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85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7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docx

整理国经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案例1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及其影响

都铎王朝(1845—1603)历时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

虽然历时不长,但是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代,因而其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极具时代特色,特别是它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

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在都铎王朝以前,英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附庸国”。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毛纺织业作为英国的支柱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远远落后于佛兰德尔、尼德兰、佛罗伦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商主义者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

比如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认为:

从外国输入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输入本国能够制造的商品则害处更大,他反对输出英国羊毛和输入外国羊毛制成品。

重商主义者还认为:

“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

”因此,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

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就是迅速发展工商业,为此,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首先,都铎王朝扶植、鼓励发展呢绒制造业,以出口呢绒换取货币。

都铎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1485—1509)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

亨利七世与尼德兰缔结了“大通商”条约,恢复了英国与尼德兰正常的贸易关系,将英国廉价的呢绒等工业品倾销至尼德兰,从而加速了尼德兰呢绒业的衰落,推动了英国呢绒业的大发展,促进了以伦敦——安特卫普为中心的对外贸易的加强与扩大。

正是基于这一点,亨利七世赢得了“商人的国王”的称号。

此后,其继任者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到16世纪末,呢绒业已成为英国普及城乡的盛行的“全国性行业”。

据统计,全国从事呢绒工业的人口达2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

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每年平均出口呢绒达25万匹,呢绒出口已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0%。

英国呢绒不仅销往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尼德兰,而且远销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俄罗斯和亚洲、非洲等地区。

其次,大力发展海外商业,鼓励发展造船业。

15世纪以前,英国建造的船只很少有百吨以上的。

亨利七世为了扩大远洋贸易,奖励船主建造大船,规定凡是建造出百吨以上的新船者,每吨奖给五先令的津贴。

这一规定刺激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到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英国海军终于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纺织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带动下,各种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

海外贸易、殖民掠杀、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

圈地运动又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抛向工业市场,所有这些都使英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的、技术的、劳动力的前提。

可以说,都铎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义政策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从15世纪的最后30年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还有经营方式和耕作方法的变革,这就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而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那么揭开这一序幕的便是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

因为:

第一,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引发圈地运动的主要原动力。

如前所述,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毛纺织业的突飞猛进,因此,对羊毛的需求量激增,这就造成了羊毛价格节节上扬,养羊业则成为一本万利的事业。

贵族和乡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便掀起了全国性的圈地养羊运动。

许多被农民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被圈了起来,许多在封建掩护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围了起来,变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场。

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发端,也是英国封建农奴制瓦解的滥觞。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

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国中世纪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铎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积累财富,而掠夺教产就是其积累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曾于1536和1539年先后颁布了两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闭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均收归国有。

这些被没收来的土地除一部分赏赐给宠臣以外,绝大部分被卖给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环。

第三,重商主义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所有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

在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一方面是高度繁荣的商品货币的引诱,使得封建贵族不惜重金购买供享乐用的昂贵商品;另一方面是“价格革命”所造成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贵族实际收入下降。

他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陷于破产的境地。

到16世纪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显赫一时的38家贵族中,其直接继承人有22家负债累累。

一些贵族不得不采取先质押而后变卖土地的办法来还债。

这样一来,贵族庄园的数量不断减少。

据统计,在1559年底,英国共有庄园3390座。

而到1620年底,就下降到2220座。

占园40座以上的大贵族也从39家减少到19家,这些都反映了封建贵族领地所有制的急剧没落。

重商主义政策还使土地日趋商品化,土地自由买卖与转让具有广泛性,不仅王室不断地公开出售土地,而且土地还进了商品交易所,成为投机商倒买倒卖的商品。

在土地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大都落到了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手中。

那些获得土地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生产新的原料作物,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一道,推动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使英国农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一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

重商主义者认为: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而对外贸易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从狭小的海岛移往遥远的海外,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畴,以海外市场作导向,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本国经济走向世界,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英国对外开拓市场是全方位的。

向西,它开拓了美洲市场。

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向探险家约翰·卡波特颁发了远洋航行特许状,希望他能沿着西北方向寻找到一条去往东方的新航路。

