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573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docx

龙源期刊网

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共资源悲剧

作者:

孙英

来源:

《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

摘要:

公共资源因其非排他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很容易糟到过度消费。

本文分析了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发现是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的模式刺激经济增长。

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寻找出现这种公共资源悲剧的原因,并从互利共赢角度提出解决环境污染等公共资源悲剧的途径。

关键词:

博弈论;过度消费;公共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2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4117(2011)03-0380-02

一、问题背景

我国经济发展自建国以来所历经的道路:

20 世纪50年代,我国的建设学苏联,走的是低就业、低消费、高消耗自我封闭的的重工业模式。

然而,这个模式并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建设又学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

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

所以出现了一些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关公共资源受破坏的数据和例子:

我国北方荒漠化的速度呈上升趋势,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而在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为2100平方公里,而目前的扩大速度为每年2460平方公里。

这个速度还在增加。

(2004•潘天群)

在牧区,草原上的牲畜严重超载已成普遍现象,牧区一般超载50%-120%,有的地区达到了300%。

(2004•潘天群)

建国50多年来,我们的人口从6亿增长到了13亿,多了一倍,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

流失从6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减少了一半。

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

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若干年后我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

(2006•余治国、江雨燕)

到了今天,中国成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世界上自然资源损耗最严重的国家。

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以后6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

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

(2006•余治国、江雨燕)

在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资源依赖进口的国家,其中铁矿石和氧化铝的50%、铜的60%、原油的36%依靠进口。

我国原油的进口依赖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逐年提高。

(2008•吴时舫)

二、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和企业行为

从第一节所示资料可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

但是当把政府和企业都看成是一个理性人去分析时,发现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

图1政府和企业博弈分析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但是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没有站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想,因为那些东西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在当下可以用货币或者说是利润能够马上衡量。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一直处于博弈的状态中,当企业的一项发展计划和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相冲突时,上图1是把政府和企业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看成是一个博弈来分析。

上图中是政府和企业在发展时采取不同方案会有的不同结果:

1.如果政府干预企业行为,威胁企业说,如果过度开采,就要受罚,但是企业仍然过度利用资源,那么企业将接收到政府开出的罚款单,而政府却因要监督企业而付出人力、财力,并且因为并没有阻止到企业的过度开采行为,政府的声誉受损,公众信任度下降;而企业只要交付一定的罚款即可,显然罚款将低于其所获得的利润。

2.如果政府出面干预企业行为,企业害怕接到罚款单,而不开采,那么政府将因监督而损失人力、财力;对企业而言,维持原来的经营水平。

3.如果政府不干预企业行为,而企业又过度利用资源,那么政府将受到百姓的指责,认为政府是一个无所为的政府,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而企业则将获得开采的全部利润。

4.如果政府不干预企业行为,而企业又没用过度利用资源,那么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相安无事,企业不会接收到罚款单,在原来的水平上经营,政府也不会因此损失人力、财力。

用一个表来说明就是:

表1政府和企业博弈分析

用划线来确定政府和企业在经过博弈后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1.当政府采取监督战略时,对企业来说,开采将扣除罚款之后还有剩余,更有利,所以企业选择开采;

2.当政府采取不监督战略时,对企业来说,直接能拿到全部的利润,显然将选择开采;

3.当企业采取开采战略时,如果政府仍选择监督,那么不但会损失信誉,还会损失人力和财力,所以政府将采取不监督的战略;

4.当企业采取不开采战略时,那么政府没必要监督,这样还能减少人力、财力的损失,所以政府不监督。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并且用划线确定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可得到如下纳什均衡结果:

政府——不监督;企业——开采。

三、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造成公共资源悲剧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会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利战略,即政府不会对企业行为进行干预,而企业也会为短期利益而过度开采资源。

尤其在政府两难的时候,企业开始的其利润让渡——将利润的一部分让给政府,那么在短期来看,政府和企业目标达到一致,政府接受寻租。

这是政府和企业的二次博弈,跟上一节的分析相比,政府不监督企业行为,而企业进行过度开采,政府失了信誉,但是有企业让渡的一部分利润做补偿;而企业则可以继续开采、随意使用资源,只要对政府付出一定的租金,这个租金一定是小于利润的。

那么所得到的仍是上节的结论:

政府采取不监督战略,而企业仍然采取开采战略。

最终结果是政府和企业勾结起来,政府仍不监督企业的行为,使得资源遭到过度开采,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四、结论

政府和企业在几次博弈之后,仍是政府对企业放之不管,任由其使用资源,破坏环境。

而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的性质,使得市场经济缺乏一种有效的环境规制约束。

结果必然是企业或

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从个人利益出发,违反社会道德,为短期的盈利,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

使得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严重的制约着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将环境保护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完美结合,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公共资源悲剧的最佳途径:

第一,在对企业的监督过程中,政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是政府也要为其自身短期的发展考虑,和企业勾结在一起,接受企业的寻租。

所以本文认为对政府政绩的考核方式转变,不以GDP为考核政府的指标,而采取另外的指标来衡量政府政绩,比如绿色GDP指标,或许能改善公共资源悲剧。

第二,可以用明晰产权的方式,比如将某一区域的公共资源以一定年限、一定价格承包给某一或某一些企业,并规定允许开采的程度和污染的限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改善公共资源悲剧的目的。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

孙英(1985-),湘潭大学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国际金融。

参考文献:

[1]潘天群.博弈生存:

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66.

[2]余治国,江雨燕.生活中的博弈论[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95

[3]吴时舫.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绿色投资模式选择[J].江苏商论.200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