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342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川大考古2000~2013试题和答案.docx

四川大学历年(20002013)考古考研试题

2000年

一、名词解释

1.南越王墓

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mo)的陵墓。

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于1983年6月被发现。

南越王墓是一座大型石室墓,平面呈“早”字,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

前室两侧有东西耳室,中室两侧有东西侧室。

墓中室为主棺室,葬具为一棺一椁(guo),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后室出土带有“夫人”字样的印章,应为姬妾葬处。

前室出土木车构件,殉一人,当为南越王宫廷御车者。

出土的随葬品有陶罐、鼎、盒、玉环、壁、璜等。

出土的龙钮金印上,阴刻篆书“文帝行玺”,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2.简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

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

*历谱为经天文计算编排得出年月日的表。

3.星云纹镜

又称“百乳纹镜”,有的连称为“星云白乳镜”。

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期武、昭、宣帝时期。

镜钮多连峰式,钮座外围及镜子边缘多饰一圈弧纹,一般都为十六连弧。

主纹用众多的乳纹所构成,多饰圆锥形凸起,四周连城一圈。

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

乳钉数目不等。

星云镜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河南、陕西、江苏发现的较多。

4.朱书镇墓瓶

用朱书将镇墓文写在一种固定形式的瓶或罐上,称为镇墓瓶。

其上文字又称朱书解除文,流行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墓葬,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

5.马面

在中国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愈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马面”。

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始筑时间为曹魏西晋,北魏时又重新建筑)。

6.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簿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大四出文:

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出、四道。

二、简答题

1.简答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

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

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

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

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

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

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

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2.简答汉代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①西汉前期:

花纹虽略有变化,但总的来说,仍属“战国式镜”,不同的是铜镜开始有了铭文。

当时最流行的是“蟠螭纹镜”,有些蟠螭纹镜在花纹中出现了“规矩形”的纹样。

②西汉中叶汉武帝时期:

出现了真正的“汉式镜”。

纹样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的中心,有的可均称的划分为4区,三纹弦的桥型小钮消失,在一度流行蛙钮以后,流行半球状钮,铭文增多,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装饰。

③西汉中期到后期:

到了中后期,主要的铜镜种类先后有:

“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等。

铭文内容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多为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式。

③王莽时期:

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大量流行,镜钮外围有方格形、"规矩纹”、青龙、白虎等四神和子丑寅卯十二时的文字,这是阴阳五行思想在铜镜上的反映。

④东汉前期:

最常见的铜镜是方格规矩镜和连弧纹镜。

后者起源于西汉后期的日光镜和昭明镜。

⑤东汉中后期:

开始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画的动物为图纹。

纹样出现浮雕式,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呈“心对称”或“轴对称”,半球制的镜钮增大,有的呈扁平圆形,铭文有七字句或者仅四个字的(长宜子孙)。

L论述洛阳烧沟汉墓的分期

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群。

墓葬的时代从西汉中期延续到东汉晚期。

这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给建立洛阳以及中原地区汉墓年代的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并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墓中所出陶器等主要随葬品的组合和类型的演变情况,可划分为6期:

第一期属西汉武帝时期;第二期属昭帝时期;第三期属宣帝至新莽及其稍后;第四期为东汉早期;第五期为东汉中期;第六期为东汉晚期。

第一期墓室为平顶,一般较狭小。

部分墓的墓室用空心砖砌筑,其余则为土洞墓。

墓室前端的一侧凿有简陋的耳室。

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

墓门多数向南。

墓室为直肢。

部分墓尚存木棺痕迹。

第二期墓室也是平顶,但一般较宽大。

多数空心砖墓,少数墓的墓室为土洞或用小砖铺地。

墓室前端的一侧或两侧有简陋的耳室。

墓门多数向北。

葬式亦为直肢,多数墓尚存木棺痕迹,个别为漆棺。

第三期墓室绝大多数为弧形顶,只有少数为平顶或穹窿顶。

墓室中游两棺或3棺以上合葬者,除夫妇合葬外,还有子女利葬的现象。

墓室多用小砖券筑或用小砖铺地,但也有土洞墓。

空心砖只用作部分墓的墓门栏额。

耳室增多,从1个至4个不等,不少耳室平面作丁字形。

部分墓在墓道和墓室之间还有甬道。

墓门无一定方向。

葬式为直肢。

一半的墓中有木棺遗迹,其中少数还有铁棺钉。

第四期墓室可分为前室和后室两部分,前室作穹窿顶,后室仍为弧形顶。

前室多数为土洞墓,后室多用小砖砌筑或用小砖铺地。

封门也用小砖。

耳室多数为一对,个别墓有两个以上耳室。

墓道和墓室之间都有甬道,墓道仍为竖井式。

部分墓的墓道在竖井之前加凿一道斜长的阶梯,这是墓道形制的新发展,葬式为直肢。

木棺已普遍使用铁钉,棺内往往铺一层白灰。

第五期墓葬形制多数和第四期相同。

个别墓的前室和后室都为穹窿顶,前室附有侧室,个别砖墓的前室加宽成为横室。

第六期多为土洞墓,前室平面多数为横长方形。

墓室和墓道之间都有甬道。

规模较大的墓使用斜坡式墓道,较小的墓扔沿用竖井或竖井附阶梯墓道。

墓门以向南、向北者占多数。

木棺普遍使用铁钉及白灰垫底。

有些墓葬前室的四角还发现染有朱砂的卵石,疑作镇墓用。

2.论述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影响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布局: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影响:

