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36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docx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5期

◆主  编:

朱汉国 赵亚夫

◆执行主编:

聂幼犁 任鹏杰

◆编  委:

朱汉国 赵亚夫 聂幼犁 任鹏杰 李惠军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张斌平 王 磊

夏辉辉 张振鸿 李 杰 沈为慧 吕准能

张才能 王 涛  

◆本期责编:

历史课程团队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专题六”

精彩资源推荐阅读

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聂幼犁、赵亚夫、齐健、任鹏杰与一线教师

在线研讨实录(节选)

【内容分类标题】

一、胸怀教育“北斗星”:

从根本上追问何为有效教学

二、两难困局中求解放:

考试分数与有效教学

三、师生角色深度反思:

教学的主导本是学生的成长需求

四、课堂因智慧而精彩:

多角度透视教学实践有效性

五、解铃还需系铃人:

有效教学呼唤评价体系改革

六、平凡当中不平庸:

教师专业成长有赖终身学习

七、努力比能力重要:

余论

1.关于研究性学习

2.教育机制与有效教学

3.关于文本与传意危机

4.关于中国课改的前景

【全文内容如下】

●人性之真善美,犹人所共仰的“北斗星”,是历史教育的根本追求。

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两大主题,应该以人文、人权、人性的觉醒为己任。

●有效是“下位”目标,它从属于终极取向这个“上位”目标。

终极取向错了,教学越有效,结果可能越无效,甚至越有害。

  ●历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亦即能够用“有生命”的历史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服务人生。

  ●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要走向世界,放宽我们的眼界;第二条腿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要学生做人,我们必须首先自己是人。

我们已经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人生状态,也开始进一步关注每个老师的人生状态,这是一个更好的起点。

◎文字整理:

雨人 张艳云

  

一、胸怀教育“北斗星”:

从根本上追问何为有效教学

  

聂幼犁:

对今天讨论的“终极目标”,俺的观点早就讲过啦。

  “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

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

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

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蒙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有限的定数,历史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至于大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

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有所选择。

既然是选择,就有一个选择的标准问题。

抽象地说,就是学习成为时代之人的历史知识、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布瑞斯:

历史教学的“有效”一定是针对一定“标准”的,俺刚明白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

  

  聂幼犁:

在湛江会议的开幕式上,俺专门强调了“人文、人权、人性的觉醒”。

可惜,会上、会后呼应的同行很少,俺很伤心!

yulin0304:

俺们都记在心里了!

晚凉中的杜苇:

关于历史教育的价值,最早我在赵亚夫教授主编的丛书序论《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一文中获得启示:

“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

”后来又在赵教授一系列文章中得到启迪。

之后,我在《中史参》上又读到齐健老师的有关访谈,尤其得到聂教授的指点,并在具体教学中对历史教育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

去年以来,在几次报告中,任主编提出:

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并强调要用“整体”历史观服务于人生。

可以这样理解,从根本上追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探求历史教育的价值。

请问:

有效历史教学或历史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目标还是一个标准?

如果是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必然是打上了时代的、文明的标记。

这个标准由谁来掌握?

  

  任鹏杰: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分而言之。

我以为,“有效性”主要是历史教学追求的“下位”目标,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上位”目标或者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

甚至可以说,“上位”目标就是历史教学的“北斗星”,追着它走,准没错,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

离开了这个“北斗星”,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人生,可谓南辕北辙。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这次在线研讨的主题,定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缘由。

因为,偏离这一终极取向来谈“有效教学”,无异于让历史教学变成“无头苍蝇”,只能瞎碰!

道理很简单,例子也很多,刘向荣等老师已经在提问中涉及了一些,说明我们的历史老师是有思想的,很让我激动。

  我以为,这个标准可以掌握在所有人手里,没有掌握,我们要教他来掌握,历史教育的魅力可能恰在这里。

  

  晚凉中的杜苇:

历史教学是无限接近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

教师应该做的就是:

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问题在于:

谁为这个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可靠性买单?

也就是说,凭什么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所爆发出来的激情、所传递的情感对学生是有效的(或者说是准确的、有益的)?