当卡波特意外地发现了纽芬兰等地后,亨利七世立即赐予厚赏,并授予他“海上将军”的称号。

从此,英国努力开拓美洲市场,在纽芬兰岛建立了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渔业区。

1584年,华尔脱·拉莱又在弗吉尼亚建立垦殖区。

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畅通无阻。

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

然后,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的范围,逐步侵占北美辽阔的土地,把这里发展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商业贸易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中亚市场。

1553年,英国远征队向东北方向航行,与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了贸易联系,并为英国商人谋取了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

第二年,经玛丽女王(1553—1558)批准,英国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

1579年,英国商人又创办了“东方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迫使长期垄断该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分权让利。

向南,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

亨利八世的宠臣威廉·霍金斯在1530—1532年间曾三次在几内亚与巴西进行贸易。

在1551年和1552年,温德姆率领英国船队先后到达摩洛哥的扎菲亚和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在那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1553年,他又开始了从几内亚到贝宁之间的航行,打通了与北非的商业交往。

伊丽莎白女王上台以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和扩大了。

1585年,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

1588年,又成立了“几内亚公司”。

这些地区垄断性的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乃至贩运黑奴。

向东,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

都铎王朝早期,英国曾与地中海地区有过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

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

于是,伊丽莎白女王于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期限为7年。

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该公司秘密投资4万英镑,占了该公司全部资产的一半。

英国通过“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

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的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

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到17世纪,英国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农本经济的闭塞状态,将英国经济纳入了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

尽管他们是以强盗的身份,以暴力掠夺的方式进行贸易,但是他们所开辟的广阔市场以及所获得的大量廉价的原料和金银财富,为英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来自海外的金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变成资本,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使英国经济迅速壮大,成为世界首富。

案例2:

“埃尔切事件”——多国贸易竞争的悲剧

一、埃尔切事件

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到现在,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目前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正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

“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二、事件的起因:

温州模式

由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分析框架,m×2×1模型可知,当多个国家为两种商品的生产与出口展开竞争的时候,只要某个或其他国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则另外一个或另外一些国家则会失去该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从而其产品的生产出口的数量会降低,从而丧失产品出口国的地位。

贸易方式因此也会发生逆转,即由先前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投资方面:

当产品存在强烈竞争与替代性时,贸易国之间的最好合作形式是由单纯的贸易转向合资或实行直接投资。

微观经济因素:

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温州鞋在西班牙以每双3美元的低价销售,给当地的鞋业市场造成了冲击。

这是一种典型的温州模式。

在西班牙埃尔切市,超过70%的华人鞋商来自温州,而这次西班牙烧鞋事件中,被烧的鞋也绝大部分产自温州。

“温州制造”赢得的“价廉物美”形象,直至今日仍然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

温州模式把低成本的廉价市场价格竞争模式移植到海外——温州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质量高的优势,同时,由于温州企业在环保、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

另外,员工待遇不合理也是价格低的原因,在很多鞋厂,付给员工的工资按照温州的标准是偏低的。

与中国鞋在西班牙市场上的巨大销售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鞋子的销售终端却是地摊和低价店。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进口的鞋子平均每双售价只需3.7欧元,比起西班牙本土制造的鞋子便宜了将近一半。

这些鞋子在受到当地民众普遍欢迎的同时,也对当地制鞋行业直接产生了威胁——尽管中国出口的鞋子现在只占西班牙市场份额的20%,但是,这个市场份额还处在扩张阶段。

思考题:

1.“埃尔切事件”反映了温州模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哪些局限?

2.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避免类似“埃尔切事件”的发生?