其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仅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

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成的规划,即效仿长安设计。

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

2001年

一、名词解释

1.郑州商城

商代早期遗址。

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620年前后。

1955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并开始发掘。

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6960米。

城墙采用分段版筑逐段夯筑而成。

城墙内外侧发现有夯土结构的护城坡。

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遗迹。

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艺作坊遗址遗迹中小型墓地。

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巴蜀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

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

蜀族的活动范围,以成都为中心,约包括今四川盆地西部以及陕西,滇北一带。

蜀文化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新繁县水观音遗址、彭县竹瓦街窖藏、成都羊子山遗址等。

其中羊子山清理的一座坛形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先秦礼仪性建筑。

巴族的祖先,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以后活动在四川盆地东部,包括陕南、鄂湘西部及黔东北一带。

后与蜀同时被秦所灭。

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船棺葬、扁茎柳叶形剑、圆刃折腰钺、短散式弓尔矛,以及甑、釜、鳖(mou)配套的铜容器。

巳蜀文化(不仅接受了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南部的夜郎、滇以及西部的邛(qiong)窄(zu。

)、冉励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沟通古代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南边疆文化的桥梁。

3.卜千秋墓

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附近的西汉晚期壁画墓。

1976年由洛阳市博物馆发掘出土印章,墓主为卜千秋。

卜千秋墓由长方形主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主室全部由特制的空心砖砌筑,顶部仿券顶做成两坡平脊形式。

为夫妇合葬墓。

出土有陶制的壶、罐、鼎、仓、井和昭明镜,五铢钱等大量具有西汉晚期特点的随葬品。

壁画分布在主室脊顶、门额、后壁上部及隔梁的两面。

卜千秋墓画以绘于脊顶的墓主升仙图为主。

在狭长的脊顶上,绘着由日、月、伏羲、女蜗以及四神、仙禽神兽构成的天上世界,男女墓主则在仙人的引导下,乘仙鸟和龙舟凌云飞升。

在门额和后壁上部会有仙禽、怪兽和四神等。

风格朴拙传神,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特点。

4.简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

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

5.虎子

便壶。

因形作伏虎状,故名。

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汉代王室贵族以玉为之者。

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

《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刃木(chuang)、笫(zi)凡亵器”汉郑玄注:

“亵器,清器、虎子之属。

”孙冶让正义:

“虎子,盛溺器,亦汉时俗语。

6.白沙宋墓

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二座墓葬。

位于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北。

1951年12月发掘。

赵大翁墓分前后两室,前室扁方形,后室六角形,中间有过道,砖筑仿木建筑结构。

墓门正面是仿木建筑门楼,上砌(qie)斗拱、檐椽和瓦脊。

墓内各壁亦砌出柱和斗拱,斗拱为单抄单昂重棋五铺作。

前室和过道作宝盖式盈顶藻井,后室作宝盖式截头六瓣攒尖顶。

仿木建筑和墓室四周有彩色壁画。

甬道两壁绘侍者,前室墓门两侧绘持骨朵护卫。

东壁绘有女乐,西壁为墓主夫妇对坐宴饮。

后室壁画表现为墓主人内宅生活情景。

后室棺床上置迁葬的人骨两具,有元符二年朱书买地砖券(公元1099年),随葬品很少。

另两墓位于赵大翁墓北,年代稍晚。

这种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流行于北宋末年中原和北方地区,白沙宋墓是这类墓葬中保存较好,结构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组。

二、简答题

1.我国早期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早期铁器主要特征:

形体薄小,器形简单,主要有铁条、铁削、铁雨、铁镑等,虽然大半是农业生产工具,但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还没有占主要地位,只是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被广泛使用。

还有不少用金、玉、青铜作柄,有的铁器还错金嵌玉,表明它们是被当做珍贵物品埋葬的。

一些铁器的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制品形制相同,如甘肃、宁夏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陇山地区,发现9件铜柄铁剑。

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根据金相鉴定,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铁器的冶炼方法主要是块炼法,即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在凝为固态时经锻打提纯后,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形。

在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铁器中,已有生铁制品(即铸铁)。

生铁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生铁作为原料,可以直接铸造铁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生产领域,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了生铁炒钢(包括熟铁)新工艺。

