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70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docx

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试题汇编

必修一会考试题汇编

一、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1、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是指

A.封邦建国B.建立军队C.制定周礼D.营建都城

2.西周受封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有①镇守疆土②制定礼乐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受封的主体是A.同姓亲族B.异姓功臣C.殷商后裔D.先代贵族

4.西周实行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的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5.右图反映的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6.周王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一重大

举措就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西周)之失,在于制。

”其中的“制”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内阁制

8.右图所示封国林立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B.秦朝C.西汉D.隋朝

二、宗法制(目的、特点、影响)

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2.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3.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其继任者是

A.嫡长子B.兄弟C.功臣D.诸子中贤能者

4.图1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

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作用)

1.秦代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

2.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A.大禹B.成汤C.嬴政D.刘邦

3.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4.秦朝中央机构中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枢密使

5.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B.机构职责分明C.地方权集中央D.历代王朝沿用

7.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被迫退位,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宣告结束。

这一制度的

创立者是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王嬴政

8.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D.世袭制

9.秦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完成以上功业的是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始皇

11.中国古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是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始皇

12.“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这里的“寡人”应该是A.夏启B.嬴政C.刘邦D.朱元璋

四、汉代王国问题(由来,解决措施、作用)

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王国势力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封同姓诸侯B.颁布“推恩令”C.设置三省六部D.增设内阁

2.史书记载: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其目的是A.恩泽贵族B.削弱王国势力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融合

3.中国古代一位皇帝颁布法令,允许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可分割一部分王国土地成为列侯。

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

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增加税收B.恩泽贵族C.削弱王国势力D.实现民族融合

5.秦朝实行郡县制,不封诸侯王,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封地和权力,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各地的经济交往B.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C.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D.促进民族融合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特点、作用)

1.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关于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B.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D.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割据局面出现

3.唐太宗时期,如果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六、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作用)

1.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利

2.图1所示的中央管理体制形成于A.秦始皇B.明成祖C.康熙帝D.雍正帝

3.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意图是

A.提高办事效率B.加强对地方控制C.使各部门互相牵制D.加强皇权专制

4.清朝雍正年间为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设置的机构是

A.“推恩令”B.三省六部制C.内阁D.军机处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B.军机处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调整,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化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中央集权B.监察权力C.专制皇权D.科举选拔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B.汉朝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

C.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斗争中占据绝对上风D.明清时期政治体制体现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

七、鸦片战争(原因、结果、影响)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下走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3.19世纪中期,一位正直的英国人在评论一场战争时说:

“我从没有听到过比这次对华战争的起源更不公道,

进行时更给英国丢脸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B.割占香港岛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

5.有一座城市,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30年代日军在此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

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C.广州D.南京

八、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内容、影响)

1.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头像在近代被西方列强劫掠,劫掠者是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八国联军

2.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近代劫掠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头像的侵略者是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八国联军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毁图中建筑并抢劫文物的侵略者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英法联军D.美国军队

九、太平天国(原因,经过,纲领性文件,结果)

1.有学者对某史事是这样描述的:

“挟千里席卷之势,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

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描述的史事应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A.创立拜上帝会B.金田起义C.永安建制D.定都天京

3.下列近代人物中,最早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施政方案的是A.洪秀全B.石达开C.陈玉成D.洪仁玕

4.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A改变半殖民地地位B实行民主制度C发展商品经济D稳固小农经济

5.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B.进行北伐和西征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提出《资政新篇》

6.“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这首民谣流行于

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7.有专家指出:

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

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金田起义B.《天朝田亩制度》C.定都天京D.《资政新篇》

8.“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土地分”。

这首流传于19世纪中期的民谣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北伐战争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9.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

检测”等四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李鸿章D.《天朝田亩制度》

10.下列近代文献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孔子改制考》

十、甲午中日战争(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

从前我国还

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

么大的耻辱啊!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

该诗有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9世纪末有人做过一篇檄文,写道:

“痛哉!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吾台民……非丧于倭奴

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之手也。

”这篇檄文出现是因为

A.《南京条约》签订B.《天津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

4.图2为19世纪末期,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画中摊开的大饼上标着英文“CHINA”。

