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76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docx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

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历史部分仿真度比较

段贵洲(18中)

在金牛区高三历史中心组工作成员及教研员的努力工作支持下,今年本区高三历史教研工作有序进行,扎实推进,每一位成员都不保守,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成果资源共享。

并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部份工作,现将我们工作的一些情况与四川08年文综高考试题历史部份对照,发现我们的复习指导方向和策略是对路的,有些试题还是和我们的备课成果中试题极其相似或类似(见下表)。

希望明年的中心组集体备课在今年的基础上更加扎实,更有针对性。

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08年高考集体备课成果

14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史练习7题

37题(主观题)

区交流历史试题二37题(其中的4、5问与高考37题4问极其相似)

39题(主观题)

中国古代史练习41题

2008年高考历史命题信息25题(2008.5.28)

总结如下:

一、两道主观试题的思路:

37题:

如下:

小切口,深论证,体现命题人之大史观,新史观。

以英印关系(小切口)凸现新史观、主干知识(大史观,新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化史观):

文明的碰撞:

《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对印度的冲击》:

碰撞中走向一体化的世界

二W商品

世经体

 

二W战争

世殖体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三大内容(横向)和形成的三个阶段(纵向)

A.三大内容:

包括资产阶级统治、世界殖民体系、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B.形成的三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20世纪初正式形成

②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由相对封闭隔绝到逐渐形成为一个整体:

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革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和新的交通运输工具、新的信息技术对“整体进程”的影响。

高考原题:

37答:

对比:

18中段贵洲区交流历史试题

(二)

37、(32分)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家。

印度是南亚的重要国家,2008年是中印文化年,两国关系迎来新的机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说,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曾出现三个高潮:

一是……二是20世纪前半叶,两国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的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三是两国分别获得独立和解放后,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写下重要一章。

——央视国际专访2005年4月1日

材料二:

义净三游南海,历时25年,经过了30余国,在室利佛逝住得最久。

他返回洛阳后,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共翻译了佛经56部,230卷,古代中国西游僧侣中,能“学尽梵书,解尽佛意者”,玄奘之后即算义净了。

除埋头于佛经翻译外,还写出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著作。

前者主要记载了当时游历西域、南海的中国和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僧侣。

后者主要反映当时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佛都遗址遗迹等。

《中外关系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印关系第一次高潮的内容。

(3分)

(1)第一次高潮:

以佛教为媒介,中印两个伟大的古代文明进行的历史性文化交流。

(3分)

(2)在郑和下西洋以前我国早在什么时期就开辟了一条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它直到唐朝后才日益发达,为什么?

(4分)

(2)西汉汉武帝时期。

原因:

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使用;统治者的重视。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3)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出20世纪前半叶中印两国人民共同斗争的史实,并分析两国关系第三次高潮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7分)

(3)第二次高潮:

20世纪初,印度开展反英斗争,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共同促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即“亚洲的觉醒”。

(3分)第三次高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被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两国的交往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分)

印度的殖民地化和独立后崛起的过程是亚洲许多新兴民族国家历史的缩影。

材料三:

……英国殖民者把征收土地税作为掠夺印度财富的主要手段。

从征服孟加拉其土地税就一再被提高,1766年比1764年提高了80%以上,到1791年,又提高了227%。

…18世纪末孟加拉有三分之一耕地成了野兽出没的草莽。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4)材料三反映了18世纪英国采取什么手段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对印度有何影响?

(3分)

答案:

(4)赤裸裸的殖民掠夺(提高土地税)。

对印度农业是摧毁性打击。

(3分)

材料四: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

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面纱,最活就是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5)根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的特点。

与18世纪相比,对印度社会造成的影响有何不同?

(4分)

答案:

(5)特点:

商品输出。

(2分)不同影响:

使印度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或答加速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样给分)(2分)

材料五:

印度近年来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003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7.1%。

2004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8.2%,跻身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列。

——摘编自《新华网》《人民网》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印度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3分)

答案:

(6)实行经济改革;大力发展高科技。

(3分)

材料六:

时间

中印大事记

1950年4月

中印两国建交。

当时,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4年6月

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第一次正式访问。

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10月

印度总理尼赫鲁作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1959年

中国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

1962年

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

1976年

双方恢复互派大使,中印关系逐步改善。

1996年11月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

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2003年6月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2003年11月

印度舰队在上海外海的东海海域与中国海军进行“搜救”演习。

这是中印历史上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中国海军第二次与外军演习。

(7)依据材料六说明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

(5分)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3分)

答:

(7)50年代中印关系友好,60年代关系恶化,70年代后关系逐渐正常化。

(3分)

西藏和边境领土问题(或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分裂势力;无视英国近代侵略中国的历史,非法侵占中国领土)。

(2分)

中印两国应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处理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本着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态度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3分)

思考:

面对殖民侵略下的形成的整体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中史教参》2006年1-2期聂幼犁、刘立新的《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中学历史教学有这一重目的:

要让学生具有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善于吸收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注重多元文化、国际视野和理解的教育目的,在文明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近代外国与中国(印度)的关系并不能说:

“外国人在中国(印度)没有干过好事!

