析转向对构建有效投资组合的重视。

投资组合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很多主要资产类型的最优配置活动中。

不足,模型的假设条件太多。

当投资证券的数量较多时,估算量大使得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难。

四、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于1964年在资本资产价格:

在多种风险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理论和在股票组合和资本预算中风险资产的估计和风险投资的选择两篇论文中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论述了资本资产的价格是如何在市场上决定的,使证券投资理论由规范经济学进入实证经济学。

威廉夏普,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内容,假设条件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理性的。

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资本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摩擦成本。

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收益固定的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