该漫画反映出

A.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C.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D.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图2

5.“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

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作者曹润堂)这首写于1895年的诗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的情况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①(指分离、割取)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

填海心。

”诗人黄遵宪1896年写的这首诗,因何而发?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愈益严重D.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7.“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pin)掷金黄。

”诗中“海面未收功一战”指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十一、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1.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茄吹不尽,残灰犹共挽烟灭。

这里的了“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规定列强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十二、辛亥革命(背景、爆发、结果以及评价)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部分实现这一愿望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关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的描述,最为确切的是

①实现土地国有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争取民族独立④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图2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

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

亲笔题词墨迹: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以下关于孙中山一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4.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

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

5.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是因为这次革命

A.建立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B.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6.同盟会纲领中,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7.“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幅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A.洪秀全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8.右图是近代中国某政治组织的成员证,其中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字样。

据此判断这一政治组织是A.兴中华B.同盟会C.国民党D.共产党

9.1912年年初,南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根据当时的情景,歌词中的“旧邦新造”系指

A.清廷实行“新政”B.武昌起义成功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兴起

十三、五四运动(背景,过程,结果以及意义)

1.右图有“欧战和会,外交失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文字。

该档案材料可用于研究

A.虎门销烟B.金田起义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2.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的一位中国外交官愤慨地说道:

“偌大一省(山东)权利见夺于他国。

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直接引发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3.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

从上述标题判断,该报道记述的历史事

件是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五四运动D.卢沟桥事变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A.武昌起义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5.巴黎和会上,欧美日列强相互勾结疯狂攫取中国权益,这直接促发了

A.义和团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6.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以下历史事件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

8.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写道:

“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

……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他论述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卢沟桥事变D.文化大革命

9.今年是五四运动94周年,这次运动最早发生于

A.天津B.上海C.北京D.长沙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右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是全国文物保护重点单位,

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诞生B.中国共产党成立C.国共第一次合作D.

国民大革命发动

十五、国民革命(开始标志,北伐、结果)

1.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政府的建立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北伐战争的开始

十六、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井冈山之所以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称,是因为在这里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B.取得了国民革命的胜利C.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右图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一枚铜币。

(图中铜币上的字:

“中华苏维埃维共和国”“每弍拾枚当国币壹圆”)

它见证了①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②中国共产党重视革命根据地的经

济建设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影响④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初具国家职能的

政权。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国民革命统一战争的建立C南昌起义的爆发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4.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

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C.人民军队的诞生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5.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成功,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难

的探索,开创了以农村为中心“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开始形成于

A.中共一大的召开B.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D.遵义会议的召开

6.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

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B.湘赣边秋收起义C.第五次反“围剿”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十七、长征(原因,过程以及意义)

1.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歌颂

A.秋收起义B.二万五千里长征C.开辟敌后战场D.千里跃进大别山

2.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赞叹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这里的“远征”

是指红军A.开辟井冈山根据地B.二万五千里长征C.开辟敌后战场D.千里跃进大别山

3.美国记者斯诺说: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

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B.二万五千里长征C.千里跃进大别山D.开辟敌后战场

4.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

任飞扬。

”其中的“首”指A.王明B.周恩来C.李德D.毛泽东

十八、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罪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以及意义)

1.下列事件中,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

2.有学者在1937年上海刊物《呐喊》上发文指出:

“我相信中国文学界的优秀分子以前没有一个不是憎恶战争的,

但是,现在确没有一个不是讴歌抗战的。

”让作者发出次感言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B.武昌起义成功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全国性抗战开始

3.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

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A.平型关伏击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4.“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

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在1937年而作的

《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事件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五四运动工人罢工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5.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

每一座山丘,每一

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

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

这说明A.日本对中国的民众生活很感兴趣B.日本想对中国的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C.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D.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

6.“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

二位英雄出现在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7.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

A.发动大规模会战B.进行积极抗战C.实行全面抗战D.坚持游击战争

8.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A.甲午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

十九、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右图是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当时能够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

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提出改革开放伟大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