我们不是在赞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但我们至少也应该承认马克思提出的殖民主义的双刃剑”。

抗争是需要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别。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民族复仇分子、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而应该是真正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的积极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现代的人。

37题是(2002年上海高考题变型)“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的变形题:

欧美列强发动两次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一个完整的封建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其科技。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同样印度人民也是一样。

工业文明崛起后,

(1)16-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8世纪中期——19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促进了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的进步

2.促使东方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3.加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它使被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2)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

其影响:

(1)使本国经济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根本上冲击本国封建制度

(3)为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基础

印度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

革命性和软妥性。

故其领导进行的民运(亚洲的觉醒)生动体现了其双重性的特点。

 

高考原题:

答案39历史:

自然灾害——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先民化水害为水利的重要成就;古代天文历法成就;古代开垦荒地造成的负面影响;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等。

这一主题思思路路相信所有的学校高三学生们都是处理了的。

这次39题历史部份的20分,可以说是一组既新又旧的思路。

可以说它既是(有违)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也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命题人要求考生对灾难进行认真理性的反思:

天灾或人祸出现的原因是些什么?

面对灾难我们人类该怎样应对!

而本区从教研员到各校高三一线历史教师一定都早就处理过这类思路:

对比:

比如《中国古代史练习》41、材料三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溽”。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四: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引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材料五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年数

水灾次数

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

289

16

18

宋朝(金)

317

63

5

元朝

91

16

5.6

明朝

276

66

4.1

清朝

268

62

4.2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4)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8分)

(5)材料五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2分)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4分)

对比:

2008年高考历史命题信息(2008.5.28)

25.古今中外的政权都十分重视防灾、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汉朝、隋朝在防灾救灾、减灾方面有何重要举措?

材料二右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

答案

(1)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举措:

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隋朝广没仓库.如设洛口仓、含嘉仓等。

(2)做法:

实施《工业复兴法》。

减少工作时间。

提高工人工资待遇:

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附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清代救灾的基本操作程序。

(6)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历史因素和当时国内外形势两方面,分析1931年长江大水导致“湖北、湖南灾情最重”的主要原因。

答(4)主要原因:

农业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关心民间疾苦;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5)程序:

报灾(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报告灾情)、勘灾(地方官吏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审户(核实灾民户口,以备赈济)、发赈(按照受灾程度发放赈济)。

(8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6)历史因素:

两湖地区过度垦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日本加紧侵华,蓄谋制造九一八事变;(1分)蒋介石全力对根据地连续发动反革命“围剿”;(1分)国民政府疏于对长江水患的防治和善后救济。

2.自2008年1月13日以来,湖南省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全省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

(4)两汉时期,我国思想家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分别分析和评价这两种思想内容。

(5)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发明的民族,请列举历史上我国科学家为预防自然灾害而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技发明(至少四项)。

答(4)分析:

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和君权神授思想,认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代表天神统治人民;东汉的王充主张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并非天降灾祸。

评价:

董仲舒的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沦,宣扬的是封建主义迷信思想;王充坚持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5)①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町以遥测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

②唐朝时僧一行制汀《大衍历》,系统周密地反映丁太阳的运行规律。

③北宋科学家沈括制定“十二气历”使人们可以根据气象安排农事。

④宋代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帮助船只在阴晦天气里能准确辨别方向,躲避灾难。

感言:

面对灾难,我们选择了坚强。

选择了理性。

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思考中成长,在关注社会中成长进步,成为一个对时代有责任感的人。

二.关于12道单选题的思路:

分析单选

(1)试题结构稳中有新:

自从2002年进入“3+文(理)科综合”高考模式2006年四川自主命题高考模式以来,文科综合卷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呈现为专题模式。

这种考试形式有考查集中化、内容专题化、跨度扩大化、时空古今化的优点,但也明显暴露出考查知识面窄、试题容量小、个别试题有“配”题凑数之嫌,更有容易让信息灵通的学校、地区“押”着原题等弊端。

2008年成都几次诊断考试时就在尝试出现独题的单选题,而2008年四川卷之历史选择题仅保留一组主题单选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

18-20),其他的均为零散的历史知识点。

知识考查更加全面和灵活。

知识覆盖面自然广泛得多。

正因为如此,相信今年文综之历史单选部份学生得分要低。

(2)内容考查突出主干:

与去年文综历史相比,今年高考删去了较难、较偏的内容,真正把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突出了主干知识。

试题通过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还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和对外关系,以此切入,题显得不难,但灵活。

(3)注重基础,彰显能力:

以选择题为例,均为考查相对独立的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只要根据题意,认真分析材料或选项,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调动所学知识来思考便可以正确判断,所以没有怪、偏的感觉,较好地实现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功能,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我区教师工作与高考题的仿真性如下:

2008年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2008.5.28)

一、命题信息

2.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3.主流思想发展与演变①儒家思想的地位和演变过程;

2.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6.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印度)

用文明史范式解读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若干重大事件

案例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与变迁:

可以应对12题;

案例5:

全球化问题,可以应对15.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以及附件中,明显使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条款是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案例5:

战争与和平:

23题。

对比整理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抄写内容:

1、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特别注意:

通商口岸和传教的特权、领事裁判权)

1842年8月:

中英《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若能将此思路理顺,解答15题就没有问题。

雅尔塔会议: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安排战后和平和处理德国;同时,为要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美英希望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

为此,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决定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来讨论这些问题。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主要内容有: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但是,参加会议的三大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的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顾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苏联历史(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方针与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体制的特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008年历史高考历史上的重大周年与次周年问题

一、重大周年历史事件归纳(以2008年为推算标准)2.以2009年为推算标准的次周年问题:

①940周年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公元1069年);二、重大次周年历史事件归纳;

2008年历史高考热点追踪

1.以“文明史”为思路;2.以“现代化”为主线;3.以“全球化”为理念。

二.搜集热点,归纳总结发散

 1.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

总之,我区高三历史教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教研员的领导下开展了认真负责的工作并卓有成效,通过自己的工作使有些思路与高考真题极仿真。

相信我区的08届学生文综之历史虽然有点难,但学生们会取得好成绩的。

 

2008-6-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