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875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得体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doc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报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引领新时代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部署了“五位一体”等九个方面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

其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成为重要方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强化责任担当、锐意改革创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这个星期,省委党校正好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学教育板块课程,有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宪治国,有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还有行政诉讼庭审观摩等。

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关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问题,作为一名政府部门工作者,我想谈几点粗浅的个人认识。

  一、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这一点对于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只有领导干部树立了“法治”思维并善用法治手段推进工作,才能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法治政府。

在实践中,行政机关要求令行禁止,追求行政效能,行政长官决策意志是工作重要的具体遵循,也就意味着行政长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水平决定了政府及其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

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进程中,讲究“三纲五常”、“人(仁)治”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占了统治地位,这不可避免地给我国政府官员的治理思想造成了负面影响,比较突出就是习惯于“人治”思维,出现了一些“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这显然是与建设法治政府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因此,建设法治政府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摒弃、清除思想中残存的“人治”思维,切实树立起“法治”思维,思想上要认识到“手中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法就是用来限权治权而不是治民的”,理念上要树立尊法守法做表率、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行动上要做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民)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

  二、政府公职人员应当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用法能力,切实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法、公正适法。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主要就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律法规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和赋予公民救济权利,将政府每一项职责工作都纳入法律、法规、规章等确保规范运行。

对于任何一名参与到政府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公职人员来说,都应当知晓并遵循《宪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主要法律,并通晓并遵循自己工作所涉及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政府)规章等。

只有做到了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做到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作出合法适当的行政行为,才能做到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公正严格执法,从而有效将社会矛盾与问题纳入法律解决范畴,树立起法律尊严、法律权威、赋予法律生命。

此外,对政府公职人员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深刻理解与熟练把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法理和宗旨精神,也就是要吃透每一部法律法规的“总则”规定精神,这样才能达到融汇贯通、合理运用、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而不是僵化理解某一条规定或者断章取义的选择性适法。

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很多时候是找不到直接可套用的具体规定,这个时候就需要适用基本法理和宗旨精神、结合相关规定去合理处置,或者在规定权限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去弥补法律规定之欠缺,在合法合理有效处置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三、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考核机制,发挥法治考核导向提升政府依法治理能力。

正如老师授课所说,“政府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人早上醒来后,政府就开始影响他一天的生活”,“公民从出生到死都在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官员就是行走的法律”。

这充分说明了政府依法行政对社会公民(法人)的重要意义,深刻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民心得失、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奖惩的法治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政府及其部门自觉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加强法治工作的认识与能力。

法治政府建设涉及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信息公开、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依法行政保障等多个方面。

我认为,在具体指标设置中,如社会矛盾化解中应当突出“依法处置”而不是“信访维稳”导向,正确认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民告官”救济渠道的重要意义,正确引导群众通过法定途径和救济渠道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因此,可以考虑设置“信访案件量/行政争议案件量”的比值指标而不是将“行政争议案件发生率”指标,可以考虑用“行政争议案件败诉率”指标而不是“行政争议案件败诉案件数”指标,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法治工作的指标之一,这样更加突显出依法治理的目标导向和实现路径。

  四、政府应当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法律效能。

行政管理既涉及实施的行政机关,也涉及被实施的行政相对人。

因此,要充分发挥法律效能就既要做到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要做到公民遵法守法而不是刻意逃避法律义务。

在实践中,存在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律实施现象,也就是现行法律有效地管住了遵法守法的“老实人”,却无法有效地制约刻意逃避法律责任的“不老实人”,这种现象在社会法领域尤为明显。

举例说,规范的用人单位都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依法缴纳“五险一金”,但是相当部分小企业(老板)既不签订劳动合同、还时常拖欠工资、也不购买“五险一金”,用刻意逃避法定责任的违法方式降低成本,而一旦出问题就“一关了之、一走了之”,政府部门往往拿他没招,依法追究责任需付极大的行政成本,而且还很难完全追究到位,造成了很不好的示范效应。

要解决好此类问题,政府应当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建立覆盖全体公民和法人(法人代表)、全国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的守法诚信档案,以负面清单为主要方向,明确纳入失信行为记录的各类情形,规定等级管理、制裁范围和有效时限等,建立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违法制约机制,把法律的刚性制约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公民(法人)的社会生活层面,切实增强法律的威慑力,让守法的人感受到守法的好处、违法的人感受到法律的刚性,有力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