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11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docx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加检测

《答谢中书书》复习讲义

《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一、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问题研究:

1、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

 

【具体题型】

一、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2、自康乐以来:

从。

3、五色交辉:

颜色。

4夕日欲颓:

将要。

5、竞跃:

争着。

6、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实在,确实。

是:

判断词。

之:

的。

欲:

欲望。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它,代词,代指山川之美。

8、四时俱备:

全,都。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隐居地的美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写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2、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一天景物变化。

3、文章直接抒发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的成就?

(引原句)  答: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7、《答谢中书书》中写到了“猿鸣”,请说明“猿呜”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8、“猿鸟乱鸣”中“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中“竞”字用得也好,请说说它们各好在哪里?

“乱”字描写了猿、鸟“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竞”字写出鱼儿“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9、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

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2、这篇文章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具体题型】

一、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解衣欲睡:

想要。

2、遂至承天寺:

遂:

于是、便。

至,到。

3、相与步于中庭:

在。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只是。

如:

像。

5、月色入户:

月光。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给读者描绘了

一个的美妙境界。

4、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6、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想象,“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7、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只是作者的自我安慰。

体现了作者当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的复杂微妙心境。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如下: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答谢中书书》复习检测题 

(一)、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点词。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竞跃(    )

2、翻译句子。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内比较阅读甲文《三峡》和乙文《答谢中书书》。

【甲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答谢中书书》:

原文略。

1.解释加点词。

(1)或王命急宣

(2)乘奔御风  (3)不以疾也(4)故渔者歌日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哀转久绝 B.自康乐以来C.自非亭午夜分   D.山川之美

绝山献多生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欲界之仙都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三)、课内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

《答谢中书书》:

原文略。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衣欲睡(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解衣欲睡 B.相与步于中庭C.自康乐以来   D.五色交辉

欲界之仙都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月色入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理解填空。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描写生命活动,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四)、课外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与顾章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

①薜(bì)萝:

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

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

具备。

【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清响,猿猴啼叫。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而这个地方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1、解释加点词。

(2分)

(1)还觅薜萝(  )

(2)于斯已办(  )(3)素重幽居(  )(4)遂葺宇其上(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石门山者

3.翻译句子。

(4分)实是欲界之仙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根据乙文内容分析作者吴均隐居在石门山的原因是什么?

5、两文作者共同的生活志趣是什么?

请写出一句体现这种生活志趣的名言或诗句吗?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检测题

(一)、原文: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遂至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左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填文中序号),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6、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2分)

(二)、课内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

《答谢中书书》:

原文略。

   【乙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略。

1.解释加点词。

(1)沉鳞竞跃(   )    

(2)山川之美(   )(3)解衣欲睡(   )  ⑷遂至承天寺(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夕日欲颓 B.高峰入云C.十二日夜  D.念无与为乐者

欲界之仙都月色入户夕日欲颓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6分)

(三)、课外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记游松风亭》。

【甲】《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略。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

树梢。

②死敌:

死于敌手。

③死法:

死于军法。

④恁么:

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怀民亦未寝(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余尝寓居惠州(   ) (4)思欲就亭止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2分)

(四)、课外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略。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④,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⑤,粉汗为雨,罗纨之盛⑥,多于堤畔之草,艳冶⑦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⑧。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⑨,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⑩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六桥:

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②岚:

山里的雾气。

③勒:

制约。

④石篑(kui):

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代会稽人。

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

傅金吾:

傅,姓。

金吾,汉朝主管京城治安的官员,这里指明朝锦衣卫的官员。

张功甫:

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

⑤歌吹为风: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⑥罗纨之盛:

罗纨,丝织品,这里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

盛:

美。

⑦艳丽妖冶。

⑧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⑨工:

巧妙。

⑩夕舂(chōng):

夕阳。

1、解释加点字(4分)

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

()(3)杏桃相次开发(   )  ⑷止午、未、申三时(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念无与为乐者B.念无与为乐者C.石篑数为余言  D.念无与为乐者

安可为俗士道哉与杏桃相次开发余时为桃花所恋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请用横线划出【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分)

5.【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答谢中书书》复习检测题答案

(三)、4.理解填空。

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仙。

③、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2.答案:

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

共2分。

4.作者选择石门山隐居的原因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5.热爱自然,归隐山林;不慕名利,过淡泊宁静的生活。

注:

《与顾章书》【主题理解】:

表达了作者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

附加1: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示例:

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

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附加2:

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2分)

答案示例: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

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

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附加3:

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2分)(提示:

从描写角度理解分析。

答案示例: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

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检测题答案

(二)、4、山川;月色(月夜) 。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曾经;到,靠近。

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答对其中一点1分,答对两点分。

(四)、相次:

一个接着一个。

开发:

开花止:

仅仅在。

3.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向那些世俗的人说呢?

4.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