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46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docx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

(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

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

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

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

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

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

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1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

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

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

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

(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

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

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

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代朴学。

清代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咎于名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

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用。

(2)试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

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在哲学思想

1

上,驳斥程朱“理在气先”、“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陆王“心

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并将其

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

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

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分离。

(3)试述道家思想发展简史。

1.先秦道家。

先秦道家是中国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也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

2.汉代黄老学。

黄老之学源于老子,始于齐国下,当时的田骈(pian)、慎

到、环渊等人创了“黄老道德之术”,流行于战国末年,到吕不韦集门

客著《吕氏春秋》时,“黄老道德之术”已被大量吸收进去,并形成了

一个以道家为中心,兼采各家学说的粗糙的体系。

3.魏晋玄学。

儒学发展到汉末流于极端繁琐、迂腐,荒唐而走入绝境。

(4)试述法家思想发展简史。

1.先秦法家。

在建立和巩固封建制的斗争史中,产生和发展了一个思想政治

派别,这就是前期法家。

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等,他们根据社会现实,

既反对儒家提出的复古,又不赞成像道家那样海阔天空,不顾事实地空

论。

2.秦代法家。

秦王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天下,因而禁除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存在,

以树立法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汉代法家。

汉初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法家学说导致了秦王朝的速亡,于是

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省刑少事,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制定了以回复

社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比较宽松的政策。

第二章

(1)试述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的主尊释迦摩尼佛的配置情况。

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

“大雄”是对

佛教教主释迦摩尼道德、法力的尊称。

大殿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

(又称主尊)、随着各时代尊崇的不同和佛教内部的各宗派之不同,出

现了多种情况,单就数量上讲就有一、三、五、七尊之别。

大雄宝殿的配置,有释迦摩尼佛(或卢佛、接引佛)的一尊像、三尊佛、

五方佛像等多种情况。

(2)试述慧能生平经历及其主要成就。

1.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靠卖柴为生。

前往湖北黄梅参礼五祖,在五祖门

下做了一名行者。

大约十六年后,至广州法性寺,正值因宗法师讲《涅

槃经》,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

两个月后,慧能在法性寺菩

提树下升座讲法。

2.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她开坛讲法,教授徒弟,宣扬“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

从此以后,慧能在宝林寺说法

三十余年,影响很大。

武则天、唐中宗层先后召其入京,均被他婉言谢

绝。

2

(3)试述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的典型配置。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珈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人

的生活区,建有僧房、斋堂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已容纳四

海之来者而得名。

(4)试论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过程极其理论。

1.他首先宣称在甘河“遇仙”得到秘诀。

接着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

年多,称为“活死人墓”。

又迁居刘蒋村北,寓居水中央。

在山东,他

的传道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先后收了马钰,王

处一等七个弟子,后世尊称“北七真”;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

州、莱州等地建立了五个以“三教”命名的教会据点。

当王重阳在山东

宁海时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因此自名其教为“全真道”。

这两点标

志着全真道的创立。

2.王重阳提倡儒、释、道三教融合,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把《道德经》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作为全真教徒必修的经典。

他以修心去

欲为修道之本,主张先性后命,认为修道者如果能够除情去欲、心地清

净、如此虽然身在凡间而心已入圣境。

第三章

)试论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和缺点。

(1

1.编年体优点:

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

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而且不会重复记载;缺点:

以年

为经,突出以时间为中心的历史发展顺序,可是记事却前后割裂,破坏

了史事的完整性,一桩完全的史事,被年月日分隔成为许多碎片。

2.纪传体优点:

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各类人物活动情况,有范围更宽广

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面,另外也便于读者阅读。

点:

以人为主,虽是综合性的体例,有传、志、表等手段可以运用,对

于时间、事类和人物等各方面都能兼顾到,但也有各部分之间相互重复

和脱节的缺点,结果也是“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

(2)试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叙事方式的发展。

1.“提纲法”。

司马光对此采用了“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的方法,这样就

使得叙事眉目清楚,为学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追述法”。

司马光对此往往于叙述本事前,用“初”、“先是”等笔法以

追溯他的由来,使时间的始末一览而知。

3.“连类法”。

凡叙述道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时,《资治通鉴》对于有关的

或同类的事和人,往往连同予记载。

4.带叙法。

这种叙事法在编年史中也是颇为独特的,编年史鱿鱼体例的限制,

很难达到如纪传史那样的“大端”与“细事”并举无遗。

但司马光运用

个中叙事方法采纪传之长,补编年之短,使《资治通鉴》的编写达到了

更加完善的地步。

3

(3)试论《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地位。

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首推的经典之作,因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

史学的正式形成,也因此其作者司马迁被尊称为中国古代的“史学之父”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伟的通史。

3.《史记》为我国史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新体裁。

4.《史记》虽然主要记载的是属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的事迹,但是司马迁

在列传中,还记叙了不少游侠、刺客、货殖等下层社会的人物。

5.《史记》不仅是移步历史名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4)试论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学史的贡献。

1.章学诚对史学的贡献很大,主要表现在对当时脱离实际的学风的批判和关

于史书修撰的看法上。

2.在史书修撰上,章学诚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吧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

注”两大类。

又同时说明“撰述”的价值远高于“记注”,这是很正确

的。

3.章学诚在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基础上,又进一步指

出“三长”还不够全面,治史者必须要有“史德”,他的“四长”说至

今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章

(1)试论《离骚》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结构上,贯穿《离骚》全诗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1.