  

  任鹏杰:

虽然对标准的看法,可能带上时代的、文明观点的印迹,但我以为人文、人性、人格中的“真善美”等内涵,犹如“北斗星”那样,应该是“人”所共仰的,它不分时间空间,不分中国外国,始终是作为真理存在着的。

与此相反,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比如恶欲尽管有时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但总不能因为它是“动力”就不是“恶”了而去倡导、颂扬、追求吧。

我想,历史教学要有效,老师们必须胸怀天下、胸怀“北斗星”,首先从历史中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然后才能保证教学中爆发的一切激情、传递的所有情感都是可靠的,有益于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

  

  晚凉中的杜苇:

一线教师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的实践、实现与实效,有了过程的保证才会有终极目标的实现。

举个例,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有梯度的,不是搞推土机全面轰炸,这种递进与分层由谁来完成?

  

  任鹏杰:

史实是知识,认识历史的方法是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知识。

史实、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分层次、分梯度来教学,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因为学生未成年而降低要求,因为年龄越小,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越不健全,就越需要满足他们,在这一点上不要怕被批判为有“成人化”倾向!

教学的“递进”靠完整的教育计划、安排来保证,但学生不管有多大“欠账”,你可以问责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前任教师,但绝不能埋怨学生,应当承担起责任。

呵呵,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吧?

不是,看看“北斗星”,我们定会觉得这是一种使命,而不是负担的。

yulin0304:

“史实、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分层次、分梯度来教学,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因为学生未成年而降低要求”。

让我有顿悟的感觉!

  

  Liqing:

现在重提“有效教学”,虽然我认为是一种回归,但我们只怕还得思考向什么方面回归,以往的追求效率重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回归有效教学也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我的理解,有效教学重在过程的效率,但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指向是教学的结果。

不知专家的意见如何?

  朱正标:

请教任主编:

刚才再一次认真拜读了任主编的大作,我的理解如下,不知是否正确:

1.历史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人生问题,给学生一个过幸福人生的准备。

2.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应该属于教育哲学问题,同时隶属于更大的话题,即人生哲学问题。

3.但无论是教育哲学还是人生哲学,讨论限于历史教育范畴,因此,与历史哲学有着相关度。

4.因此,讨论不着力于一般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应从属于本次讨论的主题。

5.任主编在文章中提到,历史教育服务人生,从历史学科的教育来看,重要的是透过“整体”的历史观,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实现对自我进行反思,认识自我。

6.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做人。

  任鹏杰:

您说得太对了,好像在我心里走了一遍!

我觉得,您可能还有更多的很有价值的见地,何不说出来让大家共享?

  梦中禅:

赵教授有关历史教育现代化的论述非常精辟。

我们在寻求历史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时候,借鉴国外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有着很大的魅力,如宋代的书院教育就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

对此赵教授有何看法?

  赵亚夫:

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要走向世界,放宽我们的眼界;第二条腿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理论基础底子薄,又长期封闭,所以我们现在把第一条腿的步子迈得大些是必要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忽视自己优秀的东西,除你讲的广泛意义上的继承,还包括更为具体的历史学科教学的优良传统,我曾在多种文章和自己编的书里都谈到要注意研究总结传统历史教学的好的经验,经常提到的人物有:

包启昌老师、时宗本老师、陈毓秀老师,这些老前辈,还有像孔繁刚老师、李秉国老师等这些(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教学改革的风云人物。

所以,我们需要继承和关注的东西很多,现在做得很不够,本来我对这方面已经准备了一个稿子,现在(因电脑出问题)都丢失了,所以在这里我想用三句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第一句,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歪曲历史。

第二句,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一定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学者特有的历史教育视野来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

第三句,这些年,我的所有研究都围绕着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两个主题,把握这两个主题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他们的核心内容,即人性、公正、宽容。

做到这三点非常不容易,对我们而言,首先是视野问题,这个视野既包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态度,也包括如何看待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梦中禅:

从根本上追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说白了就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我们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我投身上海的历史课程改革浪潮中已经5年,学习到了不少新的课程理念。

但也有一些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的课程理念似乎太过于也太急于与世界接轨,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和世界意识。

历史的真义是文明文化的传承,一个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都一知半解的人谈何具有全球眼光,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古国和当代的文化大国应该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在历史教学中到底如何看待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关系?

