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4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docx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3.2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江外国语学校丁淑梅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

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三)学生基础分析

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

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活动,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活动法,对比归纳法;

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二)重难点突破

1.教师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指导分组并给出局部洋流图,通过对地图(对比图1、2、3、4)有针对性地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对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这两个不符合分布规律的洋流的成因的探究,与全球风带图相对应,得出形成洋流的主要驱动力。

(三)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穿着红蓝校服的同学们。

(二)学具准备

对比图1:

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对比图2:

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对比图3:

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对比图4:

以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地图,设疑导入

1.展示大西洋局部地图。

设置情境: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敦港驶向美国的纽约港时遭遇了一座高达30米的冰山而被撞沉,1294人眼睁睁地随船下沉。

引出矛盾“泰坦尼克号”没有驶入北极圈,那使得它沉没的冰山来自哪里?

它又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呢?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出洋流,明确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朝着同一个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全体朗读)

2.洋流按性质分的分类:

寒暖流;按成因分: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二)活动法,问题探究1: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穿着红色校服女学生代表暖流,蓝色校服的男学生代表寒流)

第一步:

教师引导洋流的成因是盛行风的吹拂,请一位同学复习绘制全球的风带,然后再请一位学根据风带风向画出海洋理想模式图中的风海流(同学画图的过程中老师交代洋流名称包括地理位置加性质)

第二步:

请三位穿红色校服的女同学代表第一步里面同学画出的南赤道暖流,她们面向洋流去的方向先后排队而站,同时朝前伸出她们的右手,站好后一旦运动,马上伸出她们的左手和身体垂直向左,代表地转偏向力,老师假设是某片大陆在她们正前方,问三位同学,她们的去处?

第三步:

画图的同学继续完成大洋西岸洋流的去向的箭头,同学们通过活动知道了洋流的成因还有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此时同学们回位,老师把大洋东岸的洋流补充完成,描述一下补偿流的概念。

第四步:

展示大洋理想模式图中的洋流分布图,总结归纳分布规律

.归纳共同点:

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

方向:

北顺南逆,(南太平洋为例请男同学代表寒流,女同学代表暖流,按照老师报的洋流名称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转动起来)

大洋东岸是寒流,

大洋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

方向:

逆时针,

大洋东岸是暖流,

大洋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第五步:

把图3.5《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与归纳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学生归纳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与图3.5中所示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学生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模式图和专家画的一比,发现大部分是符合的,肯定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不同的,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影响洋流分布的其他因素──陆地形状的限制。

(三)利用洋流图3.5,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

前后遥相呼应,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

课堂结构完整,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四)习题巩固

(五)板书设计: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洋流概述

1.概念

2.分类

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夏季:

顺时针

冬季:

逆时针

 

 

【教学后记】

本节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的内容少了很多。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本堂课的设计和以往的上课模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截然不同。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2)关注学生的基础、心理、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事前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3)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适应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的特点。

(4)关注教学评价设计的完整性:

认知目标评价。

(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操作目标评价(画出模式图)、情意目标评价(时时能用一双“地理眼”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

(5)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能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②设计中运用自我评价、认知冲突等方式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

③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④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