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38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9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地理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探测地外生命和寻找地球之外的人类家园一直是人类不停的追求。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与火星相比,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坚硬的固体表面B.强烈的太阳辐射

C.适宜的大气厚度D.强烈的火山活动

2.若登陆表中四颗行星,最能体会“度日如年”的是

A.水星B.金星

C.地球D.火星

【答案】1.C2.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为适宜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范围、液态水等。

与是否有固体表面、太阳辐射及火山活动无关,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表可知,金星自转周期为243天,为四大行星中最长的,最能体会“度日如年”,故选B。

读下面三幅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⑤

4.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从①地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最后此人回到起点

B.②地位于③地的东南方向

C.站在④地面北而立,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

D.⑤地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答案】3.B4.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示经纬度,图中①地坐标30°S、30°W,②地坐标0°、0°,③地坐标30°N、30°E,④地坐标30°S、30°W,⑤地坐标60°N、90°E,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①④,B对。

A、C、D错。

【4题详解】

某人从①地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最后此人回到起点西侧,A错。

②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B错。

站在④地面北而立,30°S不是热带、温带分界线,C错。

⑤地坐标60°N、90°E,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对。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甲、乙、丙、丁四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慢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6.若甲、乙、丙、丁四阴影区所跨纬度一样,那么有关这四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丁的比例尺相同

C.乙的比例尺最小D.甲的比例尺大于乙,丙的比例尺大于丁

【答案】5.A6.C

【解析】

【5题详解】

甲、乙、丙、丁四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相同时间内,纬度较低的行驶距离远,速度快,速度最慢的是纬度最高的甲,A对。

B、C、D错。

【6题详解】

相同经度间隔,纬度越低,实际距离越长。

相同纬度间隔,距离相等。

若甲、乙、丙、丁四阴影区所跨纬度一样,经度间隔相同,这四个阴影区域纬度低的实际面积最大,图幅相同,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的叙述中,甲的比例尺最大,乙的比例尺最小,A错,C对。

甲、乙、丙、丁的比例尺不同,B错。

丙的比例尺小于丁,D错。

下面左图为“我国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我国台湾省地形图”。

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7.影响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

C.海陆位置D.地形

8.导致甲地附近的等值线向南突出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

C.海陆位置D.地形

【答案】7.B8.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试题难度一般。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同纬度相比较,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东部小于西部。

这是因为,台湾多山地,东部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西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故选B。

【8题详解】

甲地附近的等值线向南突出,则说明甲处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

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阻挡少,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而海拔低处则恰恰相反。

甲处的海拔比较低,所以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

故选D。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人类探月新篇章。

完成下列问题。

9.“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有关下列各地景象的描述,可能出现的是

A.悉尼(151.2°E,33.6°S)烈日当空B.科伦坡(79.9°E,6.9°N)繁星满天

C.布兰卡港(62.3°W,38.8°S)旭日东升D.洛杉矶(118.3°W,34.1°N)斜阳西下

10.“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一个月时间内

A.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江苏省日落的时间越来越早

C.京沪白昼时长差值逐渐缩小D.港津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增大

【答案】9.A10.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一般。

【9题详解】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东八区的时间是1月3日10时26分,则悉尼为东十区,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则其时间为12时26分,烈日当空,故A正确;科伦坡位于东五区,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所以其时间为7:

26分,位于白昼,B不符合题意。

布兰卡港位于西四区,其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则其区时为1月2日22时26分,处于黑夜,C不符合题意。

洛杉矶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则其区时为1月2日18时26分,冬半年在18时后,处于夜晚,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A。

【10题详解】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时间是1月初,1月3日之后的1个月时间内,地球逐渐远离近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减慢,故A错误;1月3日--2月3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江苏省(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日落时间越来越晚,故B错误;1月3日—-2月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北京、上海白昼时长差值逐渐缩小,故C正确;1月3日—-2月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香港、天津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不变,故D错误。

综上所述,选C。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我国儿童节(6月1日)期间,最接近的节气是

A.立夏B.小满

C.芒种D.夏至

12.下面的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的是

A.春分→清明B.小暑→大暑

C.霜降→立冬D.小寒→大寒

【答案】11.C12.B

【解析】考查二十四节气。

【11题详解】

我国儿童节(6月1日)期间,最接近的是夏至之前的一个节气芒种(6月6日左右)。

故选C。

【12题详解】

春分→清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A错误;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B正确;霜降→立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C错误;小寒→大寒,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故选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隧道

A.穿过等高线密集区,缩短距离B.应改为“之”字形,降低坡度

C.穿越处的地质构造一定为背斜D.西北—东南走向,长约8km

14.甲城镇与图中最高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680mB.480m

C.500mD.720m

【答案】13.A14.A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隧道穿过等高线密集区,缩短了距离,A正确;隧道不以直线较小的坡度穿过山区,不能修建成“之”字形,否则会增大难度和成本,B错误;该隧道穿越处的地形是一个鞍部,无法判读该处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C错误;结合图示经纬线,该隧道为西北—东南走向,根据比例尺可知该隧道约为两个单位长度,长约4Km,D错误。

