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866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x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

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3、()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B信息化C工业化D农业现代化

4、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缘区的作用程度,城市边缘区可以分为()。

A外缘区B郊区C城市影响区D内缘区

5、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二、填空题

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的过程。

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

3、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层面,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6、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

8、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9、城乡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1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

2、城市边缘区:

3、城乡一体化: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3、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4、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6、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7、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城市边缘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1、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12、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2、试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BCD

3、C

4、ACD

5、ABCD

二、填空题

1、城市化

2、服务业

3、城乡之间

4、生产力

5、农村

6、小城镇

7、服务和管理

8、经济效益

9、统一市场

10、市管县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2、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3、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

1、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1、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中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3、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4、1、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

2、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3、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9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5、1、地域型市的出现;

2、市管县体制的广泛推行;

3、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

6、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

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7、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8、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9、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0、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11、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2、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五、论述题

1、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

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

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

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

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

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

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

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

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2、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

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

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

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

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

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九章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与管理

一、选择题

1、()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B荷兰C日本D希腊

2、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

A合作B弹性C自愿参与D谈判

3、()设置的是折中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A法国B英国C日本D匈牙利

4、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A外部协调B政府协调C民间协调D内部协调

5、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可以划分为()。

A强力健全型B松散组合型C折中型D内外结合型

二、填空题

1、大都市政府,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2、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3、是最纯粹的“大都市模式”,具有直接的政治合法性、明确的财政自治和对一定功能地区行使多元权力。

4、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5、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6、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7、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的一体化。

8、区域协调的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9、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10、Citistate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三、名词解释

1、Citistate(城市联盟):

2、区域规划:

3、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简答题

1、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2、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4、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5、区域协调有哪些不同的调控模式?

6、区域协调的手段有哪些?

五、论述题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D

5、ABC

二、填空题

1、伦敦

2、超城市

3、超城市

4、非政府。

5、核心城市

6、区域规划

7、区域发展

8、社会手段

9、区域经济

10、行政边界

三、名词解释

1、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2、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

1、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

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

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2、1、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2、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

3、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

5、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到最优的社会效果。

3、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4、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5、1、强调控模式,以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典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

这些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较强的调控权力,并且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大区政府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区域规划是作为大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

2、弱调控模式,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施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

虽然也设有国家级规划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全国或全区性的立法和分配国家对区域建设的财政补助,以此制订并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

3、多元调控模式,对区域发展实行多元调控模式的国家以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多的是通过预算、税收、福利、基础设施以及竞争等政策和立法手段,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指导和总体协调,并将其作为区域规划的实质。

虽然一般不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规划,对地方的发展控制亦多通过采取政策与经济措施来加以影响,但中央政府往往还通过制定、实施一些综合专项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并要求地方的发展规划服从这些全国性的专项规划。

6、1、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

一些国家大都制定有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的基本法,作为编制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计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令以及政策作为保障。

2、财政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

3、行政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强力健全型、松散组合型和折中型几种类型。

(2)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一般是通过审批、发放许可证、签订合同等,鼓励或限制某些地区、某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

4、规划手段,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5、社会手段,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五、论述题

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

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

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

如果允许各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

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

唯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

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缘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

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

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第十章城市突发事件管理

一、选择题

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2、()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执行系统B信息系统C保障系统D决策系统

3、()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准备B反应C预防D恢复E总结

4、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A齐B实C准D快

5、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二、填空题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2、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

3、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4、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5、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6、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7、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8、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

9、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的前提与根本。

10、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

三、名词解释

1、公共紧急状态:

2、危机管理:

四、简答题

1、如何判断什么是公共紧急状态?

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8、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9、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10、城市事故灾难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

2、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C

3、C

4、ABCD

5、ABCD

二、填空题

1、阻绝传染

2、停止策略

3、决策系统

4、分级管理

5、决策系统

6、敏捷化

7、预备队

8、第二波反应

9、危机管理

10、响应策略

三、名词解释

1、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2、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