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63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x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案

(第一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4.26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3、能够给文章初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4、初步了解天游峰的险。

学习内容:

1.搜集有关天游峰的图片。

2.自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3.我能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自然段):

第二段(第自然段):

第三段(第自然段):

4.思考:

从哪些语句看出天游峰的险?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案

(第二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4.27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习内容:

1.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把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划下来。

2.思考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

他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搜集相关的人物、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4.用搜集到的名言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吧。

 

课题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主备人

钱荣

复备人

庄瑾

教学目标:

 

1、大部分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部分同学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3、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大部分同学能够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大部分同学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大部分同学学会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仔细品味天游峰扫路人那钟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4.26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38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出示祖国风光图片,提问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跟着一位扫路人去天游峰游历一番。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2、初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

3、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2、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

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

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1、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武夷山天游峰是那么险峻,读出这种险峻来。

作者登上顶峰时是多么喜悦,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

五、互动探究,完善认知

(教师预设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

1、精读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2、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

3、小结并过渡:

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下节课,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

(板书课题,齐读)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读词语,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

重点指导“颇”“削”“黝”“吁”等字的读音。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

 

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

 

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吗?

谁来介绍一下?

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巩固迁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Jīngshòuyōuránzìxìnhuòdá

()()()()

3、写出下面多音字的拼音,再分别组词。

()()

削宿

()()

授课时间

4.27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39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复习检查,激发动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把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划下来。

2、思考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

他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相关句子后,交流并指导朗读)

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提问:

文章哪几自然段是描写天游峰的?

(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2、指名读2、7自然段。

3、生交流写扫路人的语段: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从颇有节奏‘哗——哗——哗——’的声音,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很健朗。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4、以上语句说明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一)、  与游客对话——感受“累”

(二)、与老人对话——感动“笑”

(三)、与作者对话——感染心灵

(四)、与自己对话——感悟生活

五、互动探究,完善认知

(教师预设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

(一)、  与游客对话——感受“累”

1、交流学生划下的第二处。

(1)读完这一处的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为什么?

(2)点出:

四个成语将游人的“累”表现得淋漓尽致。

2、引读: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读了这两句话,你又想说些什么?

(2)这样的工作,你觉得应该由多大年龄的人来做比较合适?

40岁行吗?

50虽呢?

60岁呢?

可是这位老人分明已经70岁了!

正是他——(引读)

3、要是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来到我们的面前,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二)、与老人对话——感动“笑”

【对话1】

1、透过这一处对话,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老人连说了两个“不累”,真的不累吗?

那他为什么这样说?

【对话2】

1、老人的话语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

2、老人说他离不开、舍不得,仅仅是因为雪花泉的水,清爽的空气吗?

3、将这份“热爱”读出来。

【对话3】

1、在你的心中,这又是个怎样的老人?

2、你认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凭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染心灵

你能读懂此时的作者吗?

(紧紧抓住的是双手,靠近的却是两颗温暖的心,这就是感染的力量!

(四)、与自己对话——感悟生活

课文学到这,对于学习,工作,生活,对于快乐,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

交流汇报:

外貌描写

▲ 抓住“精瘦”体会老人辛勤劳动;

▲ 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风吹日晒才会褪色

▲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 “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

(指导朗读:

重点词重读,语气干脆。

▲抓住“引”“沏”体会热情好客(学生自由发挥)

交流汇报语言描写:

1、“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老人“不累,不累”)

2、我“终于登上”“好不得意”(老人“不累,不累”)

3、游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老人“不累,不累”)     

七、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教师介绍其他相关的故事:

《峨眉铺路人》《守林人》。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

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著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3、说话练习:

用搜集到的名言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吧。

(也可以自己创作)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

游客

天游峰:

九百多级-----望而却步

离(险峰)半途而废

不扫上山

开扫路人:

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扫下山

(年过七旬)自信豁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同学们就课题提了哪两个主要问题?

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

出示天游峰的图片。

图文对照理解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瞧,老人来了。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知道的信息。

通过观察,得出对老人的第一印象:

勤劳、朴素。

 

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三至十二自然段。

交流汇报。

 

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搞不懂。

“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怎么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再汇报,补充发言。

修改文章的结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完这篇课文,了解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对作者说,想对自己说。

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写完后指名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吧!

出示填空练习,指名读,齐读。

小结课文内容。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交流评价。

巩固迁移

1、读一读,再抄写。

傍晚伴随静寂气喘吁吁

险峰攀登慈祥自由自在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地清扫

()的天游峰()地打量

()的星光()地抓住

()的笑声()地说

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既然----就----

(1)()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能呼吸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

(3)()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课后反思:

本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语言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体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我先让学生联系旧知,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都会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细致描写,告诉学生,要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就必须细细品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

在精读的时候,注意作者细致描写的独具匠心。

如,同样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前后两次有所不同,其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揣摩语言内涵的时候,也收获了表达上的知识。

 

《最大的麦穗》学案

(第一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4.28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苏格拉底的事迹。

学习内容:

1、搜集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和事迹。

2、朗读课文: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多读几遍。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4)想:

课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3、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最大的麦穗》学案

(第二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5.3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简单地写一写。

2、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

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3、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是什么呢?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搜集关于机遇的名言。

 

课题

最大的麦穗

主备人

钱荣

复备人

庄瑾

教学目标:

 

1、大部分同学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大部分同学理解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大部分同学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

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4.28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40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对苏格拉底的生平和事迹。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多读几遍。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4)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不添字、不漏字、正确、流利)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

理清文章脉络。

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正音,学生评论读得怎样。

(2)说词语的意思,不懂的提出来,质疑。

(3)交流分段情况。

2、小组读课文,初步交流收获。

定夺: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

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

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

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王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

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提问,因时间关系,限提4个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

)其实,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巩固迁移

1、看拼音,写词语。

Dìngduócānglǎoyáohuàng

()()()

Zhuīqiúmàilǒngcháoxiào

()()()

2、在括号里填上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

(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

授课时间

5.3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41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优化组织,引导探究

1、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

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一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

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

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交流:

A美中不足:

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三、迁移运用,升华认知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复习导入,《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同学们,假如弟子们摘到了一株麦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谅他们吗?

 

但弟子们现在是两手空空地去见苏格拉底的,你觉得可以原谅吗?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多媒体出示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

 

你觉得苏格拉底让弟子摘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巩固迁移

1、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完成练习。

(1)这段话中“最大的一穗”是指

(2)“颗粒饱满的麦穗”是指

(3)“眼前的一穗”是指

2、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去麦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最终因弟子们都想找到更大的麦穗而错失良机.双手空空.从中感悟:

抓住眼前才是最现实的.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说苏格拉底是怎么要求的,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

对怎么要求的学生们意见一致.但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争论较大,最后统一认识:

因为苏格拉底把人生比作大麦地,人生当然不可能让你重新活一次,所以不能回头;二读讨论弟子们的表现,着重讨论"错失良机""如梦初醒"以及小麦穗的嘲笑.及冒号、分号的作用;三读畅谈体会,重点说对苏格拉底的话的见解。

 

《山谷中的谜底》学案

(第一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5.6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内容:

1.自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我能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自然段):

第二段(第自然段):

第三段(第自然段):

 

《山谷中的谜底》学案

(第二课时)

编写人:

钱荣编写时间:

5.7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的深刻含义。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