  

  任鹏杰:

说得没错。

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问题,正是如何培养“人”。

顺便指出,培养“人才”是人们都会随口而出的话,但我以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调整教育目标的重心,“人”是根本,“才”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

这是基础教育应持的独立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丧失了这一独立价值观,结果往往是“才”没培养成,“人”也荒废了。

这是一种悲哀,该到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主次关系”把握失序,就会陷入“非此即彼”或“非有即无”的困惑。

中国是可以影响世界的大国,放弃“以天下为己任”,显然不可以。

但倘没有如新课改倡导的那种全球眼光和世界意识,也难担此大任;当然,一个连自己都没做好的民族,更难当此任。

这正是我何以把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定格为用“整体”历史观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的关键所在,这一道理对于个人、民族和整个人类都是适切的,因为不管个人、民族还是整个世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自己。

只顾“他者”而失“自我”,是舍本逐末,正如您所说没能“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的民族,是很可悲哀的,其处境也是危险的;不过一味地只顾“自我”而无视所有“他者”的存在,也最终会失去“自我”。

毕竟,人非孤岛,国非孤岛,一切都不是孤立地存在。

  

  Liqing:

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能否理解为立足本国、不忘本,放眼世界、走出去?

请说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能否形容这种情形?

  赵亚夫:

确切地说不是。

给你两个思路供参考:

第一,这句话的“本”和“用”指的是什么?

与近代的先进文化是否一致?

第二,我们习惯用“本”来解释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本”经历近代以来的多次文化革命它还有根基吗?

  Gscfy:

通过讨论我对有效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点认识,不知正确与否?

1.“有效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学生认识自己、更好地成长和生活,这和史学的“资治通鉴”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2.有效教学必须要解决相应的“有效教学”目标。

3.有效教学是要“测量”的,不一定是用具体的数字量化的,但要通过检验,即有效教学的“识别”可以通过对比以前自己的教学或者横向比较等。

4.有效教学与“三维目标”紧密相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维,但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呢?

  

  赵亚夫:

有关什么是有效教学目标我将在最近发一个小的系列文章,第一篇讲我的历史知识观,这方面的要点已经在去年12月北京和湛江研讨会上都做了说明。

第二篇讲我对历史学习能力的理解,也是在上述两次会上谈过的,有时间请你看后给予指教,如果说前两篇文章还是主要从学术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目标问题,那么第三篇主要是从操作的角度,我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目标的简化问题、目标的意义化问题和目标的内化问题。

顺便说一句,我非常同意你的见解,有效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可控的、清晰的、可以测量的。

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所谓三维目标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尤其反对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维目标加以特别的强调。

我的观点在很多场合都作过详细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两点:

它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它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yiran630:

赵教授,简化和意义化大致能猜得出,能先解释一下内化吗?

  

  赵亚夫:

两个方面:

第一是指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理解。

教师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就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意义化,也不可能将其简化。

比如,现在流行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是将三维目标一一列举,既烦琐又无实际意义。

第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最主要是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或口头的)表述自己理解的个性化的历史。

  

  湖心听晚:

有效教学?

这里的“效”指什么呢?

假如“效”的概念不确定和期望杂芜的话,怎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呢?

  

  博雅:

“效”里有高效和低效,甚至失效与无效。

  

  任鹏杰:

“效”当然是“效率”“效果”“效度”,有效的历史教学,我说过不能割裂如下两方面:

一是“服务人生”犹如“北斗星”,它是上位标准,跟着它走,只要努力,就会有效,偏离了它,越有效,就可能越有害,无效就更不用说了;二是只要涉及“有效”概念,就必须首先想“以什么为标准”,有效的历史教学,我以为必须以服务人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这个“北斗星”为指向,而不能盲目地谈什么是有效、无效或低效。

回答比较笼统,请谅解!