案例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我们选取了两类国家,与我国的农产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一类是农产品强国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一类是农产品开放度较小的日本。

中、美、日三国21种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美、日三国主要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品种

显性比较优势

中国

美国

日本

农产品

0.7365

1.0025

0.0531

谷物

0.9214

2.2769

0.0554

小麦

0.0004

1.9683

0.0001

大米

2.3581

0.9496

0.1113

大豆

0.2302

4.7207

0.0002

0.1141

0.0372

0.0329

茶叶

2.1772

0.0646

0.0608

棉花

0.1253

0.9534

0.2860

烟草

0.4405

1.8902

0.1559

食糖

0.2413

0.0403

0.0027

动植物油

0.1588

0.6179

0.0284

肉类总计

0.7307

1.1051

0.0063

牛肉

0.1213

1.3728

0.0112

羊肉

0.0633

0.0258

——

蔬菜和水果

1.3564

0.8438

0.0172

水产品*

3.5650

0.4543

0.2377

资料来源:

http//www.fao.org

(2)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指数

表2中、美、日三国主要农产品净出口竞争力

品种

净出口竞争力指数

中国

美国

日本

农产品

-0.0894

0.0985

-0.9101

谷物

-0.0410

0.8261

-0.9235

小麦

-0.9983

0.8500

-0.9998

大米

0.7827

0.6266

-0.6490

玉米

-0.1064

0.9341

-1.0000

大麦

-0.9931

0.0018

——

大豆

-0.9171

0.9858

-0.9998

-0.9753

-0.9517

-0.9672

茶叶

0.8569

-0.7710

-0.8747

花生

0.9955

0.6661

-0.9594

棉花

-0.9344

0.9843

0.3813

烟草

-0.2895

0.6122

-0.8276

食糖

-0.2309

-0.8553

-0.9858

动植物油

-0.8488

0.1103

-0.8362

肉类总计

0.1318

0.2653

-0.9946

牛肉

-0.5522

0.0858

-0.9897

羊肉

-0.8298

-0.9385

——

猪肉

-0.1154

0.2878

-0.9998

蔬菜和水果

0.5624

-0.1645

-0.9710

饲料

-0.2034

0.7062

-0.9175

水产品*

0.2013

-0.4802

-0.8918

资料来源:

http:

//www.fao.org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只有在大米、茶叶、花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以及肉类总计上与美国相比占有优势。

其他的是劣势。

这些优势产品是我们将来农产品发展的重点。

他们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大力发展。

总体而言,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我国各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我国的优势产品,而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一直受到国外产品较大的冲击。

思考题:

1.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竞争指数估计看,中国在农业方面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

2.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选择是什么?

案例4:

欧佩克——防止贫困化的增长有效武器

欧佩克(OPEC),又称石油输出国组织,是一个永久性的政府间组织,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石油垄断组织。

它于1960年9月10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其创立国是以石油出口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与委内瑞拉,现在的成员国除了原有的五个创立国,还包括新加入的卡塔尔、印度尼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加蓬。

其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在2001年年底,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8.7%,生产与出口的60%以上集中在欧佩克。

沙特、伊拉克、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是世界最大的五个储油大国。

依据巴格瓦蒂的贫困化的增长理论,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其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往往会引致出口价格的下降,贸易条件的恶化与国民福利的降低。

欧佩克正是为了防止贫困化增长而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们相信,在可预见的世界里,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石油需求持续增加。

因此,欧佩克将确定了如下的目标,即统一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石油政策――确定每年成员国的石油生产量与出口配额,以确保公平与稳定的石油生产价格,向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经济与正常的石油供给,以及保护石油部门投资者的合理报酬。

欧佩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卡特尔,其影响力超出了单纯的经济领域。

1973年10月,中东欧佩克国家停止对美国及其他西文国家的石油出口,以惩罚西文国家在犹太赎罪日战争中对以色列的偏袒与支持。

石油禁运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整个西文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石油价格高涨,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极深的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禁运事件,迫使美国重新考虑有关能源的事情――如能源的成本与供给。

同时,通过石油禁运,欧佩克也意识到其他通过石油出口对世界的影响——石油成为集体向四方世界争取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的武器。

近半个世纪以来,成为最为成功也是最富争议的石油垄断组织。

其成功的经济原因可归纳如下。

1.石油产品的价格弹性很低,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供给产品,不存在密切的替代品与竞争,其价格的上升不会引发石油出口量的剧烈下降。

