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01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0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x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绪论

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文体的演变,文学观念的演变

2.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

如《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作品。

通过神话传说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观念,诗骚、史传、诸子、诗、词、赋、曲、戏剧、小说等

3.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

郑振铎:

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文学史了解往哲的伟大精神与崇高的创作成就。

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外化形式。

历史在变迁、人类在演进、环境在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亦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与面貌,但其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这就是本于生命、人心的不朽的内在精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正因为有此心、此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古人的作品产生感动与共鸣,并引发审美享受。

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养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终生受用不竭。

二、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

1.以作品为主,在对历代文学发展线索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读多背(记诵能生才识)

2.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3.史学思维

古代文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的,必须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序列中理解把握文学演进的脉络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成就及其地位

4.文化学视角

文学演进与整个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往往渗透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在广阔的文化学背景下了解文学。

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

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等等)

2.内部因素(文体演进、各朝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地域文学差别)

3.演进动力

民间文学发展的推动(活水源头):

雅俗互动

外来文学的影响

4.演进途径

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与融合:

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

曹丕早在《典论·论文》里就说: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复古与创新: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专门就文学的通与变,也就是因与革、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

文与道的离与合:

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文学或与道离,或与道合,离与合又有程度的不同。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1.以文学本身发展变化为断限根据分三古:

上古,杂文学,孕育发展,特点古奥

中古,文学自觉与繁盛,以典雅为特色

近古,市民文学,个性张扬,俗文学兴盛

2.以朝代分期

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先秦文学概说

一、中国文学的起源

习惯上将上古到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学现象称作先秦文学。

是中国文学起源与孕育期,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识、文学形式、风格等形成。

1.口头文学:

远古歌谣与神话

《蜡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本,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据说是神农时代一首农事祭歌。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皇甫谧《帝王世纪》)《康衢谣》: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传为舜所歌《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与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与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吴越春秋》卷九)《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较可信的夏代诗歌遗文。

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

2.文字的产生与书面文学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汉字的起源悬而未决,《周易》、《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说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

甲骨文字与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

甲骨文与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3.诗乐舞合一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葛天氏”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

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

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

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

“夔曰: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

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箫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作。

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与凤凰起舞。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与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

如天之无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

”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颖达疏去:

“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

”这段话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与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形态与作者

文化发展轨迹:

巫史文化(夏商原始宗教文化)-史官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士文化(春秋战国)

散文:

占卜记录-叙事-说理,卜辞-史传-诸子,

诗歌:

宗教颂赞祷祝-政治叙事-言志抒情,《诗经》-《楚辞》,

作者:

巫-史-士;集体创作到个性创作

三、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夏商文学:

原始宗教文化。

涂山氏《候人歌》,夏孔甲《破斧歌》。

夏启《九歌》,《诗经·商颂》五篇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有商代韵文。

散文:

《尚书·禹贡》《甘誓》据说是夏代遗文;商代有《商书》,其中《盘庚》记载盘庚迁都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

西周春秋文学:

史官文化,礼乐文化。

以与谐典雅为特征。

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历史散文有《尚书·周书》、百国春秋(现存为鲁《春秋》),《左传》《国语》;诸子散文有《老子》《论语》《墨子》。

战国文学:

士文化,百家争鸣。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楚辞》。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与诗赋。

清人章学诚说: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与记录

神话:

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

如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平治洪水、太阳神、火神等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愿望,“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形象具有神格。

传说故事:

产生较晚,大都叙述古史事迹与英雄行为。

后来神话的故事辗转相传,神话中的神变成人,如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传说中的人成了神,如黄帝,于是神话传说混淆起来,界限颇难分辨。

中国古代神话的材料尤其显著。

神话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出于对难以捉摸与控制的自然的惊奇与恐惧,幻想出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灵与力量,对之加以膜拜,由此产生神话。

神话故事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产生于初民的生产劳动与生存斗争过程中,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燧取火,庖羲氏的网罟捕鱼,大禹治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英雄,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