  

  朱正标:

请教任主编:

1.在您的文章中,有效的历史教育是否就是一种理想的历史教育?

2.您的“整体”的历史观应该不同于“整体史观”,而是历史教育的目标。

3.假如由您制定课程标准,是否就是将“整体”的历史观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4.按照您的理解,一堂历史课的追求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思考与追问?

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历史的思考,基本上属于一堂失败的历史课或无效的历史课?

5.您是否思考过关于实现“整体”的历史观目标的技术操作层面的因素?

  

  湖心听晚:

服务人生?

这是个具有主观性标尺的要求。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空谈学生的长远人生而忽视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

所以,服务人生也有大文章做。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北斗星”,这是教育的目标。

而所谓有效,更指达到目标的途径的效果。

我刚才浏览了大家的一些帖子,这也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

希望继续指教。

  

  任鹏杰:

您问得好,我所关心的重心正在这里。

即您说的一些老师对人生没有“标准”可据,“空谈”人生,结果却误了学生的人生。

我在一些地方讲过,好的人生是有好的依据的,李大钊说历史观就是人生观,就是人生的准据。

这准据就我的理解,有很多方面。

从大处讲,“头脑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宁静”就是好的人生状态,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但却值得追求。

从小处讲,我曾不很完全地列举了几种意识让老师们注意渗透在教学中。

简单说就是,用“整体”历史观认识到:

一是,天地人合一克己意识。

二是,自由即自我控制意识。

三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

四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

五是,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

六是,淡泊名利选择更好人生目标的意识。

神仙巫:

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实效性和有效性三者的关系如何?

  

  任鹏杰:

三者当然应该是一致的。

只是,我还是主张“有效性”概念,因为它可以让人警惕什么是无效的、低效的,甚至有害的。

我反复强调,历史教育必须落脚于“思想”与“现在”,其意义恰在于此。

  

  jby1968:

我也主张“有效性”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湖心听晚:

时效、实效,都是有效的一种内容性限定,也是有效性的保证。

  

  博雅:

是否可以这样说“思想”就是时效,这是长远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的人生发展;“现在”就是实效,即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最近目标,提高素养尤其是考试。

  神仙巫:

无效、低效该如何界定呢?

比如一个老师他抓得特别严,填鸭式教学,学生非常认真背书,高考成绩很好;另外一个老师不主张填鸭式教学,高考成绩很差。

那么,如何评价这两个老师的有效性呢?

  

  聂幼犁:

哈哈,其实你的问题已经包含了答案,把两个老师的做法“加”起来“中庸”一下就好啦!

  

  神仙巫:

谢谢聂教授!

要实现这种“中庸”,普通的中学教师都要成为大学教授啦。

  

  聂幼犁:

中学老师和大学教授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是在专业上各有所长。

尤其在回答你的问题上,应当是中学老师的专利,你说对吗?

  

  博雅:

但在许多学校往往是前者最吃香,后者几乎被边缘化,最好的是两者兼顾,才是最成功的老师!

论坛上这样成功的老师很多,你们要多传授真经。

  

  yiran630:

呵呵,我就是上课加过关的“中庸”,可是还想找到更好的办法!

  

  沈为慧:

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发在博客上,名为《跑步还是升旗》。

聂教授给我的留言是:

举着旗帜跑步!

  

  yiran630:

我来晚了,没想清楚,所以说点最具体的。

  说之前,还是先说说前两天看的东方卫视的专题片《大师——陈寅恪》。

一直很崇拜这些大师,尤其是大师背后的女人,那是怎样的生活境界呀!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那是怎样的胆量与气魄呀!

刘节先生代师批斗,蒋天枢先生晚年尽力编辑先师的文集而放弃编辑自己的文集,这是怎样的师生之谊与人格魅力呀!