因此本题A正确。

【14题详解】

甲城镇海拔高度范围为0—100m,图中最高处海拔在山顶600—700m,则两者的相对高度大于500m小于700m,A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地壳B.②为生物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1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不属于自然环境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答案】15.C16.B

【解析】

【15题详解】

地面以上表示大气,地面以下属于内部圈层。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中,①为平流层,A错。

②为地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错。

③为上地幔的软流层,C对。

④为地球外核,D错。

【16题详解】

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中,①圈层是大气圈的平流层,属于自然环境,A错。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B对。

③圈层横波能穿过,在2900千米处,横波不能穿过,C错。

④圈层横波不能穿过,物质状态为液体或融溶态,D错。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中①~⑤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18.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答案】17.A18.D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状况,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取决于区域的生态问题,干旱地区荒漠化、水土流失地区重水土保持,森林重养护、喀斯特地区谨防石漠化,等等,据此做出判断即可。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①—⑤的位置可知图中①—⑤分别代表荒漠化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源区、云贵高原、森林地带,故其相应生态保护区依次是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选A。

【18题详解】

图中④功能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多冻雨灾害天气,选D。

(二)双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下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9.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南半球B.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20.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甲、乙、丁三地的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均相同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答案】19.BD20.A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甲、丙在晨线上,说明图中晨线东侧(右侧)为昼半球,由于昼长从南向北递增,且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7月初),因此,太阳直射北半球。

据图,160°E地方时为6:

00,计算可得110°W为正午12:

00,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的110°W经线上。

故BD项正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和意义。

甲地位于乙地北面,因此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甲、乙、丁三地纬度数相同,因此从理论上讲,三地所在纬线圈等长,其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所以AC项正确。

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

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就是日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晴天的发生率。

下图为“冰岛简图”和“北京和雷克雅未克各月日照时数分布状况图”(图中曲线分别为北京和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下列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时数曲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为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B.曲线②为北京实际日照时数

C.曲线③为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D.曲线④为北京天文日照时数

22.下列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

B.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各月均少于北京

C.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高于北京

D.北京日照率夏季高于冬季

【答案】21.AB22.BD

【解析】

【21题详解】

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时数曲线的表述,雷克雅未克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白昼短,曲线①为雷克雅未克冬季实际日照时数,A对。

曲线②为北京冬季实际日照时数,B对。

曲线③为北京夏季天文日照时数,C错。

曲线④为雷克雅未克夏季天文日照时数,D错。

【22题详解】

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状况的描述,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A正确。

根据图示曲线,雷克雅未克夏季实际日照时数多于北京,B不正确。

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高于北京,C正确。

北京夏季多雨,日照率夏季少于冬季,D不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示意图,甲处海拔800米,植被属常绿硬叶林,等高距为50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图示陡崖相对高度可能为

A.280米B.305米

C.396米D.430米

24.甲、乙两处

A.位于山脊的南侧B.植被不可能相同

C.降水甲处多于乙处D.热量乙处少于甲处

【答案】23.BC24.CD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等高距为50米。

图中陡崖处有7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高差公式,(n-1)·d≤H<(n+1)·d,可以算出300≤H<400之间,B、C对。

A、D错。

【24题详解】

读图,根据等高线弯曲情况和指向标判断,甲位于山脊的南侧,乙位于山脊的北侧,A错。

图示区在北半球,南侧是阳坡,北侧是阴坡。

甲地海拔约800米,乙地海拔约900米,差异不大,所以植被可能相同,B错。

甲处是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控制时甲位于迎风坡,多雨。

乙在背风坡,少雨。

所以降水甲处多于乙处,C对。

乙在阴坡,所以热量乙处少于甲处D对。

下图为“2010-2050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趋势示意图”(单位:

万吨),下表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情况统计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5.有关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有

A.现阶段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

B.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随着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将会快速下降

D.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

26.有关表中1990-2009年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有

A.日本、澳大利亚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

B.表中各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C.美国2009年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1990年有所上升

D.欧盟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下降幅度超过其碳排放总量的下降幅度

【答案】25.AD26.B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5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可知,现阶段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A正确;我国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碳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B错;随着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实施,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将会有所下降,但我国城市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不会快速下降,C错;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D正确;故选AD。

【26题详解】

根据题上表格信息可知,日本、澳大利亚碳排放总量有所上升,A错;各个国家的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量都在下降,B正确;美国2009年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1990年有所下降,C错;欧盟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量的下降幅度超过其他碳排放总量的下降幅度,D正确;故选BD。

