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李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44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学设计李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李定.docx

《教学设计李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李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李定.docx

教学设计李定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李定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周长,初步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对“圆直径、周长变化,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派发给同桌同学表格一张,每个学生准备线条、直尺、计算器,分组准备几个直径分别为2、3、4、5、6、7、8、9、10厘米的圆形硬纸板(每个圆上都画有一条带箭头的直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识圆的周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

两只小狗在草地上跑步,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

它们每跑一圈的路程各是多少?

 

(二)迁移类推,认识圆的周长。

1、要求小黄狗每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

怎样能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可见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2、要求小灰狗每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板书:

圆的周长)什么叫圆的周长?

通常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

C)

(三)实际感知,触摸圆的周长。

1、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就是指哪一部分长?

2、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自己的圆片的周长就是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一)测量圆的周长。

1、怎样能测量出圆的周长?

请用你想到的方法跟同桌合作动手测一测你们的一个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师巡视指导)

2、生边汇报方法边演示,接着媒体演示(分别为绳测法和滚动法),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及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同点。

3、生再尝试与同桌合作测一测刚才测过的一个圆的周长,以加深认识。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同点吗?

是什么?

同桌交流后汇报。

(都是把圆周长这条曲线转化成了线段,然后通过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的周长)

(板书:

化曲为直)

5、指名一生上台测量刚才小灰狗所跑圆的周长,让学生发现刚才的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去探究出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探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1)设疑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猜猜看。

(2)媒体演示:

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这三个圆的周长。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后汇报。

(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也就越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

猜猜看。

(2)动手测量计算。

明确要求:

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用新学的方法测量出自己手中两个不同圆的直径和周长,并用计算器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师巡视指导)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厘米)

圆的直径(厘米)

周长÷直径=

1

1

2

2

3

3

4

(3)指名小组汇报相关数据,师依次填写在黑板表格中。

(4)观察这些数据,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

然后汇报。

(5)媒体演示:

屏幕上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用每个圆直径分别去量度它的周长。

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6)小结:

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1)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

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请试一试。

(板书: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2)介绍圆周率的表示字母π及其读写法。

(3)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的数值及小学阶段计算时所取的近似值π≈3.14。

(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根据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板书: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能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

C=πd)

2、现在你能计算出刚才小灰狗每跑一圈的路程吗?

只要测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

师报出其直径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

3、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半径长度,会计算它的周长吗?

试试看。

汇报订正后小结出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公式。

(板书:

C=2πr)

三、回顾课堂,谈收获:

(一)请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引导质疑,视机释疑。

(三)看书99页内容,内化新知。

四、初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一)出示100页例1、一块圆形铝片的直径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共同订正。

(二)改例1中的“直径”为“半径”再练习。

(三)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四)完成101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五)课后要求:

1、复习本节所学知识点。

2、想办法计算出自己家中自行车的周长。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C)

测量:

滚动法绳测法

化曲为直

规律: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C=2πr

 

《百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12—113页例1、2,练习二十九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CAL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显示: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肖像。

贝多芬的名言:

“我成功的秘诀就是:

一份的灵感加上九十九份的汗水”

2、谈谈:

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成功来自不易等等)

3、从这句名言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例如:

把“成功”看作是100份,那么“灵感”就占它的1份,“汗水”就占它的99份。

“灵感”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汗水”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等等。

【设计心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名言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鲜活。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交流:

学生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解答情况,并说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心得: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

2、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灵感”占“成功”的百分之几,“汗水”占“成功”的百分之几,这些可称谓“灵感率”、“汗水率”。

像这些“灵感率”、“汗水率”等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

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

如:

合格的产品数

产品的合格率= ────────×100%

产品总数

3、思考:

为什么百分率都要乘以100%?

结果能带名称吗?

【设计心得:

由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百分率作基础,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在教学时学生就从他们期末考试这一事实,想到了合格率、优秀率,由体育课上的集队、检查人数想到了出勤率、缺勤率,由体育运动中的投篮想到了命中率等等。

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任由他们举出生活中例子,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尝试解答例题:

(课件显示)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学生根据这两道例题的条件,想一想,分别可以提出怎样的百分数问题?

【设计心得:

打破了课本中的两个例题都是既有条件又有问题的“标准应用题”形式,而是让学生根据条件想问题并解答,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显示)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

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

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

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

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

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

种。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

流,然后解答。

3、课本练习二十九第3、4题。

【设计心得:

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电脑,算一算有电脑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

1、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对老师的教学、自己、同学的学习有何评价?

2、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设计心得:

陶行知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生活与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属,让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也真是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课总的设计心得: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容运用于数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般应用题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

及格率=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建筑没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成果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精心预设:

第一、情境创设简洁有效。

我利用教材主题图《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为学生设下疑问,直奔主题,这样的情境设计简约、实用,突出数学元素,避免了情境创设过于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教学主线清晰明了。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整体的,结构的、层递的、流动的。

因此教学必须有清晰主线,本节教学我就紧紧将“(提出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26足,鸡、兔各有多少只?

’——(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猜想、列表、画图、假设’——(应用解决问题策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延伸”贯穿于学习始终,作为全课学习的“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教学流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呈现螺旋上升,课堂简洁有效。

第三、练习设计简朴扎实。

数学课堂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在练习设计上,不搞题海战术,我注重练习的多样性、趣味性、针对性,我设计了填一填、基础性训练(《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巩固提高(民谣)和拓展延伸题。

虽然量少,但做到了与导入环节所设疑问的首尾呼应,又体现练习的循序渐进性,由易到难的层次感,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尝试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原题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

《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电脑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2、理解题意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谁愿意试着说一说!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

3、揭示课题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也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例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是研究数学科学的方法,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下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上有8头,下有26足,鸡和兔各有几只?