2.其次,《离骚》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精神的最早典范。

3.另外,《离骚》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象征体系,辞彩丰富华美。

(2)试述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诗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自然而韵味醇厚的独特风格。

他的平淡不是

玄言诗的平庸和淡而无味,更是泰康繁缛诗风的雕绘满眼大异其趣。

诗的平淡之中有无限风采,简练之中有深厚情味,被苏轼评为“质而实

绮,”(141页)

(3)试述魏晋南北朝散文、骈文,赋的成就。

1.散文,建安时期的思想解放,使散文创作打破了汉代中后期以来重复敷衍

经义的讲话局面,内容上真情流露,在形式上注重文采,设置开始了骈

偶化倾向。

2.骈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对偶工整精巧,用典绵密妥帖,辞

藻华丽绮焕,声律和谐精研。

3.赋作方面建安赋作承汉末抒情小赋的遗风,抒情性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对

偶工整和辞藻富丽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转化

的开端。

(4)试论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1.思想内容:

首先是盛唐精神的代表,这表现在他非凡的理想主义、强烈的

进去精神、高度的自信和自由解放的思想上;其次对社会、人生积极进

4

取的态度,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现实。

2.其诗豪放飘逸,表现为奔放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多为歌行古风,他的绝

句明丽清新,表现为清新流丽的语言和明净澄澈的境界。

(5)试论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1.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拓展了诗歌体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

代的社会生活,素有“诗史”之称。

杜甫诗写民生疾苦,特别是安史之

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杜甫诗还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情

怀。

2.艺术形式:

其诗以小见大,具有高度概括性、典型性。

杜甫诗观察和描写

极为细致,能在细微之处见出博大深厚。

第五章

(1)试论中国艺术的主要特征。

1.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艺术思想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

现在理论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2.情与理的统一。

中国艺术总是从情感的表现和感染作用方面去说明艺术的

起源与本质,并十分强调“情”与“理”的统一。

3.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艺术总是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追求

美。

)试论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2

1.布局上,因地制宜,巧于借势,结合环境布置房屋、花木、互为借景,

构成富有自然风趣的园林。

2.空间处理,注意避免轴线对称,通过大小不一的空间划分,以求虚实结

合,疏密相间,增加院内风景层次,达到步移景易的艺术效果。

3.风格上,含蓄蕴藉,富有情趣,追求诗情画意,同时往往通过楹联,匾

额来增加文化蕴涵。

(3)试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

1.高度的综合性。

2.虚拟性。

3.程式性。

4.强烈的夸张性。

(4)试述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艺术特色。

1.浓郁的装饰性。

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雕刻,都普遍提现

了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2.鲜明的绘画性。

具体体现为不大注重对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的把握,

而是着力于轮廓线与身体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第六章

(1)试述汉字简化采用的三种主要方法。

1.用本字代替分化出来的繁体字。

5

2.用古今字中的古字代替后出的今字。

3.选用通假字、异体字中笔画较少的字代替笔画较多的字。

4.把草书楷化。

(2)试论“六书”的理论内涵。

1.六书,是古人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规律,即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就是按照实物的外形特征,用线条或笔画把它描画出来。

3.指事,当遇到抽象得无可描摹的事物时,人类只好使用一种大家都比较容

易理解的符号来表示。

4.会意,有一些情况无法简单地使用象形字或指事字来表示,于是用两个或

更多的单体字拼合起来,组合出新的意义。

5.形声,表示意义的形旁(义符)和表示读音的声旁(声符)组成的形声字。

6.转注,转注并非造字法,而是属于“用字法”。

7.假借,假借就是同音代替。

第七章

(1).试论“精耕细作”技术系统。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它是指以集约的土地利用

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

施。

.充分利用土地。

科学把握农时。

.

.因地制宜的田间管理。

.精选良种,合理栽培。

(2).试述中医理论的整体论、阴阳五行说和经络说。

.整体论。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非常强

调整体观念。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为人体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

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阴阳五行说。

中医认为,人体必须阴阳和合才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的

平衡协调被破坏,就会产生疾病。

与阴阳说相伴,中国古代医学家同时

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药性和治疗等各个方

面。

.经络说。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连接表里上下、

五脏六腑的组织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疾变的发生和传播是以经络为途径

的,所以疾病的诊断可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变化为依据,同时,也可以通

过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技能,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

第八章

(,)试述古代姓氏来源的六种类型。

.以母亲名姓为姓氏。

.以封国、采邑为姓氏。

.以官爵职事为姓氏。

6

.以居住地为姓氏。

.以祖先族号、谥号货字为姓氏。

.以少数民族姓氏的译音为姓氏。

(,)试述避讳的注重情况。

避讳主要有两大类:

.为国讳。

或称为“公讳”,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某个汉字,一

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其垄断,臣民再不许使用。

.为家讳。

即子孙不能称呼父祖的名字,这也是尊祖敬宗的体现。

.长期以来,形成明确避讳的对象包括:

(,).避讳再为君主名。

(,).