又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们坚强勇敢的性格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些神话故事一面表现了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恐惧,一面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丰富的智慧与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神话的功能与价值:

1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心理的神话》:

“当仪式、庆典或社会、道德准则要求获得证据,证明它们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是现实的神圣的,这时神话便发生作用。

2神话是联系个人与集体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神话使人们种种不安的情绪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获得宣泄

出土资料中的神话:

P39中

记载神话的古籍

我国神话在文字产生之前已广泛流传在人们口头,但文字写定的时期较晚,大多出于战国、秦汉初人的记录。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专书,神话材料保存较多的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庄子》、《国语》、《左传》诸书中也可找到一些片断。

《诗经》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取材于神话。

《山海经》共18卷,记载海内外山川神衹异物及祭祀事宜,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

鲁迅认为是古之巫书。

《五藏山经》5卷最早,约成于战国初,《海外经》四卷较迟,《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5卷更迟,可能是秦汉人的作品,或为秦汉人增益。

书中所记神灵约450多个,人形非人形神约为一比四。

神能力广大,奇形怪状,有龙身鸟首,有马身人面,有人面蛇身,有三头六臂。

出现时有红光满天,有狂风暴雨。

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奇怪的鸟首虫鱼与草木以及异国的奇异风俗,如三首国、一臂国、三身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

此书对后代小说影响很大,保存了很多接近原始形态的神话材料。

对我国神话传播与研究有重要意义。

《楚辞》里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保存了一些神话,《天问》尤其重要。

《淮南子》成书较晚,对神话搜罗宏富。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就保存在此书:

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二、中国神话及其意蕴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典型卵生神话

垂死化身:

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羲与御日: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海外东经》):

“羲与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南经》)

《淮南子·天文训》: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日入于虞渊之汜……(太阳运行由东向西路线)

共工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夭文训》)解释星系为何多偏移西北、中国地理形势为何西北高东南低

始祖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

《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鲧窃息壤,被杀在羽郊,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有人拿锋利吴刀剖开鲧腹,乃生禹。

鲧化作黄龙进了羽渊。

禹承父志治水,八年三过家门不入。

《吕氏春秋》载,他东到海边,南到羽人裸民之乡,西到三危之国,北到犬戎国。

“共工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

”《大荒北经》

治水途中认识涂山氏,发生爱情,太忙,不容易见面。

涂山氏派人到山旁等他,唱着“候人兮猗”的歌,是为南方音乐开始。

《天问》里提到他们的故事。

治水成功后被推举为君长,后来到会稽巡视,死在那里,会稽山的禹穴,相传即他的墓地。

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战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英雄神话

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后羿是上帝派来为民除害的神人,神射手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

精卫填海: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复仇精神,金石般意志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西经》)

神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与民族精神

阴阳五行观念、忧患意识(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不同),厚生爱民意识(构木为巢、鉆燧取火、神农尝百草以身试毒、商汤以身祷于桑林求雨及网开三面、后羿求不死之药),先民的反抗精神

三、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主客未分,以己观物,万物有灵、天人感应思想

2.具体、形象思维

3.感性体验

4.象征、隐寓

四、上古神话的散失与演化

散失原因:

神话历史化(理性原则下的删削与改造)

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轻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修齐治平实用为教,不言怪力乱神,太古荒唐之说不为道,其后无所光大。

(鲁迅)

道教影响下的仙化:

黄帝乘龙上天,西王母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我们可通过神话得知初民的生活与思想,可以作为古代历史的影子。

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艺术的创造给予很大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如希腊神话对荷马史诗的影响,为欧洲后代诗歌、小说、戏剧、雕刻等艺术创造提供了无穷丰富的材料。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中国亦然,古代神话对庄子、屈原文学内容与色彩的影响很大,阮籍、郭璞、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词亦然,古代小说、戏曲、石刻、绘画等常采用神话题材,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思考:

比较我国古代神话与西方古代神话之异同。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貌

一、《诗经》产生时代的社会形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产生地域约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基本上都是周诗。

周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瓜瓞》诸篇可以看到,周民族靠农业发展起来,从始祖后稷教人民耕种,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到文王、武王最终建立周王朝,与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

《诗经》中大量农事诗如七月、噫嘻、臣工、丰年、载芟、良耜等反映了周人重视农业生产的情形。

土地国有,井田制,分封制:

一切土地为周王所有,周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与贵族,驱使庶民、奴隶为其劳作、耕种。

“千藕其耘”。

神道设教的宗法制社会结构:

上帝神、祖先神(先王),政治宗教伦理的天人合一

《礼记·祭仪》:

子曰:

气也者,神之盛者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敬神畏鬼,敬天法祖,尊德奉孝。

敬德以配天,奉孝以法祖。

《礼记·表记》:

殷人尊神,率人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

人受命于天,称天子,有德者方受命;子孙受命于先王,故法先王。

二、编订与体制

《诗经》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产生年代跨度五百多年,作者涵盖社会各阶层,多不可考。

周朝乐官制作乐歌、公卿列士陈诗献诗以及由各诸侯国乐师采集来的民歌,最后集中到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由他们对之加工整理,然后编订成书。

传有孔子删定《诗经》之说,在孔子出生以前大概已有三百余篇的定本。

而孔子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载:

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能在孔子时代,《诗经》音乐已发生错乱,于是孔子对其改定,使之合于古乐原状,并以之作为学生教科书。

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本来有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有目无辞,故现存305篇,都是歌词。

根据乐调与内容不同,分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各诸侯国的土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指西周王畿乐歌,有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多为舞曲。

有周颂31篇,鲁颂4,商颂5。

周初成康时期,社会安定,矛盾缓与,去古未远,神鬼至尊观念牢笼人心,当时的诗歌是为宗教服务的颂歌(周颂、大雅大部分)。

后来社会进化、人事日繁,经济政治发展,理性主义萌发,诗歌开始走出宗教领域,进入宫廷、社会。

大小雅中的宴会诗、田猎诗以及记载民族开创发展的史诗便是此时期作品。

昭穆以后,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王室威望衰弱,礼崩乐坏,诸侯吞并,人民穷苦,人心怨乱,天命观念遭到质疑,人们发出怨天尤人的呼声。

古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便是此类诗歌代表。

(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国风大部)。

鲁颂、商颂也是平王东迁以后作品。

十五国风,豳风最早,西周时期产生,二南一部分属于西周作品,其余大部分为东周时期作品,这些以抒情言志为主的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具有极高成就。

三、《诗经》的功能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

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具有典礼、讽谏、娱乐、外交等功能。

郑樵《通志》: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大序》:

下以风刺上,下以风化下,主文而谲谏。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陈诗观风:

《礼记·王制篇》:

岁二月,(天子)东巡守,至于岱宗,……觐诸侯。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

《书》曰:

‘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又云: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献诗陈志: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左传·隐公三年》)

狄人伐卫……灭卫。

……卫之遗民……立戴公以庐于曹。

许穆夫人赋《载驰》。

(《左传·闵公二年》)

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

师溃而归,高克奔陈。

郑人为之赋《清人》。

(同上)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左传·文公六年》)讽谏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

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大雅·卷阿》)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崧高》)

献诗陈志以讽颂为主,讽多于颂。

赋诗言志:

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

颂多讽少,多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但要引用诗句准确得体表达本国或自己愿望。

公享之。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重耳拜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蔡、吴、唐三国攻打楚国,楚昭王逃亡。

)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学诗的风气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非常流行。

孔子告诫弟子“不知诗无以为君子”,“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泰伯》)

教诗明志:

《国语·楚语》记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士亹问于申叔时,叔时说: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名明其志。

”读诗可以明志。

孔门用于修身与致知——教化。

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