2、理解、分析题意

上有8头、下有26足是什么意思?

问题是什么?

3、猜一猜。

鸡和兔到底有几只呢?

我们不妨先猜猜看。

谁来猜猜看?

谁能有规律的把猜想的情况都一一说出来?

4、验证、探寻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

“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

我们不妨验证一下。

老师也把你们的猜想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

 头数/个

 鸡的只数/只

 兔的只数/只

 腿数/条

8

1

7

 

8

2

6

 

8

3

5

 

8

4

4

 

8

5

3

 

8

6

2

 

8

7

1

 

我们口算一下每种情况看那种符合题目要求。

这样我们也就用列表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把正确的答案点击变为红色、板书列表法)

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

孩子们看到你们说的那么高兴,老师都想听了。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跟大伙说说?

(同桌交流)

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大家都发现了在鸡兔的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增加两只。

反之,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减少两只。

这个2是怎么来的?

那老师也有个问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腿的总数增加四条,鸡和兔的只数该如何变化?

”“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腿的总数减少六条,鸡和兔的只数该又该如何变化?

5、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如果我把例1中头和脚的数量再增加一些,还用列表法你觉得怎么样?

看来很有必要研究一种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出示)

 头数/个

 鸡的只数/只

兔的只数/只

 腿数/条

8

 8

 0

 16

A、启发引导讨论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借助画图方法分析。

假设全是鸡,共有几条腿?

现在比原来少了几条腿?

为什么现在比原来少了10条?

(学生讨论)

在鸡兔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腿的条数就会增加2条,应该增加几只兔,腿的条数才变成26条?

B、学生试做。

请把我们分析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吧!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C、课件演示“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随教师提问一步步演示)

D、学生补充完善解答方法。

(2)、假设全是兔

同学们这种方法是不是更有效呢?

我们把这种方法也起个名字——假设法。

(板书假设法)

A、小组合作讨论、试做。

刚才我们用假设全是鸡的方法,你还能用假设全是兔的方法吗?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同桌边讨论边写出解答过程。

B、汇报交流。

C、填一填,回顾解题思路。

(课件出示)

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子,那么总共有()×()=()条腿,这样就比实际多()-()=()条腿。

由于把鸡看作兔子,每只鸡就多了()-()=()条腿,所以就有()÷()=()只鸡。

现在把图中的3只兔子减去两条腿就变成鸡。

6、小结方法

多了不起啊!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几种方法?

如果老师要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选用哪种方法去解决呢?

同学们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

集体评议。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2、民谣:

一队猎人一队狗,

两队并成一队走。

数头一共是十二,

数脚一共四十二。

猎人与狗各多少?

3、生活中的数学:

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

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鸡兔同笼的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如:

猜想、画图、列表、假设……等,下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用代数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有兴趣吗?

 

五、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问题

猜想、列表法假设法代数法

1、假设全是鸡2、假设全是兔?

8×2=16(条)8×4=32条)

26-16=10(条)32-26=6(条)

4-2=2(条)4-2=2(条)

10÷2=5(只)-兔6÷2=3只)-鸡

8-5=3(只)-鸡8-3=5(只)-兔

答:

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用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70页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新知。

.

  师:

同学们,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什么?

(地球)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你们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地球分为哪两部分?

(陆地和海洋)

  师:

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的面积要远远超过陆地的面积。

那么你想知道陆地面积、海洋面积究竟有多大吗?

老师给你一个信息,看看你是否能算出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各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大屏出示: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师:

能吗?

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那再给你一个条件,

  大屏出示:

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师:

现在你能算出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各是多少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说看。

同学们在解答的时候,可以通过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或是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指名汇报,师小结。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你们的智慧让老师惊讶!

  1、这道题目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呢?

  2、题目中有几个未知数?

两个未知数该怎么解设?

各小组一起讨论一下,并派一名代表把你们设未知数的方法写到黑板上。

3、反馈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

生1:

解:

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

那么海洋面积是(5.1—x)亿平方千米。

师:

你又是从哪句话想到的呢?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生2:

解:

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

那么海洋面积是2.4x亿平方千米。

师:

你是从哪句话想到的?

(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

4、列方程解答。

未知数设好了,方程又该怎样列呢?

那么,我们在列方程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预设:

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

对。

那么在找等量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确定题中的等量关系:

①公式;②题目中的关键词句;③实际生活常识。

(此处根据教学需要酌情讲授。

师:

那么,本题应该怎样找等量关系,怎样写等量关系式,又怎样列方程呢?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预设反馈:

①如: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x+2.4x=5.1或x+x÷2.4=5.1(你是根据哪一句话列的?

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

2.4x=5.1-x(你是根据哪一句话列的?

……

通过学生的回答出示:

在用方程解答题目的时候,如果用其中一个数量关系来设未知数,另一个数量关系就用来列方程。

小结:

你知道怎样设未知数和找数量关系式了吗?

②你会解答这些方程吗?

(此处注意讨论x+x÷2.4=5.1和2.4x=5.1-x等类型的方程,因它们求解的方法我们没有学过,而且求解时也比较麻烦,所以我们暂且可不做。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我们所设未知数不够合适。

那么,应该怎样设未知数更好呢?

我们先看下面一组题:

兴隆小学五年二班未患流感的人数是已患流感人数的3倍。

如果设已患流感人数为x人,那么未患流感的人数是()人;如果设未患流感的人数为x人,那么已患流感的人数为()人。

比较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选择哪个量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