避君主庙讳。

(,).避太子名。

(,).避后妃名。

(,).避皇后祖、父名。

(,).避权贵名。

(,).避乳子名。

.避讳的方法:

改名换姓;改官名、辞官职;改地名;改古书;改物名;

空字、缺笔、拆字、合字等方法。

第九章

(,).试论古代婚礼的“六礼”

1.纳采。

即男方家人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派人携雁前往女家行聘。

2.问名。

是男方家人托人备礼前往女家询问女方生母之姓氏、女子本身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情况。

问清之后,使者即回报男方以卜吉凶。

3.纳吉。

就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家。

即订婚。

4.纳征。

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被称作“纳币”“过大礼”

5.请期。

男方送聘礼后,虽已卜得吉期,但仍要备礼去女家告知具体成婚的日期,也叫“提日子”

6.亲迎。

也称“迎亲”,即到了约定婚期,新郎在黄昏时分前往女家迎亲,然后新娘随车至夫家。

(,)试述古代葬礼的主要内容。

1.停尸。

是将尸体安放在规定的地方,用特制的敛被盖上。

临死时脱死衣换寿衣,停尸方向多取西向,死者头部位置不得在梁下。

2.招魂。

自前方升屋,手持寿衣呼叫死者的名字,反复三遍,以示取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后方下屋,将衣覆死者身上。

3.吊丧。

有死者家属进行报丧,使人送讣告给死者的亲友等,亲友亲自或派人先后前来吊唁,死者家属设灵堂守灵举丧。

4.殡仪。

即大殓,清晨将庭中灯火熄灭后,把大殓所用的衣服凡三十称置于房中,酒菜及棺材亦列于堂上。

5.送葬。

又称“下葬”,清晨将物品陈列于门外,宾客来后,先举行奠仪,就中宣布各方赠送的财务,然后灵车出动。

第十章

(1)试述王权制度下的国家组织机构。

王权的行驶离不开一整套国家组织机构,包括辅政机构、司法监察机构、财政税

7

收机构和军事机构等,以实现王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辅政制。

早期国家的辅政制度是贵族议政辅政制,这是在氏族军事民主合议

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辅政制。

.司法监察制度。

西周时期在中央籍贯就有专门的司法官员----大司寇。

在大司

寇之下,设有小司寇,负责办理具体案件。

.财政制度。

包括贡赋方面、财政支出方面、财政管理制度方面。

.军事制度。

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王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是军队最

高统帅、主要政务官,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第十一章

(1)试论书院的学术传授方式。

.自学为主。

书院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

极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自由讲学。

我国书院一直盛行“讲会”制度,提倡自由讲学。

.学术传承。

与一般官学相比,书院的学术研究色彩十分明显,对古代学

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试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四级考试制度。

.童生试。

也称童试,是明清最初级的地方考试。

.乡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在南京、北京和各省省会举行,由皇帝任命

的正副主考官主持。

.会试。

为中央级的考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京城贡院举行,称“春”

391页

(3)试论科举制的功过。

.成功方面:

首先,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通

过考试取士选官,把选拨和任用官吏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政府,使录用官吏

有了相对公平的客观标准。

其次,科举制吧学校教育和任官制度有机地结

合起来,有政府掌握,使读书、应考、做官三位一体,在考核中注重真才

实学,为各阶层人士开辟道路,扩大和巩固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再者,给国家管理带来的若干新气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的有力支撑和文化教育的导向灯。

.负面方面:

考试方法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不健全,比较看重文才和对儒

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取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中科举容易获得高官厚禄,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前后生活反差极大,使得考生热衷于攀附权贵、打

通关节、科场腐败、作弊现象屡禁不绝;鱿鱼科举只考儒学,中国士人只

有钻研儒学才有出路,独尊儒术的价值取向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十二章

(1)试论中国都呆货币系统的特点。

.首先,文明相比较,中国货币产生的年代最早,且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有着很强的延续性。

.其次,中国货币种类较多,形制丰富,主要有金属钱币、纸币、银两等,

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还一直保持使用实物货币。

而各朝各代所铸造和发行

8

的货币,形制也各不相同。

.再次,中国古代货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金属钱币的钱文,体

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水平和成就。

.最后,中国货币影响覆盖亚洲,甚至波及世界。

(2)试论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1.首先,度量衡器的制造应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

量器的制作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量器的产生与完备,则与中国古人对物理学的(410页)原理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