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66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docx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并序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大家学习进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湓浦(  )

  铮铮然(  )贾人(  )

  钿头(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常识填空。

  

(1),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的一种体裁。

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2009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1.mǐn dí tián pén zhēnɡ gǔ diàn ōuyā zhāozhā

  2.

(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悲,伤 (4)随手 (5)随随便便 (6)走了以后 (7)纵横错乱的样子 (8)忽然,一下子 (9)以前

  3.

(1)乐天 香山居士 唐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琵琶行》 

(2)比较自由 五 七 杂

  4.

(1)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5)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6)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

它的作用是什么?

  6.“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7.选文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它们分别是哪些句子?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试加以分析。

  答案:

5.交代了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6.“无管弦”三字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7.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演奏者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

D 解析:

例句中的“酒”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D项中的“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

A项无活用现象;B项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中的“重”和“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2.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

D 解析:

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

B 解析:

A项,“老大”,古义:

年纪大了;今义:

长子,长兄。

C项,“突出”,古义:

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

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

D项,“颜色”,古义:

容貌;今义:

色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

B项,“信”,两者均为副词,随意,随便。

A项,“泣”,前者为动词,哭泣;后者为名词,眼泪。

C项,“转”,前者为副词,更、越;后者为动词,使滚动。

D项,“却”,前者为动词,退回;后者为动词,回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

C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2009上海高考,(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6~8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

醒。

  6.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

  7.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

6.香山居士

  7.B 解析:

本题考查对的分析概括能力。

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8.“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完成9~12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9.“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____________,借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写出了弹琴者怎样的特点?

  11.用自己的话,分别解释“客心洗流水”和“余响入霜钟”的意思。

  12.试分析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达效果。

  9.参考答案:

名贵的琴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相关信息和诗作主旨进行判断。

  10.参考答案:

弹琴时只是“一挥手”,简单平常,弹奏效果却是“如听万壑松”,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弹琴者的从容自如和技艺卓绝。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所给诗句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根据这一形象的描写,再结合作品的主旨,总结弹琴者的特点就较为容易了。

  11.参考答案:

“客心洗流水”是说诗人听着美妙的琴声,感觉就像有清澈的泉水从心田缓缓流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了,但余音袅袅,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久久不绝。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应遵照“句不离篇”的原则紧扣作品内容和意旨,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2.参考答案:

暮色渐起,秋云转暗,琴声已经终止,而听者浑然不觉。

作者用景色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形象地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可抓住这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崇光:

美艳的光彩。

  1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4.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3.参考答案: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

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

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14.参考答案: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

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的鉴赏。

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

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

买花注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

全诗通过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

  15.请以“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为例,分析第一部分(前十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16.请以最后六句为例,分析表现手法及意义。

  15.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是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两个细节,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祥和气象,给人留下了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慨。

  解析:

第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了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的风气,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

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详细地叙述。

恰到好处地运用铺陈,能够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的情感。

渲染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16.参考答案:

最后六句,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慨叹,粗略勾勒,以少胜多,诗歌以“田舍翁”冷静的目光,看到了一幅乐生忘死、穷奢极欲的市井奢靡图,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现实。

  解析:

写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这就是白描的手法。

最后六句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表达

  17.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

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

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

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本题的重点就是景色描写,特定的情境是一个人夜晚散步所看到的景象。

这是在想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8.“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参考答案: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

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

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

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并序》靠近。

  类文欣赏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弹奏出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

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像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

一会儿,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

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

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出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轻松练笔

  下面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请比较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有什么异同。

  夜闻歌者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

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秋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写作提示: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作对比。

比较思想内容时可结合注释,注意二者的联系,两诗均为被贬后所作;比较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篇幅、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简单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

这两首诗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描写的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这两首诗都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夜闻歌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细致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

而《琵琶行并序》的体裁是歌行体七言古诗,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描述,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因而语言表现力很强。

不过,《夜闻歌者》以如此短小的篇幅,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形象,诗的结尾也非常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所以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