总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

  这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我要说的是,如果你在教书生涯中有幸能遇上有陈先生、刘先生、蒋先生这样潜质的志向远大、人格高尚的学生的话,那么,把任主编的锦绣文章赶快找出来细细研读,千万莫误人子弟,用应试教育扼杀了天才。

  可如果那孩子只想读了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买个大房子,生个好孩子……(莫骂我俗,窃以为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而且还都是通常意义上的好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试教育就是有效的,能帮他们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或能够成为毕加索和莫扎特的。

  再比如那孩子根本不想来上学,被父母逼迫,再加上这个年龄,人家都去学校,自己不去连个玩伴都没有,所以万般无奈,才来到学校的。

面对这样的孩子,陪他玩玩历史,让他觉得历史还算有趣,回家看个电视,好歹能看个半懂;和人闲聊个天,好歹不胡说;外出旅个游,好歹不丢中国人的脸,也算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了。

  乱弹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句,有效,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吗?

抑或,有真正的高手能将三者统一?

……

  原来这三者真的可以统一的!

  

  王雄:

是什么有没有搞清楚?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的)永远搞不清楚。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大致的方向:

1.人的发展。

包括道德、观念、情感、能力、知识的发展。

2.历史学科自身的目标。

对过去的理解,并对今天的认同与反思,及对未来的理想与追求。

 

  

  

二、两难困局中求解放:

考试分数与有效教学

孙海文:

同样是画苹果,中国教师先示范,强调诸多注意事项,而外国教师却不一样,让学生摸、吃,找自己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觉、感受画出来。

当然教学效果就不相同了!

中国学生对着讲台上的一个苹果,按照教师的指点,画出来的苹果逼真,又好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而外国学生画出来的苹果,虽不逼真,但却各有特色,意趣盎然。

这几乎表明,同样是让学生去感受,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效果也不相同。

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外教育的差别所在。

  画报:

我晓得,你们说的“有效性”是历史课程对学生人生观、历史观的教育和改变。

而我们一线教师的“有效性”则是考试分数,相当残酷的分数。

我总在这二者之间徘徊,我也无法回避分数对我的压迫,因为我必须靠这个吃饭。

所以,我看到你们讨论的这些东西时,我的感觉是,我能不能真正的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理念,应该如何才能使这两种“有效性”合而为一呢?

  赵亚夫:

我十分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和你抱同样想法的老师应该不在少数,这个想法很实际也很无奈,但是我们说今天讨论的话题决不是要砸老师的饭碗,或是把老师架在火山口。

我想,它的意义应该是寻求解放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的一种途径。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世界,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和它的无效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就全世界而言,要解决历史教学这个课题最终是靠教师自己,我们掌握了课堂我们才能掌握历史教学,我们拥有了有效的历史教学才能给学生有意义的历史认识。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有不能忽视的社会背景,用后现代学者的话说,他是反基础主义的,反绝对主义的,反本质的,所以他们宣称上帝已经死了。

我们只有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去救活我们自己的历史,包括历史教育。

  

  兔巴歌:

赵老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历史教师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想想这是一个到处充满功利的年代,如何摆脱教育的功利化?

它可能是历史教育有效性的最大障碍。

但作为现时代的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为后来人作嫁衣裳也要贡献我们的力量。

  Banpo:

我有一个疑问:

如何将历史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

我很难平衡两者。

知识性,是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传播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实用性,就是指为高考服务。

  历史内容,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学生知识再少,几个字也应该认识。

我们在课堂上重新组织一次,有没有必要?

讲来讲去,无非还是课本上的内容。

王雄老师的一本大作,我们这儿是作为培训的教材来学的,写得不错,对新老课程的对比分析很全面,理论阐述也很透彻。

他强调在新课改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角色要转换成引导者,现在的高考内容也体现能力考查的趋势。

  那么,我能否这样理解:

语文课可以用上一部《红楼梦》的方式处理的话,历史课是否也可以用《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讲?

现在,我们教学搞得那么有板有眼——背景、原因、过程、内容、意义什么的,实在令人反感。

当然,那种作秀式的上课,把学生搞得不亦乐乎的方式,我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而且在中国广大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条件和市场。

  

  孙海文:

请问历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与历史分数是否矛盾,在历史课改的过程中,取得历史的实效性,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历史分数下降了,影响教学质量,直至学校声誉扫地,那怎么办呢?

  

  任鹏杰:

不是实效性,而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