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38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9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docx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核作业

温家宝总理与中国教育的改革(案例学习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  温家宝总理的两篇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温家宝

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

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

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

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

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

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

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

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

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第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第五,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

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类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

分类规划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特点,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

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

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问题。

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

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

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

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

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2008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今后还要逐年增加。

对义务教育,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带有强制的含义,就是具有制度性,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

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

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

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

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成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

这就需要加大投入。

2007年至2008年,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

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危房改造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实施的情况,在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

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师缺乏的问题。

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待遇问题,一个是素质问题。

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联系的。

待遇问题,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

从2009年元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万人,必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把这项工作认真搞好。

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

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这有多方面原因,要认真分析研究,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

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

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

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第三,关于职业教育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

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

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就拿奖助学金来讲,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

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

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问题在什么地方?

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

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

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关于高等教育问题。

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

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

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

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

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

“教是为了不教”。

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第六,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

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

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

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

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

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两者必须结合,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

按说,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我想借这个机会,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

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

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

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八,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

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

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

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

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在制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少。

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找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规划才能看得远,同时又有针对性,有现实感,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

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要组建跨部门的工作班子,建立强有力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咨询队伍。

工作班子和咨询专家的挑选要公开透明,体现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

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

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这样,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

(本文是作者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新华网北京2009年1月4日电)

新华网北京2009年10月11日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

(2009年9月4日)

老师们好,今天上午,我在三十五中初二(5)班听了5堂课,中午和同学们一起吃了饭。

下午和老师们座谈,听取意见。

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来了。

在教师节前夕,我用整整一个上午听5堂课,一方面,用这种方式表示对老师们的尊重;另一方面,想深入地了解一些教学的真实情况。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我首先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主要是听老师们的发言。

为了使会议开得活泼一些,在大家发言之前,我想对上午5堂课做个点评,互相切磋。

如果说的不对,请你们批评。

第一堂听的是数学课。

这堂数学课主要是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老师讲清了概念,这非常重要,基础课必须给学生以清楚的概念。

她还讲了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条件,以及两边一角全等的几种情况。

老师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启发同学来回答。

老师在问到学生如何丈量夹角的度数时,同学们回答了好几种,比如量角器、圆规、尺子。

我觉得这堂课贯穿着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学会应用的理念。

最后老师提出两边夹一角的判定方案,也就是SAS判定方案,并且举出两个实例让学生思考,一是做一个对称的风筝,这个对称的风筝实际上是两边夹一角的全等三角形;二是一个水坑要测量中间距离,水坑进不去,是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边相等,用这个概念通过全等三角形把这个边引出来。

这两个例子都是联系实际教学生解决问题。

所以这堂数学课概念清楚、启发教育、教会工具、联系实际,说明我们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进。

总的看这堂课是讲得好的,但是我也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温家宝和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二堂听的是语文课。

老师讲的是《芦花荡》,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我过去也读过,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觉得别有一番新意。

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

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但是老师没有讲,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

孙犁是河北安平人,他一直在白洋淀一带生活,1937年参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写出像《芦花荡》和《荷花淀》这样的文章。

讲作者的经历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

孙犁于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到过延安,然后陆续发表了反映冀中特别是白洋淀地区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像《荷花淀》、《芦花荡》都受到好评。

但我紧接着就有一个惊喜,这是我过去上学时没有过的,就是老师让学生用4分钟的时间把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我觉得这是对学生速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她不仅要求学生专心,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我们常讲人要多读一点书,有些书是要精读的,也就是说不止读一遍,而要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地经常读。

但有些书是可以快速翻阅的。

默读是我听语文课第一次见到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有时间要求的。

我发现学生们大多数都读完了,或许他们事先有预习,或许他们真有这个能力。

紧接着老师又叫学生概括主要故事情节,这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我以为非常重要。

3300字的文章要把它概括成为3句话:

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

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这不容易。

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

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紧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懂得写人和写事,这里既贯穿着认知,又贯穿着思考和提升。

老师特别重视人物的描写,因为孙犁这篇东西用非常质朴的语言写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抗日老人,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四个字:

自尊自信,这是他人格的魅力。

因为他能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表现出镇定,当他认为这件事情做得不好时又十分懊丧。

语文教师还让学生进行了朗诵。

我以为语文教学朗诵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口才的一条重要渠道。

如果我们引申开来,由逻辑思维到渊博的知识到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需要从小锻炼。

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课文的高潮时,她讲这位老人智勇双全,爱憎分明,老当益壮,点出老人的爱国情怀,然后概括出老头子最大的特点是抗战英雄,人民抗战必胜,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讲到这堂课的中心思想是要热爱祖国。

这样,就把课文的内容升华了。

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间休息时,温家宝和同学们讨论上课的内容。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三堂听的是走进研究性学习课。

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课。

听了课我懂了,其实是开阔学生的思维,用我们可以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来深究科学的原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这堂课老师讲的是“教室”,就是要建一座好的“教室”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纷纷回答,几乎我想到的他们都谈到了,从窗户到门,从隔音到节材。

最后,老师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叫做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教室”;怎么开展研究——研究“教室”的方方面面;和谁一起研究——老师和同学;怎样表达研究成果——把学生的经历、实践和参与结合在一起。

但我坐在课堂上就在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们却没想到,就教室而言,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

学生没想到,教师也没想到。

经济适用都想了,但是安全没想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想到防震知识,这算个缺点吧?

这堂课讲得还是不错的,比如教室的设备甚至深入到多媒体,投影、摄影头,节能深入到节能材料,深入到经济上的性价比。

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提问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岩石,想研究岩石,这个学生也可能不知道老师备课的内容是要讲“教室”,但是老师很快把他的问题扭过去了,因为这堂课不是这个主题。

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教这堂课要求老师的知识非常渊博,学生爱好涉及的是大自然,老师讲的是“教室”,而对学生好奇的大自然应该给予积极回应。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因势利导,问他看过多少种岩石,知道名字吗?

老师就可以讲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启发学生热爱岩石,从而热爱地质。

我不是让老师把原来备课的内容改变,而是因为学生想听的是大自然,老师要讲小空间,用简练的语言和提问的方式回答大自然的问题是必要的,而且并不困难。

最后,老师展示了这个学校的研究成果,35中做过园林研究,做过抗紫外线的研究,做过冬小麦的研究,做过城门与城墙的研究,做过节水灌溉的研究,做过环境因素和生物的研究,还有很多学生获奖。

这是一堂很好的课,但老师可以更放开一些,不要求老师是万能的,老师可以把学生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