2.非OPEC的石油储备与生产低,因而,其供给石油弹性很低;相反,欧佩克的石油的生产储备占世界的总储备、生产与出口的70%以上,它有能力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条件,这些意味着新企业或国家无法轻易进入市场,无法对高价格做出敏捷反应。

因此,即使卡特尔提高高石油价价格,也不会导致销售量剧减。

3.欧佩克的成员国的关系是稳定且有效的,使得它们能够对价格、生产配额及其事务进行有效的协商——部长会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成员国的生产与出口配额,以维持稳定的价格。

4.密切的文化联系。

欧佩克的主要的成员国为阿拉伯国家,它们的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与文化,及地理上的邻近性,使它们之间的组织协调的成本低,遵守承诺的可能性大。

思考题:

1.欧佩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卡特尔的原因是什么?

2.欧佩克对治理贫困化的增长作出了什么贡献?

案例5:

日益扩大的收入鸿沟——贸易是可诅咒的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与欧洲的收入分配的显著变化是,收入增长日益有利于熟练工人而有害于非熟练工人,这种变化可归咎于美欧同于非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如中国与印度——这些国家放弃了自给自足足的政策,转而采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并且国际贸易日益在其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之间所进行的国际贸易吗?

许多经济学家采用如下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两个重要关系对上述现象进行检验:

1.对于美国与欧洲,要求密集投入非熟练劳动的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同一时期是否下降;

2.熟练工人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扩展是否引致了所有部门中的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比率的下降。

经济学家所获得的证据并没有表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他们也没有观察到生产者将生产技术转向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生产,以便对熟练劳动的相对成本的上升做出反应。

因此,无法预见到,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所确认的激励是工资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非熟练劳动的工资下降的广泛接受的另外一个解释是:

技术变迁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它导致了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大量减少。

这种技术作用也似乎对解释发展中国的经验有所裨益,在在这些国家里,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的价格预期上升,熟练劳动的需求增加快于非熟练劳动的国家,人们再次将这种变化归之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它减少了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

其他经济学家并不赞同这人分析思路,罗伯特·费斯切(RobertFeenstra)注意到,发达国家的产业通过把原先完整的生产过程划分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更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阶段外包给低工资的国家,它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非熟练劳动。

这种技能的升级发生在进口与出口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并不如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所预见的那些变化。

因而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上升,而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下降。

在发展中国家,相同的外包工作创造了对相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这里,这些国家工资差异化的新的力量――它们超越了技术变动的影响。

显然,外包策略并不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非熟练工人。

因为其现行工资缺乏吸引力。

由于技术变化的影响与外包服务的意义的直接观察有限,经济学家对此问题尚未能解决。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际贸易对世界收入分配的影响?

2.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给世界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是否有一致的看法?

案例6:

印度人民党大选失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印度人民党的经济改革政策与成就

全国民主联盟推行的经济改革,重点是扶持以IT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造,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自由化与市场化进程等,其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两年来,对外则展开务实外交,特别是与夙敌巴基斯坦实现了停火并开始和平对话,国际形象有所提高;此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压之下,人民党政府2001年4月取消了所有的贸易数额限制,将农民推向国际市场,使他们直面国际农产品市场日益萎缩的惨痛冲击。

1995-2001年,国际市场上的谷类、棉花、糖和黄麻等价格下降40%-50%,一些食用油价格的降幅更是高达85%;与此同时,一些生产资料却因改革开放而价格上扬,但政府的农村补贴根本就到不了位。

印度人民党及其执政同盟认为,瓦杰帕伊政府发起的“第二波经改浪潮”,大大改观了印度的宏观经济面貌:

印度宏观经济形势近年来呈现出的喜人景象,的确强化了这个印象。

例如印度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2003-2004财年实现了8.1%的增速;外汇储备1040亿美元,是改革之初的10倍;通胀率维持在4%-4.5%之间;资本市场相当活跃,印股市成为华尔街新宠,2003年印股市的外资投资额达到创纪录的70亿美元,并由此推动卢比兑美元汇率2003年升值5%。

近几年来,印度软件业依托外包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3年,印度软件行业销售总额达160亿美元,其中80%出口。

目前,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软件出口国,而美国外包市场基本为印度所垄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