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65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docx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

初中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预案{血液}

赵县南柏舍镇中学:

杨辉

课题:

血液(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观察血液,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功能。

2学会用照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对血细胞的观察和对血常规化验单的分析,判断该病人所患疾病并对该病人的治疗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认识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培养学生审慎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强,但观察常常满足于新奇的现象,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我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人血涂片,从而让学生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本课时以一位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引入,并最终使学生学会解读化验单中的一些数据,使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利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决的问题:

  1.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是本节重点,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部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疾病有关,是教会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

  2.血细胞功能学习及教会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血细胞对人体的作用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提前准备:

  1.兔的血液、5%的柠檬酸钠、人血涂片、显微镜。

2.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整个教学是按以下过程进行的:

1.新课引入

  提前在医院找一张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提出怎样阅读化验单,怎样判断化验结果是否正常,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对化验单上的符号做一些说明,这就需要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值,从而引出下一个话题――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共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血液的成分?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以知道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并产生探究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层后的血液,感知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存在,再参照课文提问探讨,明确血液分层的原因,并判断各层是什么物质。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详细描述观察的结果,并提出疑点问题,经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血细胞的自述》(血细胞的种类、形态、结构、数量、功能等特点),看后让学生对本组的观察结果做出自我评价,找出观察结果错误的原因,并对没有观察到的血细胞的某些特点重新观察,直到发现观察结果。

对血细胞功能的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总结并掌握所学知识。

3.巩固应用

  学生交流后由教师画出表格总结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等。

最后在学生了解血液的成分和血细胞的正常值、功能后,再组织学生分析前面出示的病人化验单。

学生可以与正常指标对比,判断该病人哪项指标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是与血细胞的功能有关,从而对症下药,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所普通中学,学生素质一般,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较浓,通过多媒体和做实验学习生物效果更好。

学生对血液感到神秘,所以探究欲望更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1、识别三种血细胞:

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

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

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

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

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

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

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

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

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

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

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

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

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

红细胞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

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

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

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

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A试管的血液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不凝固。

教师指出:

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现象

A试管——血块+血清

B试管竹签搅动不凝固

提问:

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不凝固?

学生回答:

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

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

红细胞。

继续引导:

同学们想一想:

B试管里的血液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

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

但在血液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

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

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

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

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

比较一下:

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液血浆血清

成分血浆+血细胞含纤维蛋白原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血液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总结: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

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