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70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第6单元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二、市的变迁

阶段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

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

[易误辨析]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

(1)北方: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南方: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时:

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

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有:

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NO.2理解——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核心问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史料一 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李白《估客行》

③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二 今朝④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尔来⑤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王安石《商感》

史料三 ⑥(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

丝,俱到此上市。

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时)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至国(清)朝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矣。

……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徐锡龄、钱泳《煕朝新语》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唐代商业发展概况

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

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商人为了逐利而离开家乡

③“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

史料二:

宋代商业发展概况

④“半醉归草市”→商业发展深入农村

⑤“盗贼”“劫杀贾客”→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史料三: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基本情况

⑥“(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

丝,俱到此上市。

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历史信息:

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史论归纳

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①商业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流通领域: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⑤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⑥商人地位: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⑦生产关系:

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核心问题二 古代城市的变迁

史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

①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

②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③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全球城市发展史》

史料二 下面④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城市发展的原因

①“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政府重视城市规划

②“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③“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史料二: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史料二中四幅城市状况示意图从城市内的市场民居分布和城市数量变化、功能等方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特点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2)史料二中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提示] 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

阶段

格局

功能

唐代及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黄冈模拟)《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B [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着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的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

2.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  )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D [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

3.史学家陈锋、张建民认为:

“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

①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③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④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B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故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故③正确;宋朝时,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并非明清“开始出现”,故④错误。

]

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

(2)形成

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

(1)原因: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抑制措施:

北魏至唐朝推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易误辨析]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

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时期: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3)明清时期:

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片板下海

[易误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①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史料二 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④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①“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商人投资方向是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

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史料二:

“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

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

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

④“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会用史]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提示] 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和供应子女读书。

因素:

“重农抑商”。

(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史论归纳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小农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核心问题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①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②“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③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商业资本的流向

①“多买田地”→明清时期商人资本多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

史料二:

制约工商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②“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统治者横征暴敛,限制了国内市场进一步活跃

史料三:

金融机构发展的自身局限

③“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深度,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源何在?

[提示] 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的原因。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

“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归纳

制约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因素

(1)市场因素: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记载,“定州何明远,大富……家有绫机五百张。

”有人据此认为唐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对此,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朝野佥载》只是本小说,不足为信

B.必须进行相应的考古发掘才能定性

C.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这个观点错误

D.应该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科学判断

D [虽然《朝野佥载》只是本小说,但是小说素材源自生活,不能完全认定为虚构,故A项错误;许多史实不能完全通过考古来验证,故B项错误:

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但是这是一种史学界的观点,不能认定资本主义萌芽一定产生于明清,故C项错误;任何一种判断都源自于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把握,同样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能够得到准确界定,对它的产生也就能做出相对科学的判断,故D项正确。

]

5.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D.扩大了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C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贫困,而材料中“富商巨贾……多买田地”并非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富商巨贾”“多买田地”是进入农业,而不是发展工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表明“重资”脱离了工商业,故C项正确;材料中“富商巨贾”“多买田地”表明“重资”脱离了工商业,不可能扩大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故D项错误。

]

6.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

“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D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时间“乾隆六十年(1795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没有涉及广州,故B项错误;材料“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毋违”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主题立意]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

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知识交汇]

1.系统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展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荣

隋唐

宋元

自由繁荣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抑商锁国

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主题二 “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题立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

“农本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

“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且超越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