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

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2.简述汉代的玉衣之制

玉衣发现于梁汉时期,是专为皇室贵族、诸侯王制作的葬玉,用若干带孔的小玉片按人体外形编缀而成,外观似真人,以金丝编缀者为金缕玉衣,又有银缕、铜缕和丝缕玉衣,以金缕者最为尊贵。

玉衣制度最早形成于西汉前期的楚国,汉初的出国出土的玉衣所用的玉料和制作工艺都较以后别的诸侯国要好,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玉衣中玉质最为上乘的。

东汉建立以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礼制的完备,玉衣的使用制度也进一步严格起来,朝廷明确规定,金缕玉衣为皇帝专用丧服,诸侯王使用银缕玉衣,列侯以及诸侯王家族成员使用的是铜缕玉衣。

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礼制再一次遭到破坏,玉衣的使用出现了僭越的现象,这些玉衣的制作工艺粗劣,使玉衣的制作和使用制度遭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

曹魏建立以后,大一统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玉衣制度也随之消亡。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第的异穴合葬墓,首次发现了完整的成套玉衣。

广州南越王墓首次发现丝缕玉衣。

三、论述题

1.试论汉代画像石分布与特点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

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

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

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

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

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

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

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2.比较唐代长安城、洛阳城平面布局特点

长安城:

长安城的基本性质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里坊、市构成。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三面纵横大街划分出里坊区,其间布列110坊、工商业区东西两市以及众多塔寺庙宇、曲江池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整体设计是以宫城、皇城正南门、朱雀大街及郭城南门所在之南北线为中轴,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全城街道和坊市,结构严谨,区划整齐。

7世纪以后,相继于宫城的东北、东南兴建的大明宫和兴庆宫,并未使城的布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洛阳城:

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

洛阳城平面略近长方形,南宽北窄,宫城和皇城置于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皇城前临洛河,后接宫城,从东西南三面将宫城围绕其中。

背面有曜仪城、圆壁城。

皇城宫城之东为南北毗连的东城和含嘉仓,西为东都苑。

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

洛阳城的形制布局与长安城有着显著的不同:

皇城和宫城不在郭城北部正中,而位于郭城的西北隅,这种非均衡对称的布局规划是低于京城一等的;然宫城的防卫设施又远在京师之上,宫城除南至皇城外,北建重城,西临禁苑,东接东城,南界以洛河,皇城宫城本身都内外砌砖,构筑坚固,戒备森严;里坊面积缩小,是北魏洛阳旧制的恢复;市场也不像长安那样左右对称,在东部洛河两侧设南北二市,西南设西市,洛阳城总面积比长安小,却设有二市,均可通舟船。

整个城市挟洛河而建,漕运便利,说明在设计意图上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工商业的问题。

但总体上仍然继承了魏晋以来都城建设的传统,属于封闭式的封建城市,其布局的共同特点,是将居民、市场局限在四周设置深沟高墙的里坊之中。

2002年

1.大汶口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前身是分布于苏北、鲁南的北辛文化,到前2500年前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以栗为主。

有较发达的家畜饲养业。

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

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出现的夫妻合葬墓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2.郑州商城

商代早期遗址。

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620年前后。

1955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并开始发掘。

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6960米。

城墙采用分段版筑逐段夯筑而成。

城墙内外侧发现有夯土结构的护城坡。

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遗迹。

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艺作坊遗址遗迹中小型墓地。

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人祭

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

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

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

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洋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

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但不同于商周时期的当场杀祭,而是以俘虏和诚献祭太庙,郊社。

4.对钱

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其字结构、笔画、肥瘦、方穿、厚薄、重量以及铜色都较一致或相似,称为对钱。

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后绝灭。

5.鸡冠壶

属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囊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二、简答题

1.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

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

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

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

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

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

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

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2.滇文化的主要特点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迫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的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

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

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案、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钺,吊人铜矛、戚、蛇柄剑等,还有各种形的金饰、玉饰为特点。

滇文化在东汉初逐渐被中原文化所融合,但骑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芒四射。

3.龙门石窟唐代列像石窟的分期

唐代是龙门造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更为丰富的阶段,可大体分为3期。

第一期包括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为初唐造像形式的探索与确立。

在这一时期,雕凿的大窟,主要是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完成的宾阳南、北洞及其后开凿的潜溪寺。

第二期是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的形成时期,约自武则天亲政至武周时期,此时为龙门石窟造像和艺术成就的鼎盛期。

这一期有纪年的大、中型石窟龛较多,其中以奉先大万王佛洞、万佛沟高平群王洞为代表。

第三期约自中宗神龙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705~804),为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由成熟逐渐到衰退时期。

这一期的造像的规模和数量远不如前两期。

三、问答题

L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与性质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

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

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

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则有夜、瓠、爵等。

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近的一对鸡冠形鎏,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

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肆、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肆、赢、卷沿圜底盘、大口尊、篡、小口高领瓮为主的起舞组合有明显的区别。

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

侈口罐、小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

但是,晋南地区不见三足盆,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西地区的同类型遗址内不见。

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当时的社会分工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

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差别。

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主与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