二、综合题

27.下图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以_______极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日期为_____________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昏线ABC中,晨线是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

(4)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

(5)A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

(6)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时,与北京时间处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__________。

(7)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12月22日

(2)90°W,23.5°S(3)ABBC

(4)D>A>E(5)1218(6)2:

001/4(

7)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试题难度一般。

(1)由45°E和90°E可以判断C点的经度为0°,A点经度为180°,由此可以判断出该半球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故此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根据南极地区为极昼可以判断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由南极地区为极昼可以判定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5°S,由图示可以判断出昼半球的中线即12时所在经线为90°W。

(3)B是晨昏圈与南极圈切点,即为晨昏线分界点,因顺时针自转,所以AB为晨线,BC为昏线。

(4)该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依次是D>A>E。

(5)图中A位于赤道,昼夜平分,故昼长为12时;C点位于昏线上,又位于赤道上,为日落时刻,地方时为18时。

(6)图中C点为18时,经度为0°,C点时间和北京时间相比相差8小时,18时加8小时可求出北京时间2时,东十二区的区时为6时,可知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范围有6小时,故占全球范围的四分之一。

(7)该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年5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

李老师和地理兴趣小组同学相约到“媚尼风景区”进行地质野外考察。

材料二下图为“媚尼风景区”略图。

(1)李老师和同学们事前相约在“尼湖”之南的古寺汇合,这座古寺是_____。

(填数码)

(2)同学们想进行“漂流探险”,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a和媚河上游b“漂流”,哪一个更刺激?

_____,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

(3)漂流后,李老师按原计划将带领同学们登上山顶C一览风景区全貌,大家在古寺②处休息调整。

登山前,李老师拿出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计算两地的温差,你能帮忙计算吗?

___________。

(写出温度范围)

(4)登上山顶后,李老师给大家介绍: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该风景区将在图中的D处规划建一水坝(如图:

“//”),由于担心水坝建成后水位的上升淹没土地和建筑物,图中三座古寺中有一座正在筹备搬迁,你觉得可能被水淹的古寺是___(填数码),写出D处适合建水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C位于①的___________方向,河流(b段,在D点以上)的流向总体为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2)支流a因为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更加凉险刺激。

(3)大于4.8℃、小于5.4℃

(4)②口小肚大,水坝工程量小,而水库蓄水量大

(5)西南自西向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试题难度一般。

(1)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可确定方向,尼湖之南的古寺应是序号①。

(2)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支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速度快,更加惊险刺激;上游b流经地区等高线较稀,说明河流的落差较小,水流平缓一些,漂流时速度慢一些。

(3)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C处等高线闭合且四周低中间高,为山顶;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C处的海拔大于900米、小于1000米,古寺②的海拔为100米,所以两地之间的高差为大于800米、小于900米,根据海拔高度每相差100米,温度相差0.6℃,可计算出两地的温差为大于4.8℃、小于5.4℃。

(4)从图中可看出,在D处拟建一水坝,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②古寺位于水库中且海拔较低,因此有可能被水淹的是②。

D处等高线较密集,口小肚大,水坝工程量小,节省建设成本,且水库蓄水量大,所以D处适宜建水坝。

(5)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可确定方向,图中C位于①的西南方向,河流b段总体为自西向东流。

29.【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在城市化过程中,先后建设了二、三、四、五环等环路,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下图为北京“不同环线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

材料二:

Cd(镉)、Pb(铅)、Cu(铜)、Cr(铬)、Zn(锌)等重金属是城市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研究表明,Pb(铅)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Cu(铜)、Zn(锌)、Cd(镉)主要来源于汽油燃烧、车体的磨损等,交通活动产生的灰尘经外力扬起沉积在周围土壤中,导致土壤中Pb(铅)、Zn(锌)、Cu(铜)、Cd(镉)含量升高。

(1)北京市Pb、Cu、Zn最高值均出现在_____,不同环线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的空间变化规律为_______。

(2)推测影响北京市环线土壤重金属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土壤污染对城市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

(3)为了防止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

【答案】

(1)二环由二环向四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五环有所上升。

(2)交通流量人口密度危害人体健康;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3)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修复己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Pb、Cu、Zn最高值均出现在二环,不同环线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的空间变化规律为由二环向四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五环有所上升。

二环土壤重金属主要为Cu、Pb和Zn,三、四和五环土壤主要体现为Cu、Zn和Cr污染。

(2)据材料可知影响北京市区环线土壤重金属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交通流量,由于人为原因是影响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故人口密度也是影响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原因。

土壤污染对城市造成的主要影响是害人体健康;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3)为防止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可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

3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了太湖流域湿地区、长江沿江湿地区、淮河流域湿地区和滨海湿地区的保护任务,到203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以上。

下图为江苏省主要湖泊分布示意图。

(1)湿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