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83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

垂髫:

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

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

20岁;而立:

30岁;不惑:

40岁;知天命:

50岁;花甲:

60岁;古稀:

70岁;耄耋:

80岁、90岁;期颐:

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A

【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

《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常见的复句类型有:

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

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

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A

【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答案】B

【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B.没有写传统节日。

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

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7.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中划线词的词性分别为动词、名词。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8.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

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10.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

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

A. 不惑岁月                           

B. 豆蔻年华                           

C. 而立之年                           

D. 弱冠一族

【答案】B

【解析】【分析】A.不惑之年是四十岁。

B.豆蔻年华指十四五的女孩子。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弱冠指男子成年二十岁。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某一形象或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丝竹”指代“音乐”,“寸管”指代“笔”,“三尺”指代“法律”,“簪缨”指代“官位”。

B.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柳宗元为柳柳州,韩愈为韩昌黎,都是这种情况。

C. “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宋仁宗是庙号。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的草书名家有张旭、怀素等。

【答案】B

【解析】【分析】韩愈是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并非是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

因此B项有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化常识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考查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

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

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12.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 劝说是一门艺术。

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错误,《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以确定最终选项。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文中以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C.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申时”都是用地支记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根据议论的方式,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敬业和乐业》属于驳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立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敬业和乐业》属于立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驳论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伉俪”,指配偶、夫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文学常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各项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选择。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即宽阔平坦之意。

B. “吾孰与徐公美”中的“公”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臣”都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D.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侧重摹写人情世态,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表述有误,“臣”不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这是封建社会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6.班级正在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

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

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

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________

②上联:

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观点态度。

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了解和概括。

从图画可以知道,两个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的故事。

根据了解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⑶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围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⑵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⑶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简洁准确的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注意:

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17.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去呈送邀请函,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刚见面时,你会说:

“梁教授,①______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送邀请函时,你会说:

“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你一本书,你会说:

“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________(阅读、拜读)!

(2)【礼节习俗我评说】家里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

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

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久仰;莅临;拜读

(2)①我赞成。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②我不赞成。

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解析】【分析】

(1)“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

“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

“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

“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

(2)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依据。

赞成的,从热情待客的角度作答。

不赞成的从来客的喜好或卫生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久仰;莅临;拜读

⑵①我赞成。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②我不赞成。

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点评】⑴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辞。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⑵谈自己的观点是开放性试题,要注意开放而有度,要言之有理。

18.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

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

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

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

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

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

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作了回答。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1)B

(2)D

(3)A

【解析】【分析】

(1)①久闻大名:

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

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这里还只是邀请赵老师,还没有与张老师见面,故“久闻大名”使用不得体; ②不吝赐教:

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

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这里使用得体。

③荣幸:

指荣耀而幸运。

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

这里使用恰当。

④光临寒舍:

别人到自己家来了,主人欢迎时的谦称,这里使用不恰当;⑤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这里使用不恰当。

故①④⑥的表达都不得体。

(2)“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与“青”“蓝”相对,故排除AC。

“白浪”是一个名词,“青云”也是一个名词,而“蓝宝”却不是一个词语。

故排除B。

故选D。

(3)A“三十而立”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出自《孟子》。

故答案为:

